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品
尼爾·蓋曼和張哲瀚,一個是美國作家,一個是中國明星,竟然在近日一起登上熱搜。8月4日,蓋曼在個人社交平臺轉發多條與張哲瀚相關的內容,原因是此前張哲瀚推薦了他的書,引發粉絲爭相購買,結果他的《煙與鏡》《墳場之書》在中文世界成為暢銷書。當網友向他推薦張哲瀚主演的《山河令》,稱在流媒體平臺奈飛上能看時,蓋曼吃下了“安利”:“我會去看!”
知名作家與演藝明星的這場“隔空互捧”,被粉絲稱為“跨文化交流”,在雙方和粉絲的推波助瀾下,也引發了關于 “明星薦書”現象的熱議。
事實上,推薦書籍已成為演藝明星塑造“人設”的一種重要手段。
近年來,在經紀公司與造星團隊的協助下,越來越多新生代明星會針對粉絲的情感需求,提供穩定的社交媒體內容推送,以便打造和經營明星偶像的“人設”。之后,再借鑒日韓的“粉絲運營”套路,實現“粉絲熱度的商業轉化”,進而提升明星的商業價值。
在內地娛樂圈,由于藝術類專業院校的文化課要求不高,再加上經紀公司的偶像練習生培訓體系不夠健全,新生代藝人的文化素養可謂參差不齊。于是,“書生氣”“文化人”等,恰好成為一種頗具稀缺性和辨識度的“人設”。
除張哲瀚之外,易烊千璽也多次向其粉絲推薦書籍。此前,他曾推過青年作家班宇的書,不僅促成圖書熱銷,某種程度上也提升了作者的知名度,同時為自身樹起“愛讀書”的形象。
就粉絲而言,購買偶像推薦的圖書,相比起做數據打榜、集資應援等“飯圈消費”,看起來更理性、更體面;就圖書經銷商和圖書作者來說,適當地借助明星,讓更多人讀到優秀的作品,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明星薦書也存在一些隱患。首先,通過讀書而營造的形象易崩塌。前有馬思純用錯張愛玲語錄翻車,后有藍盈瑩讀“雞湯書”被嘲。事實上,張哲瀚也曾因在生日會上將“無隅”念成“無偶”而遭到質疑。
再者,明星薦書需與個人氣質相符。豆瓣上,曾有一個名為《扒一下明星們都在看的書》的熱帖,將明星的“書單”做了統計,李現讀《瓦爾登湖》,周一圍讀《簡明中國史》,等等。網友對此報以三分贊許、七分嘲諷,紛紛留言“明星推的書,自己真的會看嗎?”
此外,警惕利益捆綁。吳亦凡曾為某位圈中好友的自傳做過推薦,而后者也曾在輿論風波中力挺吳亦凡。如何避免這種輿論抱團式的營銷手段,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明星充當書籍“宣傳大使”,用自身號召力讓更多人投入閱讀,自然是好的。只是書推好了,是“文化人”人設;若推得不好,很容易成為個人的“黑歷史”。總而言之,推書也要用心和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