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婧
(東臺市中醫院婦產科,江蘇 鹽城 224226)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加重的盆腔痛、盆腔炎性包塊、不孕、性交痛、月經異常及痛經等,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常合并不孕,病情較為復雜,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與卵巢分泌雌激素過多關系密切,因此,臨床上多選用抑制患者雌激素分泌的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達那唑膠囊為激素類藥物,是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用藥物,其為一種弱雄激素藥物,可以反饋性抑制患者的垂體前葉釋放促性腺激素,促進患者子宮內膜萎縮、壞死,但經常使用可造成毛發增多,甚至閉經等不良反應[1]。醋酸亮丙瑞林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屬于儲庫型緩釋微球制劑,藥物可均衡釋放,具有起效時間長,穩定性與安全性均較高的優勢[2]。本文旨在探討醋酸亮丙瑞林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觀察,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東臺市中醫院收治的5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分為對照組(25例,給予達那唑膠囊治療)和觀察組(25例,給予醋酸亮丙瑞林治療)。對照組患者年齡 20~38歲,平均(31.72±5.71)歲;病程1~13年,平均(4.13±1.14)年;臨床分期[3]: Ⅰ期 8例, Ⅱ期 6例、Ⅲ期6例、 Ⅳ期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39歲,平均(31.74±6.82)歲;病程2~14年,平均(4.22±1.16)年;臨床分期: Ⅰ期 9 例, Ⅱ期 6 例, Ⅲ期 4 例, Ⅳ期 6 例。將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臨床分期等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與治療規范》[4]中相關診斷標準者;用藥依從性較好者;3個月內未服用其他雌激素藥物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內分泌疾病者;存在認知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此次研究在東臺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曉,并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達那唑膠囊(廣州白云山光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421,規格:0.1 g/粒)口服治療,自月經第1天開始服用,0.2 g/次,4次/d。給予觀察組患者醋酸亮丙瑞林緩釋微球(北京博恩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09,規格:每瓶含醋酸亮丙瑞林3.75 mg)皮下注射,3.75 mg/次,1次/月經周期,兩組患者均給予2個月經周期的治療時間。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依據《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5]對所有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評定,顯效:治療后患者繼發性痛經的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各項指標均正常;有效:上述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偶見異常;無效:上述臨床癥狀及檢查指標不見好轉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氧化應激反應。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進行離心操作(3 500 r/min,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③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備及檢測方法同②,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C- 反應蛋白(CRP)、白介素 -1(IL-1)、白介素 -6(IL-6)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反應、炎性因子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56.0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84.00%)明顯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2.2 氧化應激反應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OD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且觀察組上升幅度較對照組明顯增大;兩組患者血清ROS、MDA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明顯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ROS:活性氧;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組別 例數 ROS(pmoI/L) MDA(μmoI/L) SOD(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42.13±12.87 22.34±8.76* 7.62±1.03 5.86±0.63* 52.37±3.59 71.02±4.31*觀察組 25 43.14±12.85 13.28±5.09* 7.52±0.98 4.27±0.51* 52.44±3.16 87.21±4.73*t值 0.278 4.471 0.352 9.808 0.073 12.650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CRP、IL-1、IL-6)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明顯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nmoI/L)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nmoI/L)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CRP:C- 反應蛋白;IL-1:白介素 -1;IL-6:白介素 -6。
組別 例數 CRP IL-1 IL-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42.12±14.16 23.74±7.02* 67.85±13.95 33.08±15.74* 17.16±4.58 12.37±3.67*觀察組 25 42.16±14.97 18.03±5.64* 66.87±13.86 23.04±10.65* 18.04±4.52 10.06±3.47*t值 0.010 3.170 0.249 2.641 0.684 2.287 P值 > 0.05 < 0.05 > 0.05 <0.05 > 0.05 < 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指的是子宮內膜組織于非子宮腔部位出現侵襲性生長,它是造成育齡期女性不孕及慢性盆腔炎的常見病因。激素類藥物可通過抑制垂體促性激素釋放,達到抑制雌激素水平升高的目的。常見的激素類藥物有達那唑膠囊,能夠通過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發生病變,緩解患者痛經的臨床癥狀,但長期服用達那唑膠囊,患者可能會產生耐藥性,降低治療效果,影響患者預后[6]。
醋酸亮丙瑞林是一種具有較高活性的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其主要作用機制是與垂體促性腺激素釋放素(GnHR)受體結合,消耗GnHR受體使垂體促性腺激素釋放素與之無法結合,從而降低患者體內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黃體生成素等激素分泌的含量,繼而引起內膜的蛻化及萎縮,緩解患者痛經等臨床癥狀;同時刺激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誘發生殖器官生成類固醇,提高患者體內類固醇水平[7]。王磊等[8]研究結果顯示,醋酸亮丙瑞林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機體內的雌二醇、孕酮及黃體生成素水平,改善患者的痛經情況,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上述數據結果可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血清SOD水平上升幅度較對照組明顯增大,ROS、MDA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表明醋酸亮丙瑞林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具有調節氧化應激反應的作用。
血清CRP可促進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形成,引起外周神經損傷的炎癥反應,使病情加重;IL-6可誘導T淋巴細胞分化并增強巨噬細胞等多種殺傷細胞的吞噬功能,進而增加炎癥反應,導致盆腔局部粘連、纖維化,促進病情的發展;IL-1水平升高可誘導炎癥反應,促進異位子宮內膜細胞侵襲,影響患者病情的恢復。醋酸亮丙瑞林可通過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減輕雌激素對子宮內膜腺體影響,促進異位內膜壞死、萎縮等,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的數量,降低病灶局部反復出血所引起的炎性因子的水平,起到減輕炎癥的作用[9]。上述數據結果可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明顯增大,表明醋酸亮丙瑞林可通過降低機體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癥反應,進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醋酸亮丙瑞林可調節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機體氧化應激,通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病情恢復,值得深入研究與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