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坪河,梁維平
(陽泉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山西 陽泉 0450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種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疾病,多發于兒童時期,常以不規則發熱、淋巴結腫大、咽峽炎為主要表現。據調查,全球約有90%以上人群感染過EBV,具有極高的感染率[1]。目前,臨床確診IM主要依靠EBV抗體檢測,其中包括EBV衣殼抗原的免疫球蛋白A抗體(EBV-CA-IgA)、EBV衣殼抗原的免疫球蛋白G抗體(EBV-CA-IgG)、EBV衣殼抗原的免疫球蛋白M抗體(EBV-CA-IgM)等,但EBV抗體檢測具有反應弱的缺點,常給兒童IM的診斷帶來困難[2]。EBV-脫氧核糖核酸(DNA)載量可有效判斷IM患兒體內EBV復制情況,近年來多被用于兒童IM的診斷[3]。但目前關于EBV抗體聯合DNA載量對IM患兒的診斷價值尚需進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EBV抗體聯合DNA載量對IM患兒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陽泉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IM患兒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研究組;另回顧性分析同期行健康體檢的82例健康兒童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兒童53例,女兒童29例;年齡11個月 ~ 13歲,平均(6.77±2.41)歲;體質量指數(BMI)19~22 kg/m2,平均(20.57±0.50) kg/m2。研究組中男患兒52例,女患兒30例;年齡10個月 ~ 12歲,平均(6.72±2.35)歲;BMI 19~23 kg/m2,平均(20.61±0.52) kg/m2。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研究組患兒伴有發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癥狀且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10%或淋巴細胞占比≥?50%;經EBV抗體與EBV-DNA載量檢測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先天畸形者;合并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EBV抗體檢測與EBVDNA載量檢測。①EBV抗體檢測:分別采集兩組研究對象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EBV-CAIgA、EBV-CA-IgG、EBV-CA-IgM。②EBV-DNA載量檢測:血液采集同①,經抗凝處理后,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CR)測定EBV-DNA載量。其中EBV-CA-IgA≥?40 U/mL 定義為陽性,EBV-CA-IgG ≥?25 U/mL 定義為陽性,EBV-CA-IgM≥?40 U/mL定義為陽性,EBV-DNA>400拷貝數/mL定義為陽性,EBV-CA-IgM、EBV-DNA載量任一檢測為陽性則判斷EBV-CA-IgM聯合EBV-DNA載量為陽性[4]。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研究對象的EBV抗體檢測結果與EBV-DNA載量。②對比研究組不同年齡段( < 3歲、3~6歲、 ≥?7歲)患兒的EBV抗體檢測陽性率與EBVDNA載量。③對比各項指標單獨檢測對兒童IM的診斷效能,并將單項檢測中具有最高診斷價值的指標與EBVDNA聯合檢測,計算出其診斷效能。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多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以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EBV抗體陽性率與EBV-DNA載量 研究組患兒EBV-CA-IgG、EBV-CA-IgM、EBV-DNA及EBV-CA-IgM聯合EBV-DNA載量陽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兩組研究對象EBV-CA-IgA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EBV抗體陽性率與EBV-DNA載量比較[ 例(%)]
2.2 EBV抗體陽性率與EBV-DNA載量 隨年齡增長,EBV-CA-IgG、EBV-DNA陽性率及EBV-DNA載量呈升高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段IM患兒EBV抗體陽性率與EBV-DNA載量比較[ 例(%)]
2.3 診斷價值 單項檢測中,EBV-CA-IgM具有最佳診斷價值,且EBV-CA-IgM聯合EBV-DNA載量檢測兒童IM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高于單一檢測,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表3 各項檢測指標對兒童IM的診斷價值比較(%)
兒童IM是一種單核 -?巨噬細胞系統急性增生性傳染病,以侵犯淋巴系統為主要特點,據臨床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兒童IM的發病率呈遞增趨勢,嚴重危害患兒的正常發育[5]。由于兒童IM癥狀不典型,常易造成誤診和漏診,導致患兒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因此,選擇一種有效診斷手段來提高兒童IM的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臨床上,EBV主要包括EBV-CA-IgA、EBV-CA-IgG、EBV-CA-IgM等,研究發現,健康人群體內存在EBV受體,當人體感染EBV后,體內EBV受體可受到攻擊,因此,EBV抗體檢測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IM感染情況[6]。EBV-CA-IgM為EBV抗體中敏感性最高的一種抗體,對診斷兒童IM急性期具有重要價值,但部分患兒多為發病后數日體溫持續異常或已接受過抗病毒治療無效而入院,因此常易導致EBV-CA-IgM檢測出現漏診情況,不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的EBV復制情況[7]。EBV-DNA載量是通過PCR方式檢測IM患兒體內EBV-DNA水平來反映病毒復制情況,可作為評估患兒病情與預測患兒臨床轉歸的有效指標。
本研究中,研究組患兒EBV-CA-IgG、EBV-CA-IgM、EBV-DNA及EBV-CA-IgM聯合EBV-DNA載量陽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隨年齡增長,EBV-CA-IgG、EBVDNA陽性率及EBV-DNA載量呈升高趨勢,提示兒童IM具有極高的EBV感染率,且可能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高,病情更為嚴重,與黎村艷等[8]研究結果報道相似,但具體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因此,還需臨床進一步研究證明。此外,本研究單項檢測中,EBV-CA-IgM具有最佳診斷價值,且EBV-CA-IgM聯合EBV-DNA載量檢測兒童IM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單一檢測,提示EBV-CA-IgM聯合EBV-DNA載量對兒童IM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考慮其原因可能與EBV-DNA載量只有在病毒復制活躍時期被檢測到有關,聯合檢測可彌補單一檢測的不足。因此動態監測EBV-CA-IgM與EBV-DNA載量可為兒童IM的診斷、治療、預后及轉歸提供依據。
綜上,EBV-CA-IgA、EBV-CA-IgG、EBV-CA-IgM 3種抗體單項檢測中,EBV-CA-IgM具有最佳診斷價值,而采用EBV-CA-IgM聯合EBV-DNA載量可有效提升兒童IM診斷的靈敏度、準確度,有助于對患兒病情進行有效評估,促進改善患兒預后,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