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平,蘇 杰,陳 靜,張建萍,王少山
(石河子大學 農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農業昆蟲學是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應用科學[1]。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和研究農業害蟲的種類識別、生物學特性、發生消長規律、防治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該課程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在農業生產中獨立進行害蟲防治實踐、研究工作或指導農業生產,為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服務[2~4]。農業昆蟲的授課主要由課堂講授和實驗操作組成。課堂講授部分主要對農業害蟲的生活習性、發生規律、預測預報及防治措施等內容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了解主要農業害蟲的基本情況,為害蟲的綜合治理提供基礎。實驗操作部分主要針對農業害蟲的形態特征和危害癥狀等進行識別,便于在田間快速地識別害蟲種類。這兩個教學環節緊密結合,缺一不可。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才培養導向和生產實踐需求也在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許多地方院校開始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在生產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培養植物保護應用型人才已成為農業昆蟲學的重要任務。
農業昆蟲學的課堂講授內容,除了緒論、害蟲種群動態與蟲害形成機制以及害蟲防治原理和方法外,其它的均為地下害蟲和各類作物(小麥、水稻、雜糧、種子、儲糧、棉花、油料作物、甜菜、煙、麻、蔬菜、仁果類、核果類、漿果類、柑橘、干果類)害蟲的分布與為害、形態特征、生活史與習性、影響種群動態的主要因素和防治要點等內容[5]。在講授過程中針對每一類害蟲都從這些方面進行羅列,缺少變化,尤其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很少主動地去思考,且課堂氣氛表現平淡,與老師互動頻率不高,對知識點的掌握主要是靠死記硬背來完成,這種方式會使學生和老師都失去興趣。
實驗課部分主要是針對一些主要害蟲的形態特征進行鑒別、畫圖、描述以及編制檢索表等,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主要害蟲的形態特征,認識農業的主要害蟲,掌握主要害蟲的鑒定鑒別方法[6]。在課堂上,往往都是老師在上面介紹主要害蟲的種類與特征,然后讓學生再根據標本觀察與對照。而實驗作業也往往是繪制或描述某種害蟲的形態特征,編制主要害蟲的檢索表等內容。在實驗課上,老師一般都是將需要完成的任務交代清楚,學生往往根據課本上主要害蟲的形態特征來描述和繪制,完成實驗報告。這樣的教學方式,課堂效果往往不佳,學生雖然也在記筆記,也完成了實驗任務,但是往往不能夠很好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7,8]。
在農業昆蟲學北方本教材中,針對各類作物的害蟲均有大篇幅的講解,但有些作物如水稻、雜糧及柑橘等在新疆面積較小或沒有種植,在講授過程中可以進行簡單講解。而對于新疆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物如棉花、小麥及林果等,要進行詳細的講解。對于這些主要作物上的害蟲,如果教材上沒有相關介紹,應查閱相關資料來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疆地區主要作物上的重要害蟲,為以后害蟲防治提供基礎。
由于氣候、環境和人為干擾的影響,害蟲的發生種類和種群數量也在不斷地變化。一些害蟲隨著環境的變化種群數量越來越少,而一些次要害蟲在某種環境中變為主要害蟲。還有一些新的害蟲也在不斷出現,對農作物的健康生長也造成一定威脅。教師在講解這些害蟲時,要及時更新知識,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當前這些害蟲的變化和發生動態,讓學生及時掌握這些害蟲的形態特征、發生動態和防治方法。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不斷發展,害蟲防治方法也在更新換代,尤其是一些環境友好型的防治措施越來越受到青睞。而在農業昆蟲學的教材中,各類害蟲的防治方法相對滯后,所推薦使用的化學藥劑部分已被禁用。因此,教師應及時了解最新的防治方法,在講解害蟲綜合防治時不應局限于講解教材的內容,應該講解一些現代農業害蟲防治中應用較廣的方法,并對未來的防治策略提出展望,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
農業昆蟲學實踐性較強,實驗課對于學生準確識別害蟲及其危害癥狀非常重要。在實驗課的講授與操作過程中,其內容應與課堂講授內容交互式推進,這有利于學生及時掌握理論知識。植保專業的農業昆蟲學一般安排在第5學期,在農業害蟲還未大范圍發生時,可通過實驗課來鞏固課堂上所學習的一些基本知識,通過觀察、解剖昆蟲標本來進一步加深對農業害蟲的認識。而到了作物生長季節,可根據不同作物上主要害蟲的發生時間和特點,將課程、實驗和實踐內容同步開展,這不但豐富了課程的講授內容,也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在實驗安排上,要有一定的計劃性和前瞻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傳統農業昆蟲學教學模式,實驗課的材料大都由主講教師和實驗員準備,學生則很少參與或少量參與準備工作,更多的是觀察老師準備好的實驗材料,因此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在改革的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準備實驗材料,讓學生自行搭配組成多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準備和講解一種害蟲的實驗內容,這樣能夠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提高對農業昆蟲學的興趣,激發對專業課學習的積極性。
對實驗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適當減少一些驗證性實驗,增加一些設計性和探索性實驗內容。對于一些本地區主要作物上危害較重的害蟲,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采集害蟲進行飼養,以小組的形式持續觀察并記錄各個蟲態害蟲的生長、發育、取食等過程,這些內容可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及科研能力。還可以結合現有教材,優化實驗內容,在課前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下查閱文獻、準備課件等,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點的總結歸納能力,還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農業昆蟲學的傳統考核方式為出勤、實驗報告、課堂情況和期末考試等幾方面。改革課程的考核方式可根據課程內容靈活多變,主要是建立寬松的教學秩序和多元全面的考核制度。如在記錄學生的出勤和課堂提問方面,可采用最新版的雨課堂的隨機點名功能,增加課程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9]。在實驗考核方面,通知學生提前準備實驗,讓學生自己講實驗,而不是傳統的觀察、繪制和編制檢索表等,激發學生自學能力,鍛煉學生上臺講解的能力,以及觀察昆蟲特征和掌握細節的能力。在考試考核方面,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出一章內容的試題,以鍛練學生的參與能力。建立師生、學生之間互動的多元評價體系,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10]。
通過對農業昆蟲學教學改革模式的靈活應用,切實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不僅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農業昆蟲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和能力,提高課程教學成效。在農業昆蟲學課程改革過程中,還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責任心,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完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解決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認知能力,達到理想的課程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在農業昆蟲學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繼續探索、改革和創新,學習其他農業高校的教學經驗,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符合新形勢和新時代下社會對人次培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