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周口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 河南周口 466001)
我國男子20km競走項目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始崛起,陳定、王鎮、蔡澤林曾在倫敦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上取得過2金1銀1銅的優異成績。2021年奧運會將至,我國運動員將與世界優秀運動員展開激烈較量,承擔著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的任務。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對運動員奧運周期的參賽方案、競技狀態的形成過程進行重新審視規劃,使運動員在奧運會期間保持最佳競技狀態。而目前我國關于20km競走的研究集中于技術、訓練等方面,對運動員參賽特征研究較少,為此,該文通過對男子20km競走奧運獎牌運動員參賽特征研究,探討奧運周期參賽規律,調控最佳競技狀態形成時機,為我國奧運軍團2021年東京奧運會繼續譜寫輝煌提供支撐。
以2012、2016年2屆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獎牌運動員的奧運周期參賽特征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文獻通過查閱國際田聯官方網站,收集近2屆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獎牌運動員的相關數據并為該文提供了研究背景和理論依據。
1.2.2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對2012、2016年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獎牌運動員的奧運周期參賽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我國男子20km競走運動員成績突出。如表1所示,在近2屆奧運會中,共有5人獲得男子20km競走項目的獎牌,其中,我國3名運動員獲得2枚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從年齡分布來看,獎牌運動員獲獎當年的平均年齡是22.67±2.25歲。前蘇聯田徑專家奧卓林等人研究顯示,男子中長跑、3000m、5000m和10000m跑的奧運金牌運動員獲獎當年的年齡分別在23~26、23~28和25~29歲[1]。由此可見,男子20km競走奧運獎牌運動員的獲獎年齡相對其他耐力性項目較為年輕。20km獎牌運動員較早的表現出高水平成績,極可能與訓練方法手段的改進以及訓練安排有關,應進一步對其訓練特征進行研究。
表1 近2屆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獎牌運動員基本情況
年度參賽次數是體現運動員年度訓練計劃的重要指標。一定數量的比賽是運動員持續發展競技狀態,逐步形成最佳狀態,充分體現競技水平、創造優異成績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從表2中得出:除王鎮(2016)外,在奧運周期4年里20km競走獎牌運動員的年度參賽次數呈“倒U形”變化。奧運周期第2年、第3年的年度參賽次數是整個周期的最高峰,其它年度較最高峰年度參賽次數少。陳定、王鎮(2012)是典型的“倒U形”變化,第2年或者第3年參賽次數最多。蔡澤林、BARRONDO和Dane 符合“倒U形”的后半段,整體上也符合“倒U形”變化。王鎮(2016)年度參賽次數與“倒U形”變化規律不一致,王鎮(2016)奧運第二年的參賽次數最少,可能是受傷病影響,這種個體差異與“倒U形”變化規律并不矛盾。“倒U形”變化產生的原因是在奧運會為核心的競賽體系下,各年度參賽次數隨著訓練量、訓練強度的變化而產生的規律性變化。奧運周期第1年為調整年,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較小,參賽次數不多。第2年、第3年是競技狀態的提升期,訓練量大強度大,參賽次數較多。奧運年是競賽年,教練員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進行合理調控,訓練減量控制強度,參賽次數較常規年度少。4年年度參賽次數“倒U形”變化規律是典型的“周期”訓練理論應用,是歷經奧運會實踐驗證,是沒有問題的。進一步分析,運動員個體之間奧運周期參賽次數(含兼項)差異顯著,這可能與運動員參加兼項比賽有關,需要進一步對其進行研究。
表2 近2屆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獎牌運動員奧運周期年度參賽次數統計
參賽年度間隔時間是指上一賽季最后一場比賽與下一賽季第一場比賽之間的天數,是體現年度間過渡期與準備期安排的一個基本參數。表3統計的是20km競走項目奧運周期參賽年度間隔時間。可以看出,運動員奧運周期參賽年度間隔時間長短不一,呈波浪形變化。陳定和王鎮(2012)第一年的參賽年度間隔時間分別為399、397d,間隔時間較長,可能是由傷病或者是兼項參賽導致。王鎮(2012)年度間隔時間呈波浪形變化,奧運前一年高頻參賽,采用雙周期訓練模式,但是奧運年最好成績出現在奧運會賽前。王鎮(2016)4年的年度間隔時間前三年呈下降趨勢,奧運年有回升趨勢。很遺憾,奧運年最好成績出現在奧運會賽前。蔡澤林奧運周期年度間隔時間和王鎮(2012)很相似,前3年呈下降趨勢,奧運年出現回升,他奧運年最好成績雖然出現在奧運會上,但是其成績并非是奧運周期內的最好成績,其最好成績出現在奧運周期的第2年。Dane 的年度間隔時間呈波浪形變化,奧運前一年采用單周期訓練模式,體現了奧運大周期訓練安排的一致性。Dane的奧運年最好成績出現在了奧運會上,而且此成績也是奧運周期內的最好成績。
表3 運動員奧運周期參賽年度間隔時間統計(20km競走比賽)
表4 運動員奧運周期參賽年度參賽成績統計
年度參賽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運動員年度訓練和比賽的成果,能夠為判斷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和競技能力提供有力依據,為科學化訓練提供參考與借鑒。從表中可以看出優秀運動員奧運周期各年度的比賽成績上下波動不一,除Dane和蔡澤林外,運動員奧運年年度最好成績并沒有出現在奧運會上,而是出現在奧運會賽前。通過分析,大多數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出現過早,一般在奧運會賽前出現,只有少部分運動員良好的競技狀態與奧運會相吻合。最佳競技狀態出現過早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年度訓練和參賽目標并非完全一致,其次可能是受參賽體制的影響,部分運動員的最好成績出現在奧運會賽前的選拔賽中。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4點結論。(1)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獎牌運動員獲獎當年的年齡相對其他耐力性項目較年輕。(2)獎牌運動員奧運周期年度參賽次數呈“倒U形”變化,但各年度參賽次數存在個體差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兼項影響。(3)運動員奧運周期參賽年度間隔時間長短不一,呈波浪形變化。(4)多數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出現在奧運會賽前,只有少數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與奧運會吻合。
通過分析,該文提出以下建議。(1)結合20km競走項目特征和運動員的個體差異、競技狀態、參賽特征、訓練規律科學安排奧運周期多年訓練計劃和參賽方案。(2)依據運動員的個人特點,建立備戰重大比賽和賽前訓練監控體系,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進行優化調控,做到最佳競技狀態的出現與賽事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