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鈺
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學校
以學生美術素養培養為導向,開展的美術教學,不僅要重視繪畫技巧、繪畫技能等信息的傳遞,更要以美術信息加強學生引領,為學生打造欣賞美、探究美、實踐美、發現美的教學場地,讓學生從中獲取美,以此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培養。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重視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發揮美術育人性、人文性、藝術性,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繪畫學習平臺,使學生從中獲取較多的知識信息、能力信息、藝術信息、美育信息,進而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彰顯美術教學的實踐價值性。
美術是一門藝術課程,藝術課程的教學是以藝術知識、藝術素材等,重視學生藝術素養、藝術情感、藝術思想的啟迪、熏陶、培養,使學生在藝術的教育下,認知、理解藝術信息、藝術素材內容,并掌握知識技巧與信息,進而達到良好的藝術教學實施成效。但從當前美術教學實踐來看,較為重視學生美術技能、美術技巧以及美術知識的教育,但卻忽視學生情感的啟迪與啟發,這不利于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使美術育人功效實施力度不足。
美術作為一名綜合性課程,在教學實施中,應重視美術知識、美術技能的共同教育,實現美術理論教學與美術實踐教學的共實施,以此增強學生美術實踐能力。但從當前美術實踐中,存在重視美術理論,忽視美術實踐的教學問題。在美術教學中,多數教師重視美術信息的傳遞,但引領學生進行美術實踐的教學次數少,這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
美術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重視學生藝術性的培養,以藝術性原則為導向,發揮美術育人功效。美術的藝術性實踐原則,需以美術知識、技能傳遞為基礎,滲透美術情感、美術藝術信息,啟迪學生藝術思想、思維,使學生從藝術視角分析、實踐美術知識,進而實現學生藝術素養的有效性培養。在美術教學中,遵從主體性原則,是指踐行新課程教育理念,明確師生在教學中的具體地位,即學生為美術教學的主體者,教師為美術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開展的引領者,以此推進美術教學的良好開展。在美術教學實施中,培養學生美術素養,需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使學生主動學習美術知識、認知美術思想、了解美術知識結構,進而以美術教學的實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美術教學中,遵從實踐與理論融合性的教學原則。實踐與理論融合性是相對于傳統美術教學而言的,在以往忽視美術理論與實踐融合性教學,而新的教育理念下,重視美術理論與實踐同教育實施模式,使學生通過美術理論知識信息,獲取相關的美術技能、技巧以及美術情感、文化等信息內容,通過美術實踐,運用這些美術信息,以此培養學生美術素養,達到美術良好教育成效。因此,在美術教學實施中,培養學生美術素養,需要重視美術實踐與理論融合性教學,進而彰顯美術教學實施的有效性。雖然素質教育的發展,使美術教師開始重視實踐教學,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這就需要美術教師適當為學生展開相關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并有效提升美術核心素養,才能使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助力學生藝術水平提升。
美術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引導學生加強對美術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才能使學生加強對美術的充分理解,并提升鑒賞能力。例如,教師可根據地域特色為學生尋找一些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色彩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深入認知其中存在的文化元素,能使學生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時,優化知識結構,提升鑒賞能力。不同學生個性特點不同,學習能力也會有所差別。教師應積極加強美術教學內容拓展,拓展學習內容能提升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通過多層次教學方式,助力不同層次學生共同成長。美術教學設計的藝術和文化內容相對較多,教師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發展和成長過程中接觸更多藝術元素和藝術形式,也能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明顯提升,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修養,為美術學科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雖然要盡量為學生拓展美術教學內容,但教師在拓展時也要掌握合適的度,必須在適度性原則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拓展,才能避免因難度過大而使學生對美術學科產生恐懼心理。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美術素養,需對美術教學結構進行優化,以良好的教學結構模式,發揮美術教育功效,實現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在美術教學中,包含美術鑒賞教學部分、美術繪畫教學部分等。針對美術鑒賞教學部分的設計,需將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落實到位,調整美術鑒賞教學結構組織,實現以美術鑒賞教學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目的性。例如:在美術鑒賞教學部分設計中,一是應重視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從美術作品識讀能力、美術作品鑒別能力兩方面出發,并以美術文化、作品背景為依托,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美術鑒別、鑒賞能力;二是重視學生藝術欣賞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美術作品鑒賞平臺,促進學生對美術鑒賞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從中獲取較多的藝術素材。針對美術繪畫教學部分,根據美術繪畫美術,重視學生美術藝術性教育與、熏陶以及培養。例如:在美術繪畫教學部分設計中,明確美術繪畫目標,諸如美術技能目標、美術知識目標等,之后為學生通過美術實踐平臺,引領學生將獲取的美術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以美術實踐及美術理論教學的融合,實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培養,進而彰顯美術教學結構設計的價值性。
在美術教學中,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可從學生進行多元化美術實踐層面進行,通過豐富的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融入到其中,使學生在美術實踐、美術探究中,獲取美術素材信息。豐富美術教學活動,需改變傳統美術教學開展單一化問題,應實現美術教學活動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在豐富美術教學活動中,首先,立足于美術素材,使美術教學活動不僅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還可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實踐。諸如,諸如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開展美術寫生活動,引領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通過大自然的美提升學生藝術欣賞能力,進而獲取較多美的素材,開展學生繪畫實踐活動。其次,美術教學與時俱進,依托于網絡平臺,開展網絡與課堂互動的教學活動模式。例如:美術教學向網絡化方向進行,在網絡平臺中開展美術學習空間、繪畫空間,使學生根據自身美術實際情況,融入到美術學習空間獲取美術信息,融入到美術繪畫空間進行美術實踐,并且由專業化的美術教師在線指導學生,逐漸的提升學生美術綜合能力,實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最后,開展有效的美術鑒賞活動,美術鑒賞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示名著,引領學生鑒賞作品。但與此同時,也可在校外平臺中開展,諸如學校與附件的美術館合作,以美術館作為學生鑒賞美術作品的平臺,豐富美術教學活動開展模式,進而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美術素養,可通過創新美術教學方法的手段進行。美術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推進美術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發揮美術情感教學、藝術教學、文化教學的功效,進而為學生美術信息、美術技能、美術知識的學習、獲取提供自由、寬松的平臺,進而凸顯美術教學實施的價值性。首先,開展美術生活化教學,以情境教學為導向,創設生活化的美術情境,引領學生融入到美術情境中,感受情境中的美術情感、藝術情懷,發展學生美術思維,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培養。教師通過創設生活美術情境,能挖掘生活藝術信息,借助生活藝術信息,陶冶學生情操,助力于學生美術的學習能力提升。其次,在美術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線上線下的美術教學活動,優化傳統美術教學結構設計,為學生美術實踐提供廣闊的平臺。例如:在美術鑒賞活動開展中,教師依托于網絡平臺,向學生發布課堂要鑒賞的作品,讓學生課前對作品信息理解,包含作品作者信息、文化背景等等,并從中獲取美術藝術信息。然后,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進行實踐,讓學生抒發自身對作品的情感、思想,進而達到良好的美術教學成效。最后,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例如:美術理論信息的傳遞,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改變美術信息傳遞的枯燥性,采取一問一答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探究美術信息內涵,以美術知識,培養學生藝術情感,增強學生對美術人文信息認知與理解,進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美術教學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需要學校注重完善傳統評價模式。強化教學評價,能加強對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正確認知,助力教師進行自我提升,也能加強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和認知,對其進行針對性培養,促進其個性化成長。例如,增強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在評價中融入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師生互動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學習積極性等方面的了解和認知,通過加強對學生的了解,能適當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也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助力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美術相關內容。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狀態和變化,優化傳統評價模式是對教與學的綜合評判與考核,也使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與此同時,教學過程中還應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等。多元化評價能使學生加強正確自我認知,也能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薄弱點進行針對性提升。美術學科本身具備較強的文化性和藝術性,多元化評價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了解和認知美術魅力,也能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美術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因此,評價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和重視,不能以評價評判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狀態,而是要通過評價提升教育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更好的為學生展開服務,從而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意義非凡,能以優質的美術教學體制,發揮美術育人性,促進學生美術知識以及技能、素養等信息的獲取,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靈活的運用美術知識,進而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凸顯美術教育教學實施價值。因此,在美術教學中,立足于學生美術素養培養,調整美術教學模式,以美術有效性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培養,進而推進美術教學的創新與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