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清
摘?要:智慧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方式,但現階段智慧養老存在服務資源分配不均衡、閉合的供給與需求鏈尚未形成、信息不對稱、養老服務體系缺乏有力監督的突出問題。為破解這些問題,推動智慧養老事業高質量、個性化發展,亟需政府積極引導,保證智慧養老體系合理配置;推動信息整合與產業鏈閉合;發揮社會力量,鼓勵民間資本;制定評價標準,健全監督體系。
關鍵詞:智慧養老?老齡化?養老模式
當前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老齡化現象日漸突出,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養老需求。隨著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科技的日新月異,智慧養老順應時代需求應運而生,并成為未來養老新趨勢。智慧養老是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諸如物聯網、5G等,通過傳感器及網絡系統向居家老人、社區以及養老機構提供的高效、便捷、實時、個性化的養老服務的一種養老形式。分析當下智慧養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有利于助推智慧養老更好的發展。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預計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超過3億,2050年將達到4.8億[1]。據《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在包括武漢、貴陽、蘇州、成都、青島、上海、南通、廣州、哈爾濱、重慶、合肥、安慶、北京、吉林等在內的23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城市中,有4.8%的老年人處于日常活動能力重度失能狀態、7%處于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他們的最重要的服務提供者依次是子女(40%)、老伴(22.1%)、保姆(10.8%),醫院、養老院、護理院等第三方專業機構在服務提供者中的占比僅為25.4%[2],而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背景下,養老產業卻無法滿足目前養老服務的需求。針對養老服務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痛點和短板,《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加快推進智慧養老產業發展。截至2020年2月,我國有27個省市地區對智慧養老的發展給出建議并制定相應保障措施,持續深入推進智慧養老的發展與完善。在十四五期間,政府將加大對“互聯網+養老”“物業+養老”“物業+養老”等新養老模式的扶持,并在2025年實現所有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建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
二、現階段智慧養老面臨的困境
(一)全國智慧養老服務資源分配不均衡
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目前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僅依靠政府發展智慧養老加大了智慧養老布局的實施難度。當前我國發展智慧養老的資金多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政府用來投入智慧養老建設的資金存在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域之間智慧養老產業發展水平不同。由于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而智慧養老產業發展又與當地經濟水平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相關,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越發達,人口老齡化問題越嚴重。與西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相比,我國東部地區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而中部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存在著高度的人口老齡化,其他地區的老齡化程度與其相比還相對較低,經濟發達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程度使得不同地區之間智慧養老資源的配置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基于上述原因,地區間的經濟發達水平和老齡化水平給智慧養老產業的整體協同發展帶來了阻礙。
(二)閉合的供給與需求鏈尚未形成
目前大數據智慧養老體系并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也很難出現完整的產業鏈,并且在大數據智慧養老服務中并未以智能設備為基礎設施、以老年人服務需求信息為要素、共同構成一個閉合的供給與需求鏈[3],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信息鴻溝”問題。老年人由于年老身體機能下降,學習能力,視覺聽覺等方面的衰退,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較低,導致他們使用智能養老的產品存在一定困難,甚至產生抵觸與排斥心理,就易產生“信息鴻溝”。“信息鴻溝”使得智慧養老產品的供給與老年群體的實際需要不相匹配,導致為老人提供服務的智能化產品未能發揮其應有價值,老年群體的基本養老需求未得到滿足,難以為老人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此外,我國智慧養老收集的大數據零散、繁雜,大多是單一的機構化模式,收集到的碎片化數據反映出的養老需求也是不完整的,各數據中心提供給智慧養老服務主體的數據不能充分全面充分反映當前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加之對數據分析處理的能力較為薄弱,對收集的大數據信息不能高效挖掘與利用,服務提供方很難對不同老年人的對養老方面的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智慧養老服務,數據的價值未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由于智慧養老閉合的供給與需求鏈尚未形成,加劇了智慧養老行業市場資源配置不合理,阻礙了智慧化技術的落地,很大程度影響了智慧化與養老的真正融合。
(三)政府主導資源供給,信息不對稱
智慧養老需要以大數據做支撐,而當前我國智慧養老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政府主導大數據資源的供給,來滿足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這決定了其屬于公共資源范疇,如果存在信息不對稱將會導致政府失靈,公共物品不能有效供給。盡管政府會通過購買養老服務方式提供養老服務,鼓勵更多社會組織參與智慧養老產業,但供需不匹配現象仍然存在。以往過于注重智慧養老行業的硬件的配置,而忽視老人的基本養老需求,導致政府的供給并不能與老年群體的需求很好地匹配,供需不匹配的現象。同時我國智慧養老市場的供給量遠少于需求量,目前養老產品與養老服務的實際的需求量近萬億,而現存的供給量還不足千億,智慧養老資源的供需不均衡使得智慧養老市場存在巨大的缺口亟待填補。
(四)養老服務體系缺乏有力監督
當前我國智慧養老相關的政策比較宏觀,尚未制定詳細的政策與規定。首先,當前我國智慧養老產業處在初步建立階段,物聯網、信息安全等技術尚處在探索階段。智慧養老需要依托于智能設備做支撐,而智能終端的價格高昂,一般養老企業難以承擔,市場上大多數用于智慧養老的智能終端還存在著檢測誤差、售后服務不完善等問題,智慧養老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其次,智慧養老需要以大數據做支撐,但由于大數據智慧養老產業鏈涉及的服務企業、社會組織龐雜,必須在服務鏈企業和機構之間傳遞老年人的基本信息、醫療狀況、家庭情況、地理位置等關鍵信息,任何環節的保密不嚴格都可能帶來安全隱患[4],加上老年群體較易上當受騙,極易引起不法分子關注并受到侵害,這兩個方面的綜合作用下使得智慧養老產業的信息安全需要得到強有力的保障。最后,養老服務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在居家養老模式中,助老員與站長具有相同的利益范圍,屬于利益共同體,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容易發生共謀現象,在服務時長上不達標,服務質量上存在監督漏洞,使得養老服務的質量的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同時受制于老人對于養老的觀念的影響,認為助老員工能夠來服務已經很不錯了,老人們即使對養老服務存在不滿也會給予正面評價,評估結果并不能反映真實的智慧養老服務現狀,再加上投訴途徑對于老人較為困難,使得智慧養老服務的評估機制并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其評估機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