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蕊
(博大綠澤生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1501)
濕地作為陸水特性兼備的復雜自然生態環境,具有生物多樣性強以及生態服務功能突出等多個生態獨特優勢。川渝地區雨量豐富,地形復雜多變,具有豐富的天然濕地資源。當前川渝地區的濕地保護、重建及生態利用越發受到重視[1]。植物作為生態鏈的中心位,在保護及突出濕地景觀及生態功能上占據了最為重要的一環。對于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配置保護及營造,在充分了解川渝地區濕地的原有植物資源狀況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及功能需求設計植物主題。選用適宜濕地環境的植物品類,統籌鄉土植物和園林引進植物的布局及占比,在模擬借鑒自然濕地植物群落的形成過程中,打造出生態可持續、美化城鎮樣貌及景觀保護功能為一體的濕地公園。本文通過對川渝地區不同層次的6個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構成及功能現狀分析,對川渝地區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模式及植物景觀營造提出參考意見。
川渝地區以成都及重慶作為政治經濟中心,擁有川渝地區大型濕地公園保護及營造的最佳資源,針對城市濕地公園設計及建設具有代表的參考價值。本文選取川渝地區6個自然湖泊濕地、人造濕地、郊區濕地、城區濕地等不同類型的濕地公園,包括青龍湖濕地公園、天地湖濕地公園、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陽春濕地公園、沐仙湖濕地公園、彩云湖濕地公園。
通過論文資料搜集的方法進行案例分析,對比6個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保留方式及每個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構成:陸地植物、駁岸植物、水體植物配置模式及園林植物構成比例,總結出川渝地區濕地公園起到良好生態功能的植物景觀構成模式及常用植物種類。并通過SBE評價法[2],從網絡及論文資料中選擇20張近3年的水岸實地照片,對6個濕地公園的水岸邊景觀及自然持續維護效果進行對比評價[1]。
濕地是陸水交界的區域,具有獨特的氣候特征及多變的土質條件,在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陸生植物、濕生植物與水生植物的相互融合及生態過渡[3]。
(1)陸生植物通常種植在距離濕地水體較遠的區域。在實際植物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濕地公園整體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及空氣濕度大。與其它公園內的陸地植物不同,應保證一定的耐水抗性[4]。由于濕地公園兼具較為重要的生態功能,要適度保留更多比例的鄉土樹種,維護良好的生態循環,突出本地特有的植物群落,保留當地的優勢種群落。
(2)駁岸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區域,要求更高的耐水能力,所以較陸生喬木,品種選擇更少。駁岸植物配置形式多采用喬灌花草復合林相混植,空間逐漸開闊,留出透景空白,林冠線起伏變化柔美舒緩,岸邊植物組團或者片狀布置[5]。以耐水濕的喬木、灌木及禾草類植物為主體,主要在梳理原生植物群落的基礎上做設計。駁岸植物組團保持原生態的生長狀態,最大程度保留原生地的植物小群落[6]。
(3)水體植物,種植在駁岸水邊及水體內部的,應用成片的多種種類水生植物能夠點活水體,增加情趣,延伸濕地公園水景空間[7]。濕地的水質及水深變化多樣,水生植物要依據不同水質、水深、面積規模及原場地水生植物群落綜合搭配。由于濕地公園特殊的生態服務性能,在選擇植物時還需考慮對水質的凈化效果[8]。
3.2.1 青龍湖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構成
青龍湖濕地公園位于成都龍泉驛區十陵鎮。水域面積占有總公園面積的1/6,陸地園林植物共計 35 種[10]。青龍湖濕地公園是在原來的青龍湖水庫基礎上建立的,所以在設計過程中保留了大量的鄉土樹種,如榆樹、桑樹、槐樹等,這些鄉土植物作為植物群落的主基調;在景觀節點處、主要道路則以觀葉落葉大喬為主包括元寶楓、楓楊、二球懸鈴木、樸樹等增加公園的景觀看點,二層次小喬是常見的櫻花、紅楓、紫薇等花灌木,下層以觀光大草坪為基底。鄉土保留區地被以虞美人、蒲葦、金雞菊、菖蒲等花卉點綴,以喬+草的配置形式為主,體現鄉田野趣。其濱水濕生植物以蒲葦居多,沒有增加很多園藝植物品種,保留了很多原始的水生植物群落,水岸景觀營造采用了自然管理,野趣橫生。
3.2.2 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構成
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成都市新津縣,其濕地率高達95%。與青龍湖濕地公園相比其保留了更高比例的原有植物,常見樹種有苦楝、楓楊、銀杏、水杉、桉樹等[9]。與青龍湖濕地公園不同的是新津公園的原有草本植物也十分豐富,設立專門的生態保育區及生態恢復重建區。大面積的陸生植物配置多為喬+草的雙層次模式。
在駁岸植物選擇上,駁岸利用迎春花、云南黃素馨、連翹等藤本灌木材料片狀種植延伸到水岸邊界線上。石岸區域根據石頭的位置、大小、材質使用多種配置形式,叢狀灌木、孤植禾草或片狀草花,形成錯落有致的水岸植物景觀。土岸為沼澤地或水岸的未處理的天然過渡地帶,在以禾本科、莎草科等濕生挺水植物的天然植物群落的基礎上,人工增加搭配可以開花的耐水濕植物[11]。
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的水域主要集中在核心區,此處的水生植物可占全部植物的37%。此外,具有很多的天然形成植物群落如蘆葦植物群落、千屈菜群落等。公園植物整體上種類豐富,植物群落穩定,自然維護效果良好。
3.2.3 重慶市城區四個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構成
沐仙湖濕地公園位于重慶空港新城,為湖泊型濕地公園,公園匯水面積5 km2,占地203畝,極大地保留當地的原有生態。水岸多以池杉 + 草坪的形式。水生植物多為原有植物,輔以少量的人工種植植物,如蒲葦。
陽春濕地公園位于重慶主城區是“兩江四岸”的重點工程,是一條狹長帶狀濕地公園。保留原有場地的植物較少,多為重新打造的園林綠化植物景觀,人工化痕跡嚴重,包括紫玉蘭、櫻花樹、紅梅等開花喬木。駁岸植物景觀以草坪+景石形式為主。水岸少有挺水開花植物,駁岸視野開闊,活動區域面積增加,以滿足附近居民游憩、活動等需求,保育功能較弱,需要定期植物維護。
彩云湖濕地公園位于九龍坡區,是重慶市最大的人工濕地公園。稱為是重慶市的“桃花源”,具有很重要的生態蓄水的功能。與白鶴灘濕地公園相比,其更偏向于休閑度假、旅游踏青等生活功能的濕地公園。原有植被的保留極其有限,運用了更多的園林引進植物。
天地湖濕地公園位于重慶主城區[12]。與彩云湖濕地公園相似,是重慶主城區的城市濕地公園,以滿足城市居民的濕地體驗、湖濱觀光、娛樂休閑和文化感悟為主。公園內的園林植物比例偏高,多為人工配置植物群落。
6個濕地公園中,白鶴灘濕地公園遠離城區,保留最大比例的原生植物群落及植物品種,其水域面積占比最高;陽春濕地公園及天地湖濕地公園植物的人工化痕跡最重,運用了大量的城市園林園藝化植物。通過對6個濕地公園的不同構成植物的占比比較。除白鶴灘濕地公園以外,其他公園的陸生植物種類占比均在70%以上;除了白鶴灘濕地公園、沐仙湖濕地公園外,水生植物種類占比均在10%以下,說明陸生植物品種多樣性遠遠多于駁岸及水生植物品種。植物多樣性越高的濕地公園的水生植物占比越高。城區公園的水生植物品種較郊區公園的水生植物品種占比較小(表1)。

表1 6個濕地公園的園林植物配置構成及植物種類分析
統計100個園林從業者的對6個濕地公園的20張不同角度、區域的水岸照片的景觀效果進行5個維度,打分統計,然后通過SBE法進行數據分析,景觀因子表及統計結果如下(表2、表3)。

表2 濕地公園水岸的景觀因子

表3 6個濕地公園的景觀效果評價分析
由表2、表3可知,植物多樣性最高的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的景觀評價效果最佳,濕地植物占比最高。通過此6個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模式對比中,在濕地公園的植物營造的過程中,水生及駁岸濕地植物的占比與景觀評價值呈正比趨勢。
根據6個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特點及植物選擇特性可知,兼具良好的生態環境及保育功能的濕地公園大部分保留了原場地植物群落,保證當地植物群落的可持續構建。濕地公園陸生區域植物選在豎向上打造自然片狀的層次空間,通常包括喬灌草、喬草、灌草、草多尺度的復合群落結構[13]。根據當地特色,保留水生植物群落,提高伴生植物數量,有利群落的建立,如新津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的蘆葦群落。穩定的植物群落構建,有利于增強濕地公園陸生植物群落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和群落結構的穩定性,吸引當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完善當地的生態鏈。
濕地公園駁岸面積大,類型多種,在植物種植中可以根據當地植物群落特色,構建各種主題植物群落,如白鶴灘的茭白群落,使構建的植物景觀更接近自然景觀,實現保護濕地生態自然環境的目的,構建植物綠色廊道,提高周邊物種的遷入率,突出濕地公園的高度物種多樣性的特性。水生植物避免過于自然,過于擁擠,保留空間,提供景觀的可塑性。水生及濕生植物占比越高的濕地區域,景觀效果及生態持續性越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