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乙
泰安市文化館
我國的傳統音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將音樂列為“六藝”之一。在國際文化傳播中,中國的傳統音樂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標志,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國外諸多知名音樂家的創作中,都紛紛融入了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其中不乏經典作品。但在國內,人們對傳統音樂的熱情普遍降低,而是更加青睞風格偏向“現代”的音樂類型。在群眾文化工作中,傳統音樂雖然依舊占據一席之地,但表演、傳播的路徑狹窄,難以起到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的最佳效果。讓更多群眾了解和熱愛傳統音樂,在音樂中了解歷史和文化,感受音樂的魅力,傳承民族文化,對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價值,這也是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恪守的本職。
在常規的群眾文化活動和電視晚會中,中青年群體對傳統音樂的喜愛越來越不明顯,甚至對傳統樂器、音樂的常識也所知甚少,傳統音樂背后所承載的文化、歷史等無法融入到人們生活中。傳統音樂在數千年的傳承中生生不息,是其獨特的魅力所決定的,即便在當代,傳統音樂依然具有重要的傳播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傳統樂器、音樂的傳承,已經變得十分狹窄,有點已經面臨傳承瀕危、斷絕的風險。群眾文化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文化服務項目,傳統音樂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在重要性上與戲曲文化、歌舞文化、書畫藝術等不分上下。傳統音樂因為樂器的不同,分為大量類別,并因為地域不同而有所側重,既包括漢族文化的古箏、古琴、鼓、瑟、簫、尺八、嗩吶、編鐘、鐃、鈸、二胡等,也包括少數民族的葫蘆笙、葫蘆絲、銅鼓、手鼓、馬頭琴、玄鶴琴、冬不拉等。此外,我國地域遼闊,在不同的地方戲曲中,還伴生著知名度不低的地方樂器,比如快板、三弦等,這些樂器都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也在不同地域群眾文化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傳統音樂文化離不開群眾文化,群眾文化也十分需要傳統音樂文化。
傳統音樂因為樂器、地域及關聯戲曲的差異,被劃分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即便到了現代,這種劃分依然十分明顯。但在群眾文化工作中,對傳統音樂是一視同仁的,因為群文活動大多數情況下面向的是普通群眾,表演群眾喜歡的節目,做到接地氣,為大家帶來音樂的文化享受,才是活動的最終目的。群眾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大舞臺,各類藝術形式都可以展現和傳播,通過這個舞臺,傳統音樂可以盡情展現自身魅力,獲得更高的關注。在不同類型的舞臺和主題活動中,各類傳統音樂的演奏者還可以取長補短,了解其他文化工作者在傳播與傳承傳統音樂中的技巧,創新文化傳播思路,進一步適應當前的社會文化傳播環境,滿足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因此,傳統音樂文化需要在群眾文化這個大舞臺上,謀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實現藝術和傳承的持續創新。
傳統音樂與傳統戲曲文化存在同樣的問題,受眾群體縮小,學習門檻較高,藝術欣賞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失去了很多關注,一些傳統音樂和樂器甚至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傳統音樂門類廣泛,有的清新脫俗,有的聯系生活,不但能夠提高欣賞者的藝術修養,還能極大提高群眾文化生活的娛樂性,在良好的藝術氛圍里,音樂能夠發揮出激發創造力、提升幸福感的作用。
從文化工作本身來看,群眾文化工作也十分需要傳統音樂:一方面,傳統音樂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群文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便是挖掘、保護和弘揚非遺文化,包括傳統音樂在內的民俗、傳統醫藥、武術、戲曲、書法、繪畫及民間故事等,在當前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都需要大力保護,才能讓寶貴的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延續;另一方面,群眾文化活動密切接觸基層,與群眾欣賞文藝節目、感受傳統文化內涵息息相關,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戲曲、雜耍、書畫等藝術形式早已經融合在一起,創新運用傳統音樂既能夠提高表演活動的欣賞性,也能豐富群文活動的多樣性,提高文化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力。
嗩吶能夠為公眾的文化生活帶來難以置信的享受和愉快,是大多數群眾文化工作者難以預料的,正是嗩吶的網絡走紅,讓群文工作者對新媒體有了更多期待。在當前的新環境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娛樂生活多樣化,娛樂內容也極大豐富,對節奏相對緩慢、創新力度較弱的傳統音樂、傳統樂器來說,已經難以趕上當前的傳播節奏。但傳統音樂也并非完全失去了影響力,在微博、抖音和直播網站突然爆紅的傳統樂器嗩吶,近幾年來突然成了“網紅”,在青年群體中刷足了存在感,透過嗩吶網絡走紅的路徑研究,可以尋找到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音樂的轉型發展規律。
嗩吶作為我國知名的傳統樂器,著名的曲目有《百鳥朝鳳》《全家福》《抬花轎》《社慶》等,不僅農村的紅白喜事奏樂中缺少不了嗩吶,即便是在大型樂團演奏和流行音樂中,嗩吶也是重要的伴奏參與者,比如《好漢歌》《英雄誰屬》《男兒當自強》,伴奏中嗩吶的沖擊力都十分強。
嗩吶的走紅,最早源于2017年上映的《閃光少女》,但直到次年下半年,電影中東西方音樂比拼的名場面,被多個自媒體賬號剪輯到短視頻軟件中,帶來了電影與傳統樂器的火爆。在雙方比拼中,西洋樂器演奏的《野蜂飛舞》使用了大提琴、小提琴、單簧管、鋼琴等樂器,相對應的,中國傳統樂器使用了二胡、馬頭琴、揚琴、古箏、嗩吶等樂器,采用不同樂器演奏出同樣的旋律,雙方勢均力敵,但當嗩吶聲響起的時候,技壓全場,對方所有人都啞了火。“嗩吶出征,誰與爭鋒”成了一句網絡流行語。
緊接著,各類嗩吶曲被自媒體廣泛傳播,基于娛樂目的的系列評論也誕生,嗩吶瞬間被推上了“神壇”。越來越多演奏者將各類樂曲改編成嗩吶演奏,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知名的改編是嗩吶演奏《菊次郎的夏天》,其它樂器在嗩吶聲下黯然失色,原本是因為紅白喜事被人熟知的嗩吶,被網友以詼諧的方式創作出了大量經典評論,包括“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嗩吶本身也演繹成了民族樂器中的“網紅”。
嗩吶的走紅,也帶來了嗩吶演奏者的走紅,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涌現出了大量嗩吶曲子和演奏者,既有民間的嗩吶演奏愛好者,也有學院派的嗩吶演奏家,雖然技巧層次有差別,但網民對這些直播網紅的態度十分親昵,粉絲量高達百萬的不在少數,最高的嗩吶演奏者粉絲量接近400萬,其中也包括部分群文工作者的參與。在自媒體平臺,傳統樂器嗩吶和其演奏者們,通過不同的方式為公眾獻上了豐富的文化大餐,有的人愛的是嗩吶音樂本身,高亢、凄厲、動感等特點讓人難以忘懷;有的則是獵奇心態,另類的樂曲改編、小視頻配樂,在嗩吶的演繹之下更加具有喜感,能夠為緊張的心態帶來放松,因此受到大量網民的追捧。
在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大力繼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并且群文工作與傳統音樂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融合必須要實現“1+1>2”的效果,讓傳統音樂得以繼承和發展,為群眾的文化生活提供豐富多彩的娛樂元素。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深刻體會新時代互聯網的發展特征,以此分析受眾對文化娛樂內容的需求,把握好傳播和創新規律,讓群眾文化工作更好地傳承傳統音樂文化。
千百年來,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都未曾脫離群眾,不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傳統樂器所演奏出的樂器,都是緊緊圍繞受眾的需求。因此,傳統音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時代的演變完善音樂創作和表演的形式,圍繞群眾的生活變化進一步優化音樂內容,讓傳統樂器和音樂接地氣,創作出一批與群眾生活、社會變革、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的作品。
此外,如同嗩吶的運用一般,傳統樂器也不能固步自封,要積極與其他類型的樂器演奏相融合,取長補短,互相配合創作出更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曲目,更頻繁地走進公眾視野,為大眾提供優質音樂作品。
嗩吶作為一種十分小眾的傳統樂器,之所以能夠成為“網紅”,首先始于其自身的鮮明特點密不可分的;其次,自媒體人的大力推波助瀾也居功甚偉,正是自媒體平臺對影視作品剪輯、嗩吶曲目的推廣,才形成了以嗩吶為核心的諸多詼諧評論,為嗩吶走紅打下了基礎。因此,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文化系統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提高人才培養和項目扶持的力度,讓更多傳統音樂和樂器能夠被挖掘整理出來,獲得與公眾接觸的機會。
一方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培養一批熱愛、擅長傳統音樂的傳承人,通過民間藝術傳承、專業院校教育和文化實踐等方式,提高傳承人的藝術水準,并形成相關的人才梯隊;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群文活動專項項目的扶持,尤其對地域性分布明顯的傳統樂器和音樂,要通過專項工作集中展示,既要培養專業演奏人才,也要培育一定的受眾群體,讓群眾了解傳統文化,才能讓更多人熱愛傳統文化。
當前,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方興未艾,比較常見的古箏、古琴、笛子、二胡等樂器,吸引了大量中小學生學習,但家長的這種“投資”往往并非基于學生愛好,而是為了培養藝術特長,具有較強的功利性。相對應的,大量青年群體對傳統音樂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參與,也導致了大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缺乏傳播動力。因此,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加強引導青年群體參與傳統音樂的相關活動,既要培養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也要激發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好感,讓傳統音樂通過新媒體渠道為青年群體帶去娛樂元素,成為群眾廣泛喜愛的文化表現形式。
在群眾文化和傳統文化中,傳統音樂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傳統音樂發展的歷史,貫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和文脈,是群眾了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切入點。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青年群體的愛好與傳統文化的發展已經出現偏離,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正視這些問題,挖掘分析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源,做好文化服務工作,搭建新媒體傳播平臺,推動群眾文化工作對傳統音樂的進一步傳承和創新,用優質的傳統音樂文化提升群文工作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