孫小清
關鍵詞:未成年人保護;監護侵害;監護干預
中圖分類號:D9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3 — 0121 — 03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關愛和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的責任。未成年人因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遭受他人侵害和侵害他人。一方面,未成年人的身心尚未發育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在面對家庭或社會的暴力侵害時,沒有足夠的能力去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未成年人文化水平較低,認知能力有限,法律意識薄弱,防范意識較差,在日常生活中,信任關系較強的近親屬或熟人常利用未成年人這一弱點對其進行侵害。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形成,不能明辨是非,容易被誘導產生犯罪行為;未成年人好勝心強,意志薄弱,容易沖動,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其家庭保護是基礎。家長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責任人,本應肩負起監護責任,履行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避免孩子受到傷害或違法犯罪。但近年來,從最高檢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來看,檢察機關起訴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逐年攀升,其中,監護侵害案件問題不容忽視。自2017年將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納入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統計以來,截至2019年12月,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21358人,提起公訴161119人,其中,檢察機關起訴虐待犯罪分別為16人、38人、40人,起訴遺棄犯罪分別為86人、92人、117人,起訴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犯罪分別為10人、57人、60人,共計516人。總數雖然不大,但上升趨勢明顯,反映出近年來司法機關加大對監護侵害案件的打擊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監護侵害行為對被害未成年人造成嚴重傷害,社會影響惡劣。犯罪監護人的監護權是否需要撤銷,被撤銷監護權后是否繼續履法定義務,是否需要為未成年被害人安排心理疏導、司法救助及其他幫助等,這些問題還沒得到跟蹤解決。這些未成年人的監護權尚未明確,得不到妥善照料,可能使其再次陷入無人監護的困境,無法為他們以后的身心發展做好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心理受到嚴重的傷害,如不及時疏導,將會影響未成年人健康品行的發育。所以,找出監護侵害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難以得到救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保護措施,使未成年人遠離監護侵害已刻不容緩。
保護未成年人不僅僅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社會的義務。法律規定的監護侵害行為中,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等行為的界定標準沒有明確的規定。在我國,家長管教孩子理所應當,但管教孩子的尺度很難把握,一些輕微的責備和懲罰是被允許的,但不適當的管教和過度的體罰,則會造成侵權行為。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監護侵害案件的各個環節都應起到更好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其偵查監督職能,通過立案監督等手段保證監護侵害案件的及時受理,整合社會力量,充分提高監護侵害案件救助保護的效率,切實維護未成年人權益,以最大程度監督其監護人和相關責任部門依法履職。除檢察機關外,公安機關、法院等部門沒有監督監護人依法履職的權利,對監護人履行監護義務的監督不夠全面,可能導致未成年人權益不能得到及時維護。
工作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部門主要有教育局、共青團委、婦女聯合會、民政局等。在日常工作中,職能部門對于具體的工作流程缺乏細化、明確的規定。如果不能結合本單位工作實際,明確各部門具體分工和職責,按需制定規范的工作流程,那就導致接觸未成年人的一線工作者在工作時不能做到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降低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保護未成年人最終會淪為紙上談兵。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通常是其父母或其他近親屬,由于家庭生活屬于個人隱私,有較強的隱蔽性,社會公眾對監護人的信賴程度較高,加上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侵害行為通常是在沒有第三者的私密空間進行,導致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難以被外界發現,常見的監護侵害案件類型有性侵、家暴、出賣、利用子女進行乞討等。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后,可能基于親密關系或對監護人的恐懼、擔心自己名譽受損等原因不敢報警,導致監護人長期對未成年人實施侵害行為,直到引起嚴重的后果才得以被發現重視,這時再談及未成年人的救濟可能為時已晚。
民法典出臺前,監護義務完全由監護人承擔,居委會、村委會和民政部門在不擔任監護人時,更多起到監督、協助利害關系人申請等作用。舊未保法第53條撤銷監護人資格制度因多方面原因難以落地,被稱為“沉睡的條款”。即使監護權被撤銷,在撤銷后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監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具有特殊性,犯罪嫌疑人都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由于社會公眾對監護人的信賴度較高,警惕心不強,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臨不法侵害危險的,沒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或有關部門舉報。以上做法可能導致公安機關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線索,犯罪證據得不到及時的完善和固定,不利于有效懲治違法犯罪。
監護侵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涉及心理、生活、教育、醫療等多個方面,需要社會各界齊抓共管。檢察機關應立足監督職能,充分發揮主導和監督作用;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聯動發力,形成工作合力;社會公眾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遇到不正常現象積極舉報,在全社會營造保護未成年人的濃厚氛圍,從而構建起以檢察機關為主導、政府職能部門為主體、社會公眾聯合參與的監護干預與綜合保護模式,涵蓋監護侵害案件從發現處置到臨時照料,再到監護權轉移或恢復,直至妥善安置四環節的全路徑保護制度,筑牢防止侵害未成年人的防火墻。
對于加強未成年人監護保護問題,檢察機關應積極響應“督導而不替代”工作新理念,完善監督方式,提升監督質效,立足司法辦案,向外延伸,助推未成年保護各職能部門協力履職,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治理。未成年人保護是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職能部門協力推進,切實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過程中,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應全流程、全環節的起到監督作用,保證保護未成年人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檢察機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檢察機關要在工作中注意發現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落實中的突出、系統、普遍性問題,在發現問題后自身加強學習,熟悉相關政策,找準癥結所在,給出解決辦法。二是通過工作協調機制促進各職能部門履職。如有相關職能機關履職遇到實際問題的情況,首先精準研判原因,提出檢察建議,并確保檢察建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其次跟蹤溝通,行政機關在履職時也會面臨很多的實際問題,檢察機關作為監督機關,要和行政機關積極溝通、密切配合,幫助行政機關掃清訴訟障礙,解決行政機關的后顧之憂。
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在職責范圍內規范有序的開展工作,結合工作實際,制定符合本單位工作實際的標準化辦公流程,保證從事未成年人行業的一線工作者能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第一,對在崗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明確各部門人員工作職責,確保工作人員的專業性,保證工作的科學性。第二,建立處置聯動機制。各單位工作互相銜接、及時溝通,保證線索無遺漏。接觸未成年人的各類組織發現可疑線索時及時向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舉報,公安部門在接到報案后及時依法處理;公安部門或檢察機關認為需要救助的,與共青團、婦聯等單位聯系,為未成年人提供經濟救助、心理干預等保護措施。第三,建立問責機制。公職人員之間互相監督,一旦發現有不按規定履職或工作態度不端正的,及時向上級或監察委員會舉報。上級領導或監委會接到舉報后及時調查,做到“有責必問,問責必嚴”,將責任落實到個人,通過書面檢查、停職檢查等問責機制,增強公職人員責任意識,確保其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
居民委員會等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可通過對未成年人家庭進行不定時走訪的形式加強監護干預,尤其是對特殊家庭如單親家庭、再婚家庭、有犯罪前科家庭進行重點排查,捕捉一切可能侵害未成年人的現象。
202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監察委員會、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關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印發,對加強未成年人全面綜合司法保護,及時干預、嚴厲懲治、有效預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該制度要求國家公職人員、涉及未成年人行業的從業人員等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一線工作者,在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臨不法侵害危險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舉報。通過上級部門定期督導、建立部門工作臺賬等方式加強強制報告制度的落實,有助于接觸未成年人的一線工作者如醫護人員、學校教師、社區志愿者等在工作時發現不正常現象及時舉報,公安機關緊跟調查取證,很大程度上能從侵害行為初期發現問題,避免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2015年發布的《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首次規定了有關國家監護的內容。民法典在民法總則基礎上從國家法律層面明確了國家監護制度。2021年6月份即將實行的新未保法與民法典進行了有效銜接,發展和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基本制度框架,并拓展完善了監護支持、干預的相關制度設計與具體規定。特別強調的是在國家監護制度中明確了國家承擔臨時監護職責以及進行長期監護的情形以及具體承擔形式,有助于民政部門在實踐工作中落實。
2020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監察廳印發的《監護侵害監督典型案例》給檢察機關辦案提供了指導性意見: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實施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及合法權益犯罪行為的,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的同時,可以支持有關個人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對于上述犯罪行為,檢察機關對應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部門可依法通過支持起訴、發出檢察建議等方式開展相關工作。在其他親屬自愿代為撫養并提起變更監護權訴訟時,檢察機關應依法出庭支持起訴,撤銷原監護人的監護權;針對臨時照料人如福利院等怠于提起撤銷監護權訴訟情形,通過發送檢察建議的方式,建議該臨時照料機構提起撤銷監護權訴訟。
對于未成年被害人的臨時照料,可以委托其近親屬臨時照管,對于沒有親屬愿意照管的,可以委托當地福利院等未成年人救助機構履行臨時監護責任。未成年人救助機構可以采取助養、寄養或送到政府制定的寄宿學校進行臨時照料。
宣傳可以起到傳達信息、引導輿論、普及政策的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輿論監督水平,在全社會營造人人知曉、人人關注的濃厚氛圍。可通過制作短片、印發傳單、舉辦普法活動、拍攝公益廣告等形式,在地鐵、公交站、廣場等人員密集的地方進行宣傳。除此之外,各部門還應結合自身不同資源進行不同形式的宣傳。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監護侵害,需要社會各部門齊抓共管。政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社會公眾提高警惕、積極舉報,在檢察機關的監督下,建立從監護侵害案件的發現到未成年被害人長期妥善安置的全路徑保護制度,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參 考 文 獻〕
〔1〕佟麗華.監護侵害處理意見:激活“沉睡的制度”〔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05):76-81.
〔2〕李靜.未成年人遭遇家暴的司法保護〔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03):114-120.
〔3〕蘭躍軍.未成年人遭遇家暴的司法保護〔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119-183.
〔4〕孫玉.論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防范與救濟機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
〔5〕張素麗.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完善〔J〕.人民論壇,2016,(03):123-125.
〔6〕王甜甜.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瑕疵與完善〔J〕.文化學刊,2020,(02):177-180.
〔7〕鄭先紅,張鵬飛.《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相關問題的應對思考〔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01):67-7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