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翰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40)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切實抓好各方面基礎性建設和基礎性工作,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近年來,各高校都在開展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工作,從“小事”做起,不斷夯實基礎,創新育人機制。班級作為學生群體的基礎單位,如何強化班級管理,發揮班委在朋輩群體中的作用成為一項可探索研究的課題。
班級是大學生開展學習、生活和思想政治建設等工作的基礎單位,可以說高校大部分工作都繞不開班級。大學生的成長更是離不開班級良好的“四風”,即團風、班風、學風以及文明創建之風。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班委作為班級的“火車頭”,可以說班委的培養關乎著整個班級的發展走向。為提升班委的“四個意識”,強化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宣傳。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開始探索實踐“5+”班級管理新模式,著力推進班委能力“職業化”發展,促進班級“四風”建設。將班級建設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幫助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2]。該院2018年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1班作為首批班委能力“職業化”試點班級,采取“5+”班級管理模式,以紅色信仰教育為導向,提升班委職業能力為重點,加強班級“四風”建設為目標開展班級工作。
通過引入“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的理念,推行班委能力“職業化”—班級“5+”管理模式,強化班委的職業能力,提高班級事務處理的工作效率[3]。一是設置五育班委工作室。通過整合班委職能,豐富班委工作內容,建立德育、智育、美育、健康、勞動等班委工作室,強化班委對班級的思想引領作用,增加班委之間的溝通協助,促進班委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引導班級同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二是落實五項班級工作制度。班級管理“五步法”即主題班會聚共識、班級臺賬盯內容、每周簡報展成果、月度總結找問題、職業方向找定位。第一步,班委定期召開班委會,討論班級關于主題教育、班團建設、學風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并撰寫策劃方案;第二步,每日撰寫班級臺賬,加強班委對班級的軌跡管理;第三步,每周制作班級周報,將班級的主題班會、特色活動、公示通報、文明創建、學風學紀、先進典型匯編成簡報,發布至班級群、工作群、家長群;第四步,每月召開班級總結大會,由學生黨員、班委負責組織,總結本月班級開展的各項工作,并確定下個月班級工作的重點工作;第五步,每學期班級分小組開展職業發展專題座談會,同學們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職業規劃,并相互提出建議。三是考核五個綜合素質指數。班級同學在大學期間的評優評先、入黨、獎學金申請需經過個人的綜合素質指數考核,考核包括各類活動出勤、課堂到課率、綜合成績排名、校院兩級干部積分等方面[4]。
為了進一步加強班級的紅色信仰教育,該班還開創了“七個一”工程。一是開好一次紅色主題班團會。通過班級學生黨員和班委主講、演繹等方式,開展“學四史,守初心”主題教育,帶領班級同學學習時事政治和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等理論知識;二是閱讀一本紅色經典書籍。開展班級紅色經典書簽漂流活動,每個月班級選擇一本紅色經典分組閱讀,月末召開班級讀書會分享交流。同時。在早讀和晚自習的時間開展“晨讀夜聽”主題活動,由班級學生黨員和班委領讀,并發布在班級微信公眾號上開設的“紅色電臺”;三是觀看一次紅色教育影片。學習理論知識不能只停留在書本,還要結合現有的紅色媒體資源,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影片,組織班級同學進行觀看;四是開展一次紅色文化創意大賽。比賽以紅色文化為主題,以革命歷史,英雄先烈,時代楷模,紅色故事為內容,通過繪畫、視頻、文章、詩詞等形式的文化創作;五是做一次紅色專題采訪。通過采訪身邊的老黨員、優秀黨員、記錄他們的故事,發掘紅色故事,學習先進典型事跡;六是舉行一次紅色文化主題匯演(展覽)。由班級的學生黨員和班委牽頭,組織班級同學排練紅色歷史情景劇、演唱紅歌,朗誦紅詩等文藝節目。同時將演出的主題和內容匯編成冊,在學院內進行巡展;七是確定一批“入黨候選人”。通過班級綜合素質指數考核、班級團員推優、學生黨員推薦、班級公開答辯確定班級的“入黨候選人”,并將相關考核結果上報至本專業黨支部。
當下社會是一個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在龐大的信息市場面前,人人都是自媒體。為了加強意識形態引領,強化朋輩群體之間的正向影響力。通過構建班級紅色文化,關注時事熱點和輿論導向,以集體帶領個人,化被動為主動,創作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內容,將班級打造成紅色文化傳播的主陣地[5]。該班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通過創建“思政工作坊”,設置“建黨100周年專題”“三會一課”“黨員發展”“黨建百科”“學雷鋒,踐使命”“班說”“輔導員說”“黨員說”“學生說”等專欄,制作了大量關于黨建、思政、百科以及時事熱點等方面的內容,初步構建了一個以微信公眾號為主,搜狐號、抖音、易班、QQ等平臺為輔的新媒體矩陣[6]。
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加強思想引領,該班還組織班級同學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一是充分響應校院“美麗校園,共建共享”倡議,深化第二課堂實踐,在教室、公寓以及公共區域開展義務勞動[7]。二是充分利用本土紅色資源,在寒暑假期間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如“重返革命土地,尋找紅色記憶”主題調研活動,參觀校內的延安精神教育館、錢學森紀念館、校外的中共中央舊址、江漢關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等紅色基地,加深班級同學的紅色印記。深入社區開展“黨員服務進社區,初心使命在行動”主題社會實踐,由班級學生黨員牽頭,將募集的舊衣、舊書捐贈給留守兒童,進入居民社區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排練文藝節目向社區送上一份溫暖等社會實踐服務[8]。
在班委和學生黨員的帶領下,各班的該項數據都位列學院前列。一是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強化班風建設。召開主題班會100余次,組織義務勞動600余人次;二是注重團建思想引領,強化團風建設。積極鼓勵班級團員加入各類群團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力量。經統計,該班78%的同學參與校院兩級群團組織,40%的同學成為了中共黨員;三是倡導學習小組聯動,強化學風建設。近3年該班考試通過率為100%,平均到課率長期穩定在98%左右[9];四是打造班級自媒體,強化文明創建之風。通過開設班級“思政工作坊”自媒體,設置各類主題欄目,發布原創內容50余條,發布班委能力“職業化”周簡報36期;五是培養班級集體榮譽感。以班級為單位參加各類團體活動,增強班級同學之間的聯系,將小我融入大我。該班多次獲得校級“五四紅旗團支部”“團支部風采大賽優秀獎”“勞動先進集體”“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優良學風班”“誠信應考班”等榮譽。
開展班級“四風”建設,多舉措促進班級發展,激發班級潛在活力。在從班級這個層面,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從班級出發,以紅色信仰教育為根本,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班級不僅僅是一個高校開展教育的基礎性學生單位,更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主陣地”。班級的班風建設會影響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處事準則;團風建設會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風建設會促進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積累和技能水平提高;文明創建之風會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將班級“四風”建設作為目標,這是班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班委和班級的關系就像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進步會促進集體的發展,先進的集體也會培養出優秀的個人。抓住班級的“關鍵少數”,以班委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推進班委能力“職業化”,采取班級“5+”管理模式,這是提高班級事務處理效率和促進班級“四風”建設的關鍵一步[10]。只有樹立班委的履職盡責意識,增強班委與班級的“共同體”關系,引導班委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才是班級發展的“源動力”[11]。
在當今“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班級“四風”建設關乎著是否能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在政治意識,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學習教育等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引導學生。要想加強班級“四風”建設”,還需要持續的模式創新和經驗總結。一是提高自身站位,擴大思想格局。無論在哪個崗位,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不能改變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新時代培養人才的根本問題。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自身站位,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是深化改革創新,加強理論研究。要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求索精神,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剛勇毅力,要有“欲求新,則求變,欲求完美,求常變”的創新動力;三是立足教育實踐,打造師生典型。方案“好不好”,模式“行不行”,路徑“通不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三全育人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缺一不可,要動員全體師生參與進來,行動起來,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典型、培養典型、打造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