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楊琨 焦娜娜 邢鳳梅 汪鳳蘭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10)
老年臥床患者是壓力性潰瘍的高發人群〔1〕,研究指出發生壓力性潰瘍的臥床患者高達30%〔2〕。一旦發生壓力性潰瘍,不僅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大下降,還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衛生資源的消耗,同時也給患者帶來感染風險,增加死亡風險〔3〕。目前,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臥床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多,其照顧者的知識水平和照顧行為對預防壓力性潰瘍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對老年臥床患者主要照顧者防范壓力性潰瘍的照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1研究對象 選用方便抽樣法,于2018年1~9月從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內分泌科、老年科、神經內科、心內科等抽取316例老年臥床患者的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平均每天照顧患者(13.35±4.87)h。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選擇照顧老年臥床患者時間最久者。③能正確溝通交流。④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雇傭關系;不配合者。
1.2調查工具
1.2.1照顧者一般資料調查表 包括與患者的關系、年齡、性別、文化程度、除患者外是否照顧過其他臥床患者、婚姻狀況、在職情況、民族、家庭經濟情況、照顧年限等。
1.2.2照顧者壓力性潰瘍認知水平問卷 該量表由周冬梅〔5〕制定,共33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分別是:壓力性潰瘍相關知識、感知到的易感性、感知到的嚴重性,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得分越高,照顧者對壓力性潰瘍的認知程度越高,分為3個等級,<29分為認知水平較差,29~33分為一般,≥34分為良好。
1.2.3照顧行為問卷 該問卷由周冬梅〔5〕設計,共20個條目,分為4個維度,分別是:翻身行為、皮膚護理、營養支持、創面護理。該量表使用Likert 4級評分,得分越高,照顧者的照顧行為越好,總分0~60分。將照顧行為分為3個等級,≤30分為較差,31~37分為中等,≥38分為良好。該問卷的Cronbach α為0.7〔5〕。
1.3資料收集方法 征取患者知情同意后,確定調查時間,發放和回收問卷。調查員經過統一培訓,對存在閱讀困難的照顧者,可由調查者幫助填寫。調查完畢后,調查員檢查填寫問卷是否完整。本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6份,有效調查率為98.75%。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2.1主要照顧者照顧行為得分 照顧行為處于中等水平。照顧行為量表各維度中條目均分(條目均分=實際得分/條目數)由高到低依次為創面護理、營養支持、皮膚護理、翻身行為,見表1。對照顧行為問卷條目具體分析可見,翻身行為維度中的條目均分最低,其中8.3%的照顧者能做到用圈型氣墊把壓力性潰瘍部位墊起,6.2%的照顧者能做到患者坐起來時會幫他(她)把枕頭盡量墊高點,抬高床頭大于30°。而比照顧行為中得分最低的3個條目見表2。

表1 老年臥床患者照顧者照顧行為問卷得分

表2 老年臥床患者照顧者照顧行為問卷得分最低的3個條目(n=316)
2.2老年臥床患者照顧者防范壓力性潰瘍的照顧行為影響因素 照顧者與患者的關系、年齡、性別、職業狀況、家庭經濟情況、有幾個共同照顧者、每天照顧患者需花幾個小時是臥床患者照顧者防范壓力性潰瘍照顧行為的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3。


主要照顧者壓力性潰瘍認知水平較差者(7例)照顧行為得分(35.00±5.54)分,顯著低于認知水平一般者(125例)及良好者(184例)照顧行為得分〔(36.57±4.78)分;(37.83±4.6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將照顧者的照顧行為得分當作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當作自變量,引入回歸模型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最終有5個變量進入多元回歸模型,可解釋臥床患者照顧者照顧行為14.9%(R2=0.149)的變異。男性、年齡<60歲、離職、家庭經濟情況好和壓力性潰瘍認知水平好者其照顧行為得分較高。見表4。

表4 主要照顧者照顧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老年臥床患者照顧者防范壓力性潰瘍的照顧行為存在不足或誤區。男性的照顧能力明顯好于女性,常建芳等〔6〕研究顯示,女性照顧者的家庭負擔相對男性較重,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女性在家庭中承擔的照顧責任明顯多于男性,更容易脆弱化,又因女性情感細膩的性格特點,女性照顧者更容易感知照顧負擔,其壓力負擔限制了照顧者的照顧行為。而對于臥床患者而言,男性照顧者進行每2 h翻身一次、翻身時先將患者抬離床面再移動等照顧行為時具有力量優勢。小于60歲的照顧者照顧行為更好,這與林俊等〔7〕研究結果相似,可能是相對比年輕照顧者,年齡大的照顧者對新知識接受水平下降,學習壓力性損傷防范相關知識渠道單一,對壓力性潰瘍認知水平較膚淺,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防范壓力性潰瘍的發生〔8〕。離職照顧者稍好于在職照顧者,離職照顧者照顧年限長,國外有研究報道,照顧者在長期照護中存在著一些積極體驗〔9〕,可能更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和照護需求,照顧者照護更有經驗,應激能力相對較強,長時間的性格磨合,能及時準確提供給患者更周到的服務,而在職照顧者照顧患者同時還兼顧工作,限制了照顧者的照顧能力。家庭月收入在4 000元以上者照顧行為明顯好于低收入家庭,這與李春玲等〔10〕研究結果一致。老年臥床患者發生壓力性潰瘍的同時帶給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經濟條件富足可提供患者相關的醫療設備,如氣墊床、壓力性潰瘍貼等,給予創面皮膚的保護,更容易做到清潔無菌、及時換藥,因此照顧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較輕,其照顧行為相對較好。壓力性潰瘍認知水平影響其照顧行為,這與周冬梅〔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根據知信行理論,照顧者對于壓力性潰瘍護理方法認知水平直接影響壓力性潰瘍護理行為和技能,對于壓力性潰瘍相關知識與照護行為呈正相關,對于壓力性潰瘍易感性的感知越好越有助于防范壓力性潰瘍的發生,對于嚴重性的感知能幫助照顧者提高照顧行為,延緩壓力性潰瘍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臨床護士應對照顧者的照顧能力和行為予以重視,在日常診療工作當中,著重提高照顧者對壓力性潰瘍的基本防范和認知程度。對于準備出院患者可宣傳壓力性潰瘍的相關知識(集中進行講座、張貼病區知識展板、發放出院健康指導手冊等形式),對于年輕照顧者,可使用社交媒體給予干預支持,給予系統指導,提高其照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