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京
中國藝術研究院
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需要物質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文藝有其重要的作用,文藝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齊白石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作為二十世紀藝術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功可以給予當今畫壇諸多有益的啟示,這對新時代藝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位。1864年齊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農民家庭。那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喜歡畫畫,16歲(周歲14歲)開始學習雕花。最初學畫時曾以殘本《芥子園畫傳》為師,臨摹花鳥、人物。25歲時拜湘潭畫家蕭傳鑫為師,學習肖像畫,同年受到湘潭韶塘胡沁園的賞識收為弟子。他勤勉好學,在詩書畫印上都很下功夫。中年游歷了祖國名山大川,結識了四方朋友,開闊了眼界、活躍了思維,回鄉后筆耕不輟,專心于創作。55歲時因家鄉兵變,避亂于北京。兩年后定居北京,以賣畫刻印為生。在北京時期結識了陳師曾,良師益友的陳師曾在藝術上給了他很大的鼓勵,使他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陳師曾倡導文人畫,他認為人品、學問、才情、思想是文人畫的四要素。這讓齊白石很受啟發也很有共鳴。晚年齊白石開始衰年變法,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從齊白石的拜師經歷可以看出,齊白石的學習之路是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礎的逐步進階到詩書畫印的全面學習,循序漸進的拜師學藝和廣交良師益友幫助了齊白石不斷地提升自身水平和開闊眼界。
齊白石博采眾長,把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吳昌碩等人的特點融會貫通,既繼承了文人畫的修養又摒棄了文人畫的程式化。他把民間藝術鮮艷、單純、明快的特點注入到文人畫里,形成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風格。無論是精湛細膩、造型比例準確的工筆畫,還是筆墨精煉、形神兼備的寫意畫,都獲得了大眾的喜愛,令人贊嘆。齊白石長期生活在鄉村,并用心觀察著周圍的一切,以最樸素、最貼近生活的題材入畫,作品天真鮮活,符合人民審美需求。他的繪畫藝術既有生活底蘊又有傳統文化血脈,一生致力于藝術事業的他,1953年被文化部副部長周揚授予了“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狀。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齊白石的作品沒有離開人民,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文藝的渴望和期待。幼年時期齊白石常在鄉間田野中奔跑,割草、放牛、砍柴等是他的生活日常。他充滿活力、熱愛生活,仔細發現著一草一木的美,用心體會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齊白石常選取那些與人民聯系密切的事物入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清新質樸、陽光健康的民間生活景象。他把曾經高高在上的藝術拉入生活,把平凡事物賦予了新的意義,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他常畫的題材有白菜、柿子、葫蘆、桃、石榴、魚、雄雞、柴耙等。白菜諧音“百財”,有招財、聚財的意思,另外也寓意清白;柿與“事”諧音,寓意事事如意;葫蘆寓意福祿;桃寓意長壽;石榴子多,是家族興旺、多子多福的象征。齊白石將瓜果蔬菜這類作品寄予了深層的精神內涵,符合了普通老百姓的喜好。從他的題畫詩也能讀出他對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他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齊白石厭惡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他畫的不倒翁正是對那些舊社會官員的揶揄、諷刺。不倒翁的畫中題詞道:“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齊白石的作品站在了人民的立場,借用民間玩具不倒翁的形象,配以詼諧的文字,絕妙的諷刺那些仗勢欺人、貪贓枉法的舊官吏。他不少作品的題詞都是為百姓伸張正義、鳴不平,流露出對老百姓的愛。他的作品與人民息息相關,時常給人一種親切感。除了瓜果蔬菜,飛鳥魚蟲,他還創作了百姓尊崇的神仙人物。挖耳朵、抹鼻子、撓癢癢、倒騰葫蘆……這些神仙在他筆下被平民化、世俗化,顯得活潑樂觀、詼諧幽默,稚拙淳樸。
齊白石的作品以最質樸、真誠、本真的態度來熱愛人民、回饋人民、歌頌祖國。齊白石出身貧寒但從未因此自卑和羞愧,反而更能理解大眾。舊社會,人民挨餓受罪、缺衣少食,還受到三座大山的壓迫,苦不堪言。齊白石也曾深刻體會過這種舊社會人民的痛苦。還時常用詩畫表示他的愛國情懷”。①齊白石先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明立場。他這一生不畏強權、不卑不亢、愛國愛民。
齊白石晚年在思想境界、人生認識和藝術造詣上都達到了巔峰。他的創作情感與民族精神、愛國情懷越來越契合。他晚年幸逢盛世,出于對新中國成立時的激動、感恩、憧憬之情,他以鴿子、萬年青、仙鶴等作為題材,創作了《普天同慶》《祖國頌》《百花與和平鴿》《祖國萬歲》《愿世界人人都如此》《和平頌》等作品,以表達自己拳拳愛國之心。1952年由齊白石領銜,組織湖社和松風畫社畫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創作了國畫《普天同慶》,寓意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齊白石畫牡丹、俞非闇寫桐、汪慎生畫竹、溥毅齋畫月季、溥雪齋寫蘭、關松房畫竹、潘素寫坡草、胡佩衡寫水口、徐石雪畫雙鳳,用此作品向毛主席致以崇高敬禮,恭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周年。齊白石把自己的命運與黨和人民聯系在一起。齊白石在90歲高齡之際,為慶祝1955年國慶又繪制了《祖國頌》,寓意著吉祥如意、國泰民安。齊白石一生作畫無數,但是從未畫過鴿子。晚年為了畫好鴿子,老人先是到梅蘭芳家里去觀察鴿子的形態,后來又在自己家里養了幾只,每天作畫之余,仔細觀察它們的輪廓、羽毛、爪子等體態,于是有了后來的和平鴿系列作品。《和平頌》這幅作品被帶至芬蘭,在世界和平大會召開現場懸掛展示,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華文化,表達出中國人民擁護和平、反對戰爭、反對侵略的美好愿望。這次展覽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巨大反響,同時中國代表團近十人被選為和平大會常務理事,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齊白石肩負著歷史責任感,盡心竭力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鼓舞著人民前進。
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艱巨的事業。實現這個偉大事業需要廣大文藝工作者有所擔當,肩負起歷史使命和責任。齊白石是享譽全球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贏得了不同國度、不同階級、不同年齡人們的喜愛,足以見其繪畫的魅力。所以當今文藝工作者對齊白石藝術的研究很有必要。
我國藝術品市場呈現迅速發展的態勢,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作品不斷涌現,不斷刷新藝術拍賣品紀錄,藝術品價格總的趨勢一直在走高,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然而中國文藝市場的一片繁榮,卻沒能出現藝術大師。大師不是畫賣得貴、流量多、討論熱就是大師,而是能代表人民,能被人民所需要和銘記才是大師。現在的部分作品出現低級化、媚俗化、過度包裝化等問題。現在是全球化的商品經濟時代,人們開始逐漸追求藝術商品化,商品價值化,這造成部分藝術創作者為了不斷追逐高額的利益,不愿意打磨自己、打磨作品,使得藝術創作變得單薄扁平,出現了藝術創作脫離了生活、背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問題。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我們正置身于一個變革的時代,置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時代與人民需要優秀的文藝作品,而不是被資本操控下的快餐式消費品。齊白石能同時獲得中西方的認可,正是因為他的作品蘊含了全世界人民的審美需要與精神需求,反映了大眾審美傾向,反映了時代精神。
現在有些藝術作品在題材上不斷求新求奇,一定要畫別人沒畫過的,好開創自己的樣式。這種想法無疑是簡單膚淺的。齊白石從來不畫自己沒見過的東西,他描繪著平凡的事物卻讓他的藝術作品與全世界共鳴。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以前的藝術都是以精英藝術為主,齊白石的這種平民藝術與以往的宮廷藝術、文人藝術拉開了距離,也開辟了屬于他的藝術之路。與高高在上的藝術品相比,齊白石這種深入民眾、深入生活的花果蔬菜,小蟲小蝦顯得難得可貴,十分可愛。所以文藝工作者不是要在創作題材上追求驚世駭俗、一鳴驚人,而是要反觀自己的內心,體會世間動態人生百味。齊白石有著濃濃的鄉愁,他記憶深處是鄉間生活的點點滴滴。他的創作來源于人民大眾,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熏陶和影響,最終形成了獨有的題材和獨特的風格。文藝工作者應多花些時間在觀察和體會上,而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藝術創作要發自內心、要真情實感。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才能繼承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藝術創作除了在題材、形式、技法上的追求和突破,還要強調思想上的精深。一件作品它散發著什么樣的能量,傳達著什么樣的價值觀,都有賴于藝術創作者的修養。如果沒有傳統文化作為基石,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是無根的浮萍。一味地繼承、一味地求新都是盲目的、局限的。齊白石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古為今用、古今結合的藝術道路。藝術創作應該結合新時代、推陳出新,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既回溯傳統,學習其精華,又聚焦當下,與現實相結合,將傳統提煉并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文藝工作者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不斷提高自身技藝與學養,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站在人民的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注釋
①郞紹君.齊白石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第1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