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 張正巖 韓 丹 仇雪婷 于濱銅
摘?要:大方縣好山珍生態農業合作社通過加強市場開發、強化技術引進、實施規范化生產、完善產權制度、引導農戶折資入股等建設策略,走出了一條依托本地種植優勢,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帶動農戶脫貧增收的新道路。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應規范經營管理制度、注重發展可持續性,并應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根本目的。
關鍵詞:連片特困地區?特色產業?建設策略?產權制度
大方縣地處貴州省烏蒙山區,地方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被劃歸為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自全面脫貧攻堅戰役以來,大方縣將扶貧、扶志和扶智有機結合,積極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重點實施產業扶貧。好山珍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當地產業建設與產業扶貧的排頭兵,受到世界銀行第六期產業扶貧示范試點項目支持,在縣扶貧辦、果瓦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于2017年4月完成改組。截至2018年末,合作社有社員33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116名,占合作社成員比例34.23%;少數民族60名,占合作社成員比例17.70%。合作社主要從事天麻、冬蓀等食藥用菌的制種、種植及產品加工銷售業務,走出了一條以特色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脫貧增收的高效道路。
一、發展背景
(一)多樣化致貧因素,生態環境脆弱。
1.氣候條件惡劣,生態環境惡化。大方縣地處高海拔低緯度地區,境內山高坡陡地勢崎嶇,氣候總體特點為陰雨天氣多,日照時數少,影響農業生產的不確定因素復雜多變,自然災害發生率高,惡劣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特別是種植業造成極大威脅。水資源因時空分布不均,對水利工程的防洪、發電、灌溉也十分不利。由于歷史及其它原因,全縣森林和牧草受到嚴重破壞,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更加劇了當地生產困難:一是山上的土地越種越薄,基石裸露多,土壤肥力降低;二是河床抬高、塘庫淤塞,原有水利工程效益減少,灌溉面積顯著降低;三是生態環境失調,自然災害加速,嚴重影響農林牧業順利生產,同時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斷形成惡性循環。
2.地方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匱乏。大方縣地方經濟落后,縣內上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及其他類型企業很少,稅收支柱嚴重不足,財政負債較大,是典型的貧困財政。由于財政困難導致的投入不足,大方縣交通、能源、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雖然已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但公路等級質量較低,基本只通村便道,屬晴通雨不通,目前全縣未通公路的自然村仍有1875個。水利設施脆弱,全縣常年干旱面積大,有效灌面低,遠不能滿足農業灌溉的需要。人畜飲水困難,全縣目前還有55.13萬人未解決安全飲水問題。總體來說,大方縣地方投入能力差,基礎設施匱乏,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合作社產業發展優勢
產品特色鮮明、種植歷史悠久是合作社的重要產業發展優勢。貴州是中國天麻的主要產區之一,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天麻的天麻素含量較高,向來以品質好、藥效高而享譽國內外市場。天麻在民間用于養生食材已有近2000多年歷史,其性辛、溫、無毒,有抗癲癇,抗悸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和補虛的功效。臨床應用證明,對血管性神經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等有顯著療效。大方天麻,因原產地名命名,于2008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5年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2016年大方冬蓀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大方縣天麻、冬蓀的人工種植歷史悠久,其種植方式天然,出產品質優異,市場單價一直高于其他產區市場單價,是貴州天麻(尤其是烏天麻)、冬蓀栽培與種植的核心區。
二、合作社特色產業建設策略
(一)積極建立業務關系,拓展產品銷售渠道
合作社致力于構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合作社與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等知名天麻經營企業訂立產前契約,簽訂穩定購銷合同,成為其天麻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從而為合作社生產的優質天麻產品提供了穩定的銷售途徑。另一方面,合作社對社員生產進行“五統一”,即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采收、統一加工和統一銷售,實行標準化、組織化生產,以提升天麻的出產質量。在此基礎上,合作社進一步建立了天麻、冬蓀的銷售實體店,采取專業化管理的方式運營,以進一步開拓市場,發展特色品牌。與此同時,合作社與貴州大學農學院、貴州省農科院、貴陽學院等相關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注重生產技術革新,并統一組織農戶進行生產培訓和技術培訓,提升種植技術水平。
(二)組織化規范化生產,系統化生態化管理
首先,合作社對天麻、冬蓀進行標準化育種,有計劃地為社員農戶提供優質種子種苗。其次,統一培訓和指導農戶進行規范化種植、田間管護、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采收,達到無公害農產品要求。從而使各家各戶分散種植和企業、合作社規模化、規范化種植有機統一起來,提高特色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為保障林下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合作社采取輪作方式發展林下天麻、冬蓀種植,在同一地塊上先種植天麻、后種植冬蓀,種植天麻的廢菌材進一步利用于冬蓀種植,并不斷栽種用于生產的速生樹苗。由此,既保障了天麻、冬蓀的規范化種植,又保障了種植與生態可持續之間的協同發展,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林下經濟產業。
(三)加強先進技術引進,重視生產技術培訓
好山珍合作社高度重視先進生產技術引進和定期進行技術培訓。合作社與貴州省農科院、貴陽中醫學院、大方冬蓀學會、貴州省天麻產業聯盟等單位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每年聘請技術專家服務累計30天以上,為項目區農戶制定定期培訓計劃,提升其生產技術水平與經營素質。在此基礎上,以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為技術依托,建設自己的技術團隊,制定天麻、冬蓀標準化栽培技術,確保特色產業的高品質建設。同時,合作社積極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遠程教育、相關大中專院校等教育平臺和機會,對合作社管理人員、財會人員等開展專題培訓,努力提高核心成員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提高核心成員對于產業化合作經營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