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利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黑便、嘔血等,部分嚴重患者可致周圍循環系統發生急性衰竭,且其發病后止血較困難,病情易反復發作。胃鏡下止血夾止血為臨床上治療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止血夾可通過對出血血管及周圍組織進行機械性閉合,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但存在止血夾脫落的風險[1]。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可利用去甲腎上腺素對動脈及靜脈的收縮作用達到止血效果,具有安全性高、簡單易操作、效果顯著等特點[2]。本文旨在探究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治療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療效觀察,分析其更有價值的治療方法,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收治的60例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齡31~74歲,平均(54.13±5.89)歲;潰瘍類型:胃潰瘍16例,十二指腸潰瘍10例,復合性潰瘍4例。研究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齡32~71歲,平均(54.83±6.25)歲;潰瘍類型:胃潰瘍患者18例,十二指腸潰瘍9例,復合性潰瘍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臨床常見消化疾病診斷與治療》[3]中相關的診斷標準者;經內鏡檢查確診者等。排除標準:近期服用抗凝藥物進行治療者;上消化道靜脈曲張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注射液存在過敏現象者等。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入院后均予以兩組患者常規治療,包括輸血、補液等,在生命體征保持穩定之后行胃鏡常規插入[4]。對照組患者采用止血夾進行治療,使用0.9%氯化鈉溶液對病灶進行反復沖洗,待視野清晰后,結合患者出血點,選擇大小合適的止血夾,經活檢孔道置入,在胃鏡直視下將止血夾對準患者的出血部位兩端,行夾閉止血處理,然后使用0.9%氯化鈉溶液對患者出血部位進行沖洗并觀察出血狀況,如仍存在出血,可依據病灶情況重復置入1~4枚止血夾進行止血,觀察5 min,無活動性出血癥狀后將胃鏡退出。研究組患者采用去甲腎上腺素進行治療,將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注射液[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48,規格:2 mL ∶ 10 mg]與0.9%氯化鈉溶液混合成1 ∶ 10 000的去甲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對患者出血病灶進行反復沖洗,直至視野清晰,采用黏膜注射針在出血病灶及周圍裸露血管旁注射1 ∶ 10 000的去甲腎上腺素,注射3~4點,控制每點注射量為0.5~1.5 mL。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嘔血、黑便癥狀基本消失,血紅蛋白水平穩定;有效:嘔血、黑便癥狀明顯緩解,血紅蛋白水平明顯好轉;無效:嘔血、黑便癥狀仍未緩解或加重,血紅蛋白水平未見變化[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止血效果。比較兩組患者及時止血率、12 h止血率及72 h再出血情況。③炎性因子、血紅蛋白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的轉速離心8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IL-6)、白介素 -8(IL-8)水平,采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測定血紅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炎性因子、血紅蛋白水平)以(±s?)表示,計數資料(臨床療效與止血效果)以[ 例(%)]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3.33%,研究組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止血效果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及時止血率、12 h止血率均高于對照組;治療72 h再出血率較對照組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止血效果比較[ 例(%)]
2.3 炎性因子、血紅蛋白水平 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治療后下降,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下降;血紅蛋白水平較治療前上升,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上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IL-6:白介素 -6;IL-8:白介素 -8。
組別 例數 TNF-α(pg/mL) IL-6(pg/mL) IL-8(pg/mL) 血紅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76.23±5.08 65.13±5.22* 21.57±3.15 17.37±2.18* 791.42±32.08 731.46±53.41*102.93±7.23 106.41±2.39*研究組 30 75.33±6.14 50.48±4.97* 21.43±3.08 7.20±3.07* 788.48±40.28 621.41±54.08*102.87±7.19 111.82±9.31*t值 0.619 11.133 0.174 14.794 0.313 7.930 0.032 3.0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部位通常位于屈式韌帶上的消化道,患者一旦發病,極易出現休克、暈厥等癥狀,因此抗休克、抗暈厥等治療極為重要。胃鏡止血療法治療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以止血夾止血最為常見,其簡單易行,可迅速止血,但對于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效果欠佳[5]。
去甲腎上腺素屬于α - 腎上腺素受體抑制劑,是一種重要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同時還具有興奮心肌、抑制平滑肌的作用[6]。相關研究顯示,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具有使出血部位血管短時間內快速收縮的作用,可促使病灶處血小板聚集,進而達到良好的止血效果[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時止血率、12 h止血率及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72 h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對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可提高其止血效果,且可改善機體內血紅蛋白水平。
潰瘍性消化道出血的發展過程常伴有炎性因子的產生,且相關研究發現,潰瘍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機體內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可激活β-受體和蛋白激酶,主要通過核因子 -kB途徑起到抑制促炎因子合成的作用,有效降低機體內炎性因子水平,促使病情轉歸[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3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可減輕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炎癥反應,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可有效提高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降低機體內炎癥反應,提高血紅蛋白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