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轅,盧永強,宋 凱,冉軍民,李 杰
(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甘肅 隴南 742500)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具有起病急、進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臨床上常采用血腫微創清除術清除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出血病灶,該術式可減輕患者神經組織損傷,術后則通常使用自由基清除劑對患者進行治療,可達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劑是依達拉奉,其可以緩解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神經癥狀,但長期使用可導致多種不良反應[1]。中醫認為,高血壓腦出血屬“中風”范疇,其基本病機為氣血上逆、痰濕血瘀互結。通腑開竅中藥含黃芪、地龍、郁金等多味中藥,具有通腑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對急性腦梗塞、出血性中風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本文旨在研究通腑開竅中藥對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清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24例)和觀察組(2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14、10例;年齡51~76歲,平均(62.68±5.46)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24 h,平均(6.47±2.42) h;腦出血部位:殼核11例,丘腦5例,腦室4例,腦葉4例;出血量41~81 mL,平均(49.31±5.68) mL。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15、9例;年齡50 ~ 75歲,平均(61.38±5.99)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 ~ 24 h,平均(5.47±1.72) h;腦出血部位:殼核10例,丘腦6例,腦室5例,腦葉3例;出血量42 ~ 80 mL,平均(49.57±5.61) m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至入院時間、腦出血部位、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中醫參照《腦出血中醫診療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西醫參照《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符合血腫清除術指征者;經CT掃描顯示存在腦實質損傷,且發病部位位于基底節和外囊者等。排除標準:有既往腦梗死病史者;顱腦外傷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伴有血液系統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對照組患者于術后將30 mg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2,規格:20 mL∶30 mg)溶于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2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通腑開竅中藥進行治療,藥方組成:黃芪30 g,瓜蔞、石決明各20 g,丹參、地龍各15 g,大黃、郁金、石菖蒲、竹茹、膽南星、天竺黃各10 g,三七6 g,水煎煮至200 mL,分早晚溫服,1劑/d,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14 d。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評定,分別統計患者治療前后口歪眼斜、頭暈目眩、半身不遂、言語謇澀積分,每項積分分值范圍為0~5分,分值越低表明癥狀越輕。②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參照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6]評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7]評分進行評價,NIHSS評分總分42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經功能越好;GCS評分總分15分,分值越高表明意識障礙程度越輕。③血清MIF、HMGB-1及TNF-α水平,分別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進行10 min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MIF、HMGB-1、TNF-α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行t、 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口歪眼斜、頭暈目眩、半身不遂、言語謇澀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 口歪眼斜 頭暈目眩 半身不遂 言語謇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4 3.84±0.85 1.45±0.58* 3.77±0.88 1.41±0.45* 4.32±0.13 1.97±0.52* 4.14±0.23 1.61±0.35*觀察組 24 4.01±0.88 0.83±0.22* 3.79±0.84 0.74±0.17* 4.21±0.25 0.86±0.23* 4.21±0.15 0.91±0.12*t值 0.681 4.896 0.081 6.823 1.912 9.564 1.249 9.26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2 神經功能損傷程度 與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GC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數。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GC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4 28.42±5.64 16.66±3.79* 5.56±1.12 9.77±1.72*觀察組 24 29.32±5.41 10.21±2.18* 5.68±1.09 13.45±1.49*t值 0.564 7.227 0.376 7.92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MIF、HMGB-1、TNF-α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MIF、HMGB-1、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MIF、HMGB-1、TNF-α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MIF、HMGB-1、TNF-α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MIF: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HMGB-1:高遷移率族蛋白B1;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組別 例數 MIF(ng/L) HMGB-1(mg/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4 59.43±7.92 43.41±6.35* 7.46±0.75 5.32±0.59* 47.04±6.31 32.22±5.66*觀察組 24 60.04±7.27 30.32±4.24* 7.55±0.82 3.78±0.48* 46.98±5.87 21.38±3.14*t值 0.278 8.399 0.397 9.919 0.034 8.20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高血壓腦出血是較為常見的臨床急癥,由于血腫壓迫腦組織造成出血部位缺血、缺氧,從而引起局部性炎癥反應,損害患者的神經功能。雖然血腫微創清除術能夠精確清除血腫部位,但并不能使損傷的神經功能完全恢復,術后仍需藥物治療[8]。依達拉奉具有減輕神經細胞氧化損傷的作用,可緩解患者的神經癥狀,但長期使用患者易產生耐藥性,療效欠佳。
中醫認為,高血壓腦出血由氣血虧虛上達腦絡而發,同時痰濁與瘀血互結致使病情加重,此為癱瘓及神昏之證,治療應遵循通腑化痰、開竅醒神的原則[9]。通腑開竅中藥中的黃芪具有益氣補中的功效;丹參可祛瘀行血;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地龍可活血通絡;瓜蔞、竹茹及膽南星具有泄熱化痰、涼血祛痰的功效;天竺黃可散結豁痰;石決明具有平肝抑揚的功效;郁金可解郁平肝;石菖蒲具有醒腦開竅的功效;大黃可泄下消積,諸藥合用共奏通腦竅、化痰濁之功效[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口歪眼斜、頭暈目眩、半身不遂、言語謇澀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且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GCS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通腑開竅中藥可改善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其中MIF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可增強局部血腫部位巨噬細胞的活性,從而促使炎性因子的分泌,加重病情;HMGB-1可在腦出血時有效介導炎性因子的釋放,進而引發炎癥反應;TNF-α主要合成于炎癥反應初期,能夠活化與啟動炎癥反應,進而促進患者病情發展。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中的丹參酮可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從而抑制機體的炎癥反應,控制病情發展;黃芪中的黃芪總甙能夠抑制出血部位促炎因子的生成,從而降低機體炎性因子水平,縮短病程[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IF、HMGB-1、TNF-α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提示通腑開竅中藥能夠減輕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患者的炎癥反應,從而控制病情發展。
綜上,通腑開竅中藥能夠改善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患者的神經功能,同時可降低機體內炎性因子水平,進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