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盼盼
摘?要: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邏輯始源、教育公平的邏輯使然、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應然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教育扶貧論述的邏輯向度。習近平教育扶貧論述蘊含教育扶貧的使命任務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內生動力是扶志與扶智相結合以及愿景目標是實現教育公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豐富內涵。全面準確理解習近平教育扶貧論述的邏輯向度和豐富內涵,對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教育扶貧論述?邏輯向度?豐富內涵
今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減貧奇跡。在脫貧工作中,教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在講話中、會議上提出“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等關于教育扶貧的精彩論述。本文深入探究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扶貧論述的邏輯向度和豐富內涵,以期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借鑒。
一、習近平教育扶貧論述的邏輯向度
(一)邏輯始源: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
習近平教育扶貧論述以馬克思的反貧困思想為理論淵源。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是在揭露無產階級貧困狀況中形成的。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方式,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不僅造成了無產者物質層面的貧困,還導致了人的本質層面的貧困。為消除貧困,馬克思提出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滅階級;發展生產力。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為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育扶貧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的基礎上,又不斷豐富其內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扶貧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1]該講話強調教育對于改變人的意志與行為,徹底擺脫貧困具有重要作用。貧困地區物質資源長期匱乏,在“貧困環境”與“貧困文化”的滋養下,貧困家庭的精神面貌也會隨之貧困。教育可以改變人的精神面貌,是扶智力、扶精神、扶思路的最佳途徑。總之,教育扶貧是根本的脫貧之策,是管長遠的事業。[2]
(二)邏輯使然:教育公平
教育扶貧必然要重視教育公平,教育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對教育扶貧事業的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教育公平是出發點和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論述,不僅是教育扶貧事業的價值追求,更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法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民對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習近平強調:“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老少邊窮島地區,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3]、“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特別是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貧困地區辦學經費”。[4]因此,他始終高度關注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家庭能否和發達地區、城市地區的家庭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為了實現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首先,習近平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5]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使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和辦學經費得到保障,地區、城鄉和校際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此外,習近平強調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不能在扶貧工作中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復刻某個地方的實踐方法。相反,我們要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路徑,不搞一刀切。
(三)邏輯應然: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改革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十九大報告又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6]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奉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脫貧攻堅戰中,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立場,教育扶貧是為了人民,教育扶貧必須依靠人民,教育扶貧成果由人民共享。[7]總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根本遵循和前進方向。
首先,教育扶貧工作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脫貧減貧的根本之策。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滯后性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人民想要過上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很難被滿足。國家大力加強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就是為了縮小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城鄉和農村之間教育發展的差距,讓所有人民都能實現對精神食糧的追求。習近平強調,貧困群眾既是扶貧攻堅的對象,又是脫貧致富的主體。通過“扶智”“扶志”雙扶,充分調動貧困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貧困群眾依靠自己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
其次,教育扶貧工作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在教育扶貧工作中,人民群眾必不可缺。教育扶貧工作除依靠黨和政府以外,人民積極參與將錦上添花。人民不僅僅包括需要幫助的貧困人民,還應囊括幫助貧困群眾的脫貧工作人員。在教育脫貧攻堅戰中,習近平高度重視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和廣大教師隊伍的作用。加強基層扶貧隊伍建設和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是重要舉措。
最后,教育扶貧工作的落腳點是人民共享。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8]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教育脫貧事業的碩果是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最終追求和價值依歸。
二、習近平教育扶貧論述的豐富內涵
(一)教育扶貧的使命任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