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杰 葉興藝
摘?要:當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及評價相關學術成果存在研究視角主要集中于教育學領域、研究方法缺少大數據定量研究、創新能力測評主體第三方機構缺位等問題。今后應加強對國外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評價成功經驗研究,推進不同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差異性培養與評價體系建設,建立以問題解決型為導向的實踐研究模式。
關鍵詞: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與評價
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是研究生培養機制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對研究生創新能力進行高效、科學的評價、測量,可以有效起到“以評促進”、“以評促創”的作用。因此,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構建較為完善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評價體系,成為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其中不少成果提出了該領域仍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的新課題。本文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評價相關文獻及未來的研究領域脈絡進行梳理,為更深一步的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與實踐參考。
一、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學科培養體系
研究生教育的本質離不開專業知識教學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因此學術界不同學者基于差異化的學科培養體系提出了不同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李華青等(2020)以新工科建設為時代背景,探討了培養大數據人才創新能力存在協同育人單一化、學科融合性差、師資力量薄弱等現存問題,提出了應積極建設跨界復合型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充分利用數據思維整合交叉學科優勢的方式,推動大數據人才創新能力培養。[1]任志安(2014)認為經管類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根因是在培養過程中局限于校內培養,缺少產學研合作教育所導致的,由此提出了“1+PIE”即第一年以理論知識拓展為主,第二、三年偏向創新實踐教育的經管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2]潘華峰等(2016)通過借鑒歐洲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模型,運用“PDCA”循環將臨床專業研究生培養計劃質量過程分為理論教學、臨床實踐、科研活動、綜合素質評估等若干個子過程,使臨床專業型研究生在參與實踐之余能主動發現、解決問題,并總結經驗,達到建立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的效果。[3]呂艷嬌等(2018)通過剖析美國基于問題的新型教學模式(PBL)內涵、特征、實施方法及評價,探究PBL教學模式對美國高校培養創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影響及成效,并進行總結,從而提出了PBL教學模式對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的相關啟示及建議。[4]
(二)導師培養制度
“任何教科書、思潮、獎懲制度都無法替代教師對青年人身心所產生的影響。”[5]研究生期間,導師是與研究生直接接觸最多的人,也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創新型研究生人才離不開創新型教育,而導師的創新能力及意識決定了是否有能力對研究生開展創新型教育培養。陳繪等(2015)以創造性要求極高的設計學專業為例,認為導師不能將學生作品成果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應積極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學術及藝術設計活動的方式培養學生對不同設計風格的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終達到提升研究生創新設計水平的效果。[6]馬永紅(2020)以師生關系對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作用路徑為假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全國35所高校的3934名博士研究生進行調查,發現高質量的師生關系對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建議通過提高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頻率、建立師生共同學術理想及話語體系等方式推動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7]相反,導師對學生的辱虐管理,[8]以及過大的學術權力,[9]都會削減研究生科研創新的興趣,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國外學者發現不只是導師會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學生身邊的同學、家人等社會資本,也會對研究生創新能力造成影響。[10]如學生之間所形成具有相同或相近學術追求及價值取向的學術共同體所產生的學術互動氛圍也會對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起到顯著正向作用。[11]
(三)科研創新實踐
根據高校科研創新項目主持人的身份不同,將研究生開展科研創新實踐分為兩種模式:當導師作為主持人時,研究生作為課題組成員開展科研創新實踐活動,形成“參與式科研”;當研究生作為主持人時,導師作為課題組指導教師輔助研究生開展科研創新實踐活動,形成“自主式科研”。柳瑛等(2020)通過構建Ordered?Probit模型對兩種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新型“自主式科研”在獲得感、創新成果產出以及對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作用等方面均優于“參與式科研”。[12]許丹東等(2019)對人文社科領域的博士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分析后發現,無論是“自主式科研”還是“參與式科研”,博士階段的項目參與經歷均對博士學位論文的綜合質量及創新性有顯著正效應影響。[13]此外,也有學者基于協同育人視角,強調科研實訓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一是高校應積極營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型”校園文化氛圍,將校園文化與創新創業精神、市場邏輯等外部優秀企業文化進行對接,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在校園形成多方面輻射機制。[14]二是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校企聯合共建高水平實驗中心及團隊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學術科研能力。[15]三是在產學研協商、融合、轉化的基礎上,實行研究生培養的“雙導師”制,為研究生配備校內理論知識導師及校外來自企業的技術實踐導師,強化研究生學以致用的實踐創新能力。[16]此外,協同育人不僅是高校與企業“供需”雙方的資源配置過程,政府還應起到指導性統籌調控的作用,通過調配多方資源、建立具備規范性、激勵性的制度體系。[17]
二、研究生創新能力測量與評價研究
測量與評價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夠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定考核機制,對研究生創新能力起到“以評促創”、“以評促進”的效果。當前對研究生創新能力測量與評價的相關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依據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創新性進行評價。研究生學位論文創新既可以在“宏觀”層面上開展,也可以建立在“微觀”基礎之上,張紅霞(2020)將論文創新分為理論、方法、數據三類創新模式,提出應通過培養、考察博士生研究意識、批判意識及模型意識,對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水平進行評價與提高。[18]王保星(2020)認為博士生應在厚植于專業知識與學科通識的基礎上,追求論文選題、理論分析工具、研究材料或研究結論等方面形式多樣的學位論文創新。[19]侯劍華等(2020)使用SAO-ADV模型,從語義層次與結構的角度對學術論文進行創新性測度,發現涉及理論創新、方法改進及研究對象創新的學術論文創新性測度較高,并為構建學位論文創新性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20]此外,還有學者對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并使用模糊綜合評判法量化了包含前沿性、原創性等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強調了學位論文評價中創新性一級指標。[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