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富鋼,李 鑫,王 鋒,湯海英
(淮陰工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河下古鎮曾名“北辰鎮”,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是全國首批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和國家5A旅游景區。河下因河運、鹽運興盛,明初鼎盛時有“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美譽,但隨著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鹽務機構遷往西壩的變化,河下古鎮逐漸衰落。近年來,淮安地方對河下古鎮原有建筑風貌保護及商業發展進行統籌規劃,但對公共空間環境的宜人性、藝術性、趣味性及服務職能等問題關注較少。
河下古鎮是世界了解淮安漕運、鹽運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今河下共有22條干街及91條巷道,每條古巷命名都有特殊含義,如花巷為當時主營賣花的場所,估衣巷則是要營服裝的街巷。河下還存有眾多歷史文物建筑,如吳承恩故居、吳鞠通中醫館、沈坤狀元府、聞恩寺等,至今仍住有大量居民。因此對河下古鎮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的整治與更新有助于保護建筑風貌、提升環境質量、豐富感官體驗、提高心理認同。
自國家1982年公布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歷史文化街區在30多年保護與實踐中,對其保護認知由單體修復向整體保護發展。阮儀三認為,保護歷史街區,是原生性古鎮風貌環境改善和保護,同時提升居民生活指數。吳強認為,以尊重古鎮歷史肌理空間和把握文化導向的基礎上,融入特色色彩肌理,和對古鎮進行合理的保護、整治和修復。劉天曌、劉沛林等認為,古村鎮建設要體現城市地域歷史文化形態的特殊性,切實保護人居文化景觀基因,以此滿足人們對于家鄉記憶的留戀感。林梅英、婁世娣等認為,古鎮開發應堅持保護第一原則上與主題各異的體驗式旅游并行發展,同時切實保障當地居民利益訴求。周欣雨、張述林等認為,傳統的旅游形式不再適合當今社會,而娛樂性、文化性等多層次屬性的體驗式文化創意旅游是古鎮發展的增長引擎。葛幼松認為,對于單一形態進行可持續式的結構優化,對于建筑采取分級保護更新方式,最大程度上保護傳統歷史風貌。
對于歷史街區公共環境的更新與保護,應在尊重當地歷史文脈、建筑風貌和原住居民生活環境的基礎上,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地進行整治與修復,協調保護與利用,同時讓街區肩負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能,實現“新與舊”的融合與共生。
河下古鎮是淮安古城區中保存最完整的街區,內部街網密集,房屋眾多,南北街道長約300 m,東西街道長約1500 m,迄今為止整個街區仍保留著明清時的建筑風格,80%以上的民居建于民國以前,為磚木結構,石板路面占街道面積90%。河下古鎮的沿街建筑類型大多為兩層,屋頂為硬山式,形成了“上房下鋪”“前店后坊”特色。合院式建筑在空間上多為兩進至五進式布局。
通過實地考察與問卷調研發現,河下古鎮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主干街巷由于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破損較為嚴重,導致建筑立面風貌連續性不強;街區空間肌理由于開發與建設的無序性失去原有特色,街網的多樣性逐漸弱化;居民日常生活對公共空間資源的無序索取與擠占,降低了公共環境衛生質量,影響旅游體驗。文章基于SWOT分析方法對河下古鎮進行深層次探究得出:在優勢上,街區歷史文化悠久,整體建筑風貌保存良好,人文景點豐富;在劣勢上,旅游體驗形式單一,空間多樣性缺乏;在發展機遇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不斷受到重視,文化旅游不斷融合,街區發展迎來新的契機;在危機上,同類旅游項目較多,體驗趨于同質化,老舊民居的改造阻力大。
因此,基于分析結果,充分發揮河下古鎮漕運、鹽運文化特色,恢復街區空間多樣性,整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旅游體驗形式,以“精準保護、多元需求、融合創新”的設計理念對河下古鎮公共空間進行保護與更新。

圖1 河下古鎮總體保護策略示意
文章選取河下古鎮街區中重要的兩條街巷,即估衣巷和湖嘴大街,及兩個較大的待建區域集中進行實地調研、數據采集、歸納分析,對建筑立面、景觀節點、街道空間、公共設施等多個方面進行設計,具體如下。
(1)估衣巷北面共有房屋43處,5處為遺產保護單位,36處為民居,2處為自營商店,整體保護情況較好,只有2處房屋保護較差。估衣巷南面共有房屋39處,5處為遺產保護單位,31處為民居,2處為自營商店,1處廢棄現為居民自發停車點,保護情況同北面。經過分析,文保單位基本位于南面東端1/3處,保護現狀較差的民居多位于南面西端末尾,而估衣巷中段房屋后存在大量廢棄空間。湖嘴大街西面共有房屋52處,2處為遺產保護單位,33處為民居,16處為自營商店,1處廢棄現為居民自發停車點,保護情況相較于估衣巷良好。湖嘴大街東面共有房屋40處,1處為遺產保護單位,26處為民居,12處為自營商店,1處廢棄現為居民自發停車點,未見有保護較差房屋。
(2)在建筑立面風貌保護方面,采用分類保護、整治與修復的總體策略。首先,針對歷史價值較高、保護較好的建筑,充分發揮其在河下古鎮歷史文化街區完整性本底要素中的作用,基于協調性、完整性、統一性的原則,將其納入保護修繕的范圍,對建筑的外立面及周邊環境進行“微整治”;然后,針對保護現狀較差建筑但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筑,以盡可能完整的保留歷史信息痕跡為目標,基于歷史文化價值認定的風格進行修復,注重居民個人需求和感官體驗,修復時墻體和門窗應使用傳統的材料;其次,針對破損嚴重歷史價值較低的房屋,基于可逆性、實用性、趣味性和原生性的重建原則,賦予其不同屬性、不同角色,使其煥然一新,同時也要保持新舊融合,在感官體驗上兼顧歷史的延續性與多樣性。
(3)在公共環境提升方面,對“兩街兩區”公共空間采取具有“彈性”的自更新設計策略,融入趣味性、藝術性等要素,如增設小型集市、可移動創意BOX、街巷畫廊、共享設施等,讓街區文脈與文化創意相結合,以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高質量需求,豐富游客的文旅體驗。
(4)在公共服務職能嵌入方面,對廢棄空間進行整合與更新。以新建建筑和公共空間為載體,嵌入文娛活動、黨史學習、愛國教育等功能,將街區的歷史文化、市井文化、紅色文化融為一體,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當下生活的幸福感、對國家興旺的自豪感。在“兩區”內分別規劃建設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社區黨史學習活動中心及紅色文化教育中心。其中在綜合文化中心植入“網紅”創意特色,融入居民日常休憩走道空間、露天小型劇院、親子活動中心、可移動小型音樂臺等;在紅色文化教育中心建設黨史學習報告廳、紅色文化展廳、馬克思主義研習室等。在“兩街”中,增設黨史學習微劇場,定期邀請地方革命老人、優秀黨員、非遺文化傳承人講述革命故事,推動革命精神和非遺文化的傳承。

圖2 河下古鎮街區公共設施智能化設計
從建筑立面風貌保護、公共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職能嵌入等角度,對河下古鎮“兩街兩區”進行舉例設計研究,旨在解決建筑立面風貌斷裂、公共環境雜亂、感官體驗較弱與心理認同較低等問題,重塑街區空間肌理,豐富街區生活場景,提升街區商業活力。未來將 “兩街兩區”的設計探索向河下古鎮其他區域輻射,堅持分類保護、整治和修復,統籌保護與利用,協調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需求,融入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推動街區文旅融合,實現“新與舊”的融合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