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軼群,韓林華,王 婧,王雪芹,鞠秋燕,周 翔
(如皋市中醫院肺病科,江蘇 南通 226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病情程度更嚴重,致使人體呼吸系統不斷惡化,加重患者喘息與呼吸困難癥狀,進而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臨床上常通過霧化吸入異丙托溴銨溶液、靜脈滴注氨茶堿等常規方法進行治療,雖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效果欠佳,且易復發。中醫認為,COPD屬于“喘證”“肺腫”范疇,肺腎心脾虧虛為本,痰濁水飲,瘀互結為標。止咳化痰合劑中含有陳皮、桔梗等中藥成分,具有養陰潤肺,化痰止咳之效[1-2]。本研究選取了如皋市中醫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10例AECOPD患者,探討了應用止咳化痰合劑治療的臨床效果,詳細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如皋市中醫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10例AECOPD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8、27例;年齡54~80歲,平均(66.9±11.1)歲;病程1~11年,平均(6.9±1.5)年。研究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9、26例;年齡55~78歲,平均(66.6±10.9)歲;病程2~11年,平均(6.8±1.7)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進行組間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診治中國專家共識(草案)》[3]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2011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中醫辨證分型為痰熱壅肺者;急性發病 < 72 h者等。排除標準:近1個月用過激素藥物、抗菌藥物治療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患有造血系統疾病者;對研究用藥過敏者;充血性心衰、支氣管擴張、矽肺、惡性腫瘤、支氣管炎以及感染真菌者。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在如皋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下實施。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戴面罩或者是經過鼻導管進行氧療,若有必要,可連接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處理;根據患者藥敏試驗結果,為患者合理應用抗生素治療;霧化吸入異丙托溴銨溶液、靜脈滴注氨茶堿,幫助患者止咳平喘;如果患者身體溫度 > 39 ℃,則遵醫囑進行退燒處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止咳化痰合劑(由如皋市中醫院、海安市中醫院提供,蘇Z04001602,規格:500 mL/瓶)口服治療,30 mL/次,3次/d。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4 d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呼吸困難分級降低,且降低后 < 1級,咳嗽、咳痰等癥狀消失,體征明顯改善,二氧化碳分壓下降明顯,且降低后≤?45 mmHg(1 mm Hg=0.133 kPa)以下為顯效;呼吸困難分級降低,且降低后為1~2級,上述癥狀有所好轉,體征有所改善,二氧化碳分壓有所下降,但下降后仍 > 45 mmHg為有效;上述癥狀未見好轉,二氧化碳分壓未見降低,呼吸困難分級有所降低,但仍>2級,或未見變化為無效[3]。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進行對比。使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計算FEV1/FVC。③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白介素 -6、1β、8、17(IL-6、IL-1β、IL-8、IL-17),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83.6%),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6.4%)明顯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肺功能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FVC、FEV1、FEV1/FVC)水平相較于治療前比均上升,且研究組上升幅度與對照組比顯著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
組別 例數 FVC(L) FEV1(L)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 2.0±0.3 2.4±0.5* 1.2±0.4 1.5±0.3* 60.0±4.3 62.5±3.1*研究組 55 2.1±0.4 2.7±0.7* 1.3±0.3 1.7±0.5* 60.9±4.1 64.1±3.6*t值 1.483 2.586 1.483 2.544 1.123 2.4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炎性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相較于治療前均下降,且研究組下降幅度與對照組比顯著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pg/m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SAA:血清淀粉樣蛋白A;IL-6:白介素 -6;IL-1β:白介素 -1β;IL-8:白介素 -8;IL-17:白介素 -17;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組別 例數 SAA IL-6 IL-1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 90.1±7.9 71.5±6.6* 55.5±3.9 45.6±2.7* 8.6±1.1 6.1±1.3*研究組 55 90.2±7.6 66.7±6.3* 55.4±3.3 40.2±2.2* 8.6±1.3 4.4±1.2*t值 0.068 3.901 0.145 11.499 0.624 7.1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IL-8 IL-17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 1.2±0.4 0.6±0.1* 1.2±0.5 0.7±0.2* 11.5±2.7 9.6±3.4*研究組 55 1.3±0.2 0.4±0.1* 1.1±0.3 0.5±0.1* 11.8±2.5 5.1±2.4*t值 1.658 10.488 1.272 6.633 0.605 8.01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COPD患者在感染、吸入有害顆粒、受寒等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可進展至AECOPD,引起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癥狀的持續加重,嚴重者可導致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甚至死亡。AECOPD多由細菌感染誘發,故臨床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是患者長時間服用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效果不佳。
中醫認為,COPD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肺腎心脾虧虛為本,痰濁水飲,瘀互結為標,病位首先在于肺,繼則脾腎,后期及心,早期痰濁為主,漸痰瘀并見,最終導致痰濁瘀血水飲錯雜,故應以活血化瘀、養心益肺為治療原則。止咳化痰合劑中,陳皮、法半夏可燥濕化痰;桔梗可祛痰排膿,開宣肺氣;前胡可降氣化痰,宣散風熱;白前、紫苑、浙貝母、苦杏仁可祛痰止咳;連翹、生甘草可清熱解毒;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諸藥合用,共奏平喘化痰、解熱降逆的功效[5]。上述數據結果可知,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高,FVC、FEV1、FEV1/FVC水平均較對照組升高,提示止咳化痰合劑可促進AECOPD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改善,緩解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癥狀,利于患者恢復。
AECOPD多由細菌感染誘發,因此其治療關鍵在于控制肺部炎癥。SAA屬于急性時相蛋白;IL-6健康狀態下,可以幫助人體調解免疫應答,而在病理變化狀態下,會誘導產生SAA以及腫瘤壞死物質,最終形成炎癥級聯反應;IL-1β細胞因子由肺泡巨噬細胞分泌獲得,通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具有較高的水平;IL-17會誘導IL-8、TNF-α參與,進而破壞氣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激活釋放炎癥細胞,加重患者病情[6]。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連翹中甲醇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黃芩提取物可通過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的形成和影響炎癥介質的釋放而發揮抗炎作用[7-8]。上述數據結果可知,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止咳化痰合劑可調節炎性因子水平,減少炎癥反應,加快患者恢復。
綜上,止咳化痰合劑可有效緩解AECOPD患者臨床癥狀,同時改善患者肺功能,調節炎性因子水平,促進病情恢復,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