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敏
(安徽省廣德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安徽 廣德 242200)
廣德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總面積2165 km2。地處三省交界處,鐵路、高速等國省交通干線穿境而過,生態優美、宜居,森林覆蓋率58.79%,林木綠化率61.75%,自古以來花草樹木種類繁多。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城鎮綠化美化等自然、人為因素導致園林綠化苗木害蟲種類也在不斷變化,有必要對其種類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發生原因,以期提出更好的治理方法[1]。
全市根據苗圃地、行道樹、園林綠化帶分布情況設置101個固定監測點:首先,以苗圃地、城市公園為固定監測點,內部設置調查樣班,樣班標準地調查方法主要有五點法、“Z”字法等;其次,以各類行道樹街道、鄉鎮苗圃基地林間道路為巡查線,在常年巡林的基礎上調查園林綠化苗木害蟲種類及發生現狀。
春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2]、槐尺蠖Semiothisacinerearia(Bremer et Grey)[2]、榆掌舟蛾Phalerafuscescens(Butler,1919)[2]、銀杏超小卷蛾Pammeneginkgoicola(Liu,1992)[3]、重陽木錦斑蛾Histiarhodope(Cramer)[3]、茸毒蛾Callitearapudibunda、褐邊綠刺蛾Latoiaconsocia(Walker)、黃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Walker)、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eus)、楓毒蛾Lymantrianebulosa(Wileman,1910)、柑橘潛葉蛾Phyllocnistiscitrella(Stainton)、樟蠶Eriogynapyretorum(Westwood, 1847)、樟巢螟Orthagaachatina(Butler)、樗蠶Philosamiacynthia(Walker et Felder)[3]、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len)、綠尾大蠶蛾Actiasseleneningpoana(Felder,1913)、銀杏大蠶蛾Dictyoplocajaponica(Moore)、綴葉叢螟(核桃綴葉螟)Locastramuscosalis(Walker)、大葉黃楊尺蛾(絲棉木金星尺蛾)Abraxassuspecta(Warren)、雙齒綠刺蛾Latoiahilarata(Staudinger)、樟葉蜂Mesoneurarufonota(Rohwer)、榆藍葉甲Pyrrhaltaaenescens(Fairmaire)、柳圓葉甲Plagioderaversicolora(Laicharting)、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3]、懸鈴木方翅網蝽Corythuchaciliate(Say)[2]、梨冠網蝽Stephanitisnashi(Esaki et Takeya)、秋四脈綿蚜Tetraneuraakinire(Sasaki) 、斑衣蠟蟬Lycormadelicatula(White, 1845)、薊馬Frankliniellaintonsa(Trybom)、日本龜蠟蚧Ceroplastesjaponicus(Green)、紅蠟蚧Ceroplastesrubens(Maskell)、角蠟蚧Ceroplastesceriferus(Anderson),以鱗翅目、半翅目為主的32種(名錄附后);另,還有天蛾科的圓角錐天蛾Neogurelcahyas(Walker,1856)、灰蝶屬的紫灰蝶Chiladeslajus、波紋蛾科Thyatiridae等蟲種有待進一步研究。通過調查發現,葉部害蟲是園林綠化樹種發生較為頻繁、危害較重的有害生物之一[4]。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桃紅頸天牛Aromiabungii(Faldermann)、雙叉犀金龜Allomyrinadichotoma(Linnaeus)、紫薇絨蚧Eriococcuslegerstroemiae(Kuwana)、六星吉丁蟲Chrysobothrisaffinis(Fabricius)、芳香木蠹蛾東方亞種Cossuscossusorientalis(Gaede)、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formosanus(Shiraki)、桑天牛Aprionagermari(Hope)、柳蝙蛾Phassusexcrescens(Butler,1877)、麻皮蝽Erthesinafullo(Thunberg)等,以鞘翅目為主的12種。
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Guenée)、桃小食心蟲Carposinaniponensis(Walsingham)、梨小食心蟲Grapholithamolesta(Busck,1916)等,以鱗翅目為主的3種。
該地區常見的有以鱗翅目、半翅目為主的尺蠖、螟蛾及蝽、蚜蚧類害蟲,因氣候變化而曾周期性發生,因地理位置因素、小環境較為特殊,溫帶及亞熱帶園林綠化植被可以引進種植、栽培,害蟲種類也隨之增多并在當地植被間轉主危害,若不及時檢疫、監測及采取防控措施,往往會造成小面積暴發。應適當加強苗圃地、綠化地帶監測及巡林次數,便于及時掌握蟲害發生情況,為下一步防治決策作準備。
4.1.1 尺蛾科
該市綠化苗木害蟲固定監測點于2020年4月中旬監測到春尺蠖、大葉黃楊尺蛾(絲棉木金星尺蛾)成蟲羽化, 4月下旬監測到春尺蠖、槐尺蠖成蟲羽化量增多[5]。這與3月份溫差較大、忽冷忽熱,難以累積尺蛾羽化有效積溫,即使少量羽化也易因極端天氣而消亡,因此,只有在氣溫溫暖穩定的4月份,成蟲羽化量才能趨于穩定增多。以大葉黃楊尺蛾為例:該蟲害1年發生4~5代,10月中下旬開始以蛹在土中越冬。該市2019年固定監測點觀測結果,2019年部分4代蛹繼續土中休眠越冬,少量蛹當年11月初即羽化、11月中下旬幼蟲老熟并入土化蛹越冬,樣班內危害過的大葉黃楊灌木林枯枝落葉下也可翻檢到越冬蛹。可見隨著氣溫逐年上升趨勢、尺蛾發生代數也隨著環境因子的改變而增加。這給越冬蟲口基數的調查監測、來年防控起到借鑒作用:害蟲發生代數不是一成不變的,越冬蟲口基數也是動態變化的,防控措施需要適應氣候、害蟲的改變而更為精細化。
4.1.2 螟蛾科
該市熙春路南段的行道樹香樟上樟巢螟時有發生、邱村鎮伏卡村農家庭院內綴葉叢螟(核桃綴葉螟)偶發危害等,都顯示出螟蛾類在綠化苗木上的危害性和隱蔽性。以樟巢螟為例:該害蟲1年2代,以幼蟲老熟入土越冬,5月中下旬始見成蟲。3齡后幼蟲形成蟲巢。螟蛾科在綠化苗木上常年輕度危害和偶發,不顯露暴食性昆蟲的猛烈,然而一旦缺乏監測、忽略防控,也有吃光樹葉的可能。因此做好此類害蟲的常年監測十分必要、一旦有暴發跡象,即采取防治措施。
4.1.3 毒蛾科
該市常見的茸毒蛾、柳毒蛾及楓毒蛾等毒蛾科害蟲,主要發生在桃州鎮萬桂山路北段懸鈴木、天官山路河河岸垂柳行道樹和鄉鎮古樹上。以本地常見的楓毒蛾為例:楓毒蛾1年發生3代、以卵越冬,幼蟲喜取食楓香頂端向陽面樹葉,幼蟲共7齡,活潑、喜光,但不群聚生活;蛹分布在地表1~2cm的樹葉背面,成蟲趨光性較強等;2020年初秋東亭鄉一株古樹上曾暴發成災、吃光樹葉,應與當時天氣高溫干旱有關。
4.1.4 刺蛾科
該市萬桂山路等行道樹懸鈴木上常有雙齒綠刺蛾、褐邊綠刺蛾、黃刺蛾等刺蛾科害蟲發生。以褐邊綠刺蛾為例:1年發生2代,以幼蟲老熟越冬5月下旬始見成蟲,幼蟲期分別在6月末至7月、8月下旬至10月中旬。該類害蟲暴發期會吃光樹葉,危害后樹下有大片球型蟲糞,易于發現,是本地最常見的食葉害蟲之一。
4.1.5 網蝽科
該市萬桂山路等行道樹懸鈴木上的方翅網蝽,梨、櫻花及海棠上的梨冠網蝽時有發生。以梨冠網蝽為例:一年發生4至5代,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樹皮裂縫及根際越冬,一般在5月上旬開始活動。該類害蟲成若蟲刺吸葉片危害后,導致葉片有密集斑點及附著黏稠排泄物,致使葉片灰白、銹斑及失綠,易于辨識。
4.1.6 蚜科、癭綿蚜科
該市近兩年的葉面蚜蟲桃蚜、秋四脈綿蚜時有發生;如誓節鎮苗圃地櫸樹上的秋四脈綿蚜發生較為嚴重、新杭鎮苗圃地櫻花上的桃蚜發生較多等。以秋四脈綿蚜為例:苗圃地櫸樹在2018年春季發生較重,其中4月20日調查的被危害葉片上有1~3個紫紅色或黃綠色無刺毛的袋狀蟲癭,干母在其中危害直至產生若蚜,成熟后遷飛至雜草和農作物上危害、繁殖,于9月份有翅性母飛回櫸樹產生性蚜、產卵越冬。
4.1.7 蚧科
該市苗圃地、庭院綠化苗木枸骨冬青上的日本龜蠟蚧、紅蠟蚧及雪松上的角蠟蚧時有發生,因其產卵量大、發生規律的復雜性、體外帶有蠟質蚧殼,常常難以防治。以日本龜蠟蚧為例:1年 1代,以受精雌蟲在1至2年生枝及葉上越冬。早春3至4月、氣溫回升就開始取食,5月份開始每雌產卵上千粒、卵期長,初孵若蟲淡黃色、分散后即選擇枝葉等處固定取食危害,其排泄物易滋生煤污病。野外調查詢問時發現,林農見到葉片發黑(煤污病嚴重)還不知道日本龜蠟蚧已重度發生。產卵期和孵化期溫暖多雨則有利于介殼蟲的發生,反之高溫干旱、卵和初孵若蟲死亡率高則危害較輕。
該地區常見的天牛類、吉丁蟲及木蠹蛾等次期性樹干鉆蛀害蟲,由于栽培地點積水、樹勢衰弱而發生較為嚴重;采取涂白措施后干基害蟲相對減少,但部分樹杈分支點上部鉆蛀害蟲仍時有發生;此外,另有枝干介殼蟲類,如,紫薇絨蚧等發生較為普遍,苗圃地集中栽培、土壤積水及林分過密等易導致該蟲害發生,用于綠化工程時,雖分散栽植但仍時有發生,在綠化地帶調查、巡林時值得注意。
4.2.1 天牛科
對于綠化苗木枝干害蟲近兩年危害發生情況,以星天牛、光肩星天牛為例,分述兩種天牛的發生規律。
星天牛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被害柳樹干木質部越冬,翌年3月份開始活動取食(2019年3月及2020年3月巡林時都能見到樹干基蛀道孔周邊新鮮潮濕粉末狀蛀屑蟲糞),4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成蟲羽化(一般在5月下旬左右為羽化盛期),成蟲產卵于樹干基部,孵化后幼蟲蛀入樹干危害、自6月上中旬危害至11月上旬越冬。
光肩星天牛1年發生1代,卵、幼蟲及蛹均能越冬,成蟲6月上旬開始羽化、7、8月間為產卵盛期,卵期較長,幼蟲危害至11月中下旬越冬;幼蟲蛀食垂柳等樹干、枝,也常常在主枝上的發生危害等,危害輕的蛀道多、羽化孔多、降低樹木觀賞性,嚴重的能引起樹木枯折[6]。
天牛類蛀干害蟲對本地綠化苗木中的柳樹、榆樹等危害最烈,采取常規涂白手段后仍就不能降低樹體上部主枝內天牛危害程度,這與該類天牛發生規律密切相關;另外,只要溫度適宜,蛀道中的天牛幼蟲便開始積極取食,樹體外常見新鮮蟲糞與蛀屑等,對觀察蛀道孔內害蟲數量有指示性作用、便于摸清蟲株率、蛀道孔內幼蟲數量等相關蟲口基數因子信息。
4.2.2 蚧科
本地常見的半翅目枝干害蟲,以紫薇絨蚧為例:1年發生3代,主要以若蟲在寄主枝干皮縫、翹皮下及枝杈等處越冬,于3月中、下旬開始取食。由于早春氣溫起伏較大及梅雨季節的影響,越冬若蟲和第一代若蟲分散后存活數量少、危害情況也不明顯,但在7月至8月份的第二、三代若蟲孵化量達到峰值時,恰值梅雨季節過后的晴熱天氣,有利于第二、三代若蟲的分散、取食及固定,此時危害最烈。
該地區常見的鱗翅目害蟲,對種實有一定的威脅,如螟蛾科的桃蛀螟在桃、李及木瓜上的危害等;蛀果蛾科的桃小食心蟲在行道樹紅葉李果實上危害等、小卷蛾科的梨小食心蟲在桃樹上的危害等;但由于行道樹等園林綠化樹種對種實品相要求不高,只要在巡林時加強監測、防止影響周邊經濟林帶即可。以桃蛀螟為例:1年發生4至5代,均以老熟幼蟲在僵果、栗苞及落葉等殘余植株組織內越冬。越冬代成蟲把卵產在桃樹、玉米上危害;第2至3代幼蟲在桃樹、板栗上都能為害,第4代則在向日葵、板栗上為害。7月初板栗進入幼果期,第2代幼蟲多從板栗果柄處蛀入,開始在板栗上危害,是主要的果實害蟲之一。桃蛀螟在本地危害代數多、危害猛烈,尤其在玉米、桃樹、板栗等寄主上的轉主危害,給幼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導致該蟲害呈周期性發生(表1)。

表1 廣德市園林綠化樹種主要害蟲發生、防治情況調查

續表1
廣德市經過近幾年對園林綠化樹種害蟲監測調查,逐漸查明了該地區園林綠化害蟲主要種類及常發地點;通過早發現早治療,結合天氣條件和蟲害自身發展規律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多采用營林及物理措施,樹干注射、涂藥、生物制劑等方法實現綠色防控,在治理蟲害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環境污染,維護好苗圃地及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安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