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殷愛華,萬利鑫,王冰清,丁岳煉,陳 杰
(佛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佛山植物園),廣東 佛山 528222)
城市綠地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城市公園、防護綠地等綠化面積于一體,同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綠色名片[1]。城市綠地表現形式眾多,隨著時代進步,主題植物景觀逐步發展成為新形勢下的城市綠地的表現形式之一。為促進城市綠化升級改造,佛山市政府提出科學推行“一樹一花一景”的綠化建設模式[2],以全市12個市級花色主題綠化亮點工程為核心,區、鎮(街)級38個亮點工程形成組團,營造一批具有植物主題景觀特色的景觀節點,如佛山植物園“茶花世界”,佛山新城的濱河濕地景觀、龍舟廣場等特色主題植物景觀,景觀效果明顯,深受市民喜愛,但總體上,城鄉綠化的花色主題景觀仍不突出,尚有部分主干道路綠化標識性不強、景觀特色不鮮明,觀花賞色的生態休閑空間依然不足,市民生態休閑的迫切需要還不能得到滿足[3]。因此,優化城市公園的主題綠化景觀,提高植物景觀的特色性、鄉土性和科學性,是當前城市公園規劃與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
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佛山市12個市級花色主題綠化亮點景觀進行了評價與比較研究,并提出總結意見。對佛山地區城市公園的植物景觀進行科學的評價并分析景觀評價的差異,通過衡量主題植物景觀的品質,完善佛山的公園主題植物景觀建設,探索建設高品質主題植物景觀,為今后的城市公園主題植物景觀的建設提供參考。
采取植物社會調查法(法瑞學派調查法)[4-5],通過在12個主題綠化景觀項目樣本中各選取3個20m×20 m的樣方進行實地調查,記錄各樣方的植物品種、數量、主題植物種植覆蓋面積,同種植物的平均植株規格、植物長勢、開花期、景觀效果等,統計分析出12個主題綠化景觀樣本中植物應用頻度。
2.2.1 層次分析結構體系的構建
目前影響植物景觀評價的研究中,多以生態、景觀、經濟三大屬性評價為主[6],本次研究結合植物評價相關研究經驗以及項目所處地方的實際情況,在征詢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科學研究所專家意見基礎上,增加了意境屬性及主題文化屬性。建立以生態、景觀、經濟、意境、主題文化等5個因子為準則層,適地適樹、物種鄉土性、植物適應性等27個評價因子為指數層的層次結構評價體系,層次結構體系詳見表1。
2.2.2 評價因子權重系數的確定
采用“1-9標度法”,通過問卷的方式委托佛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及佛山科技學院園藝學院的30名專家對評價體系構造判斷矩陣,對回收的30份問卷進行統計,再將統計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剔除2份一致性比率大于1的問卷,構造出A-B,B-C等32個具有滿意一致性的判斷矩陣[7]。再利用yaahp軟件輸入判斷矩陣,計算出各評價因子的權重系數,結果見表1所示。
2.2.3 評價因子綜合得分
通過問卷調查結合實地調查的形式,委托大眾對各植物景觀的27個評價因子進行打分。分別對12個主題綠化景觀樣本點的入園市民派發該樣本點的景觀評價調查問卷,以填寫問卷調查的形式,對27個評價因子進行現場打分,各樣本點回收100份調查問卷,共計回收1200份問卷,收集市民對本次研究的各主題植物景觀的評分值。對回收的120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出27個評價因子的平均分值,再根據各評價因子所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27個評價因子的平均得分,結果如表2。
2.2.4 綜合評價
分別對12個樣本點的10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每個樣本點的27個評價因子的平均分值,再根據各評價因子所占的權重系數,加權計算出每個樣本點的綜合得分,結果見圖1。
采取前人提出的綜合評價指數計算,按評價指數進行劃分等級的方法將本次各主題植物景觀的AHP法評價綜合得分進行計算[8,9]。綜合評價指數計算公式為:CCEL=S/S0×100%,式中,S指各樣本的綜合得分,S0指各樣本的評價因子的最高分值與權重相乘疊加而得,以百分比分級法確定各等級,90%~100%為Ⅰ級,80%~90%為Ⅱ級,70%~80%為Ⅲ級,60%~70%為Ⅳ級,0~60%為Ⅴ級。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樣本綜合評價指數
根據36個樣方的群落調查統計得出,12個樣本現有喬灌木180余種,草本60余種,主題植物共計27科42屬70種。本次研究對象按照《佛山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0-2020) 》可分為森林公園類型(G-L1)、風景名勝區類型(G-L2)、城市郊野公園類型(G-L4)三大類,為方便對比,根據主題植物景觀所處城市公園類型進行分類對比分析,分為Ⅰ-A森林公園類、Ⅱ-A濕地公園類、c-A其他公園三類。Ⅰ-A森林公園類中有4個,分別為展旗崗森林公園、南蓬山森林公園、西樵山環山花海景觀帶、云勇森林公園,Ⅱ-A濕地公園類有5個,分別為三水新城水軸、潭州水道陳村段景觀林帶、東平河北岸濱水公園、半月島濕地公園、桂畔湖濕地公園,Ⅲ-A其他公園有3個,分別為亞藝公園-文華公園、佛山植物園、龍舟廣場。
根據對各樣本的實地探訪及樣方調查進行植物統計分析,依據各植物出現的次數,計算主題植物景觀的植物應用頻度見主題綠化景觀植物應用頻度。主題綠化景觀應用的植物主要以開花樹種為主,應用頻度≥10%的植物品種分別有鳳凰木、盾柱木、宮粉紫荊、紅花紫荊、大腹木棉、美麗異木棉、木棉、黃花風鈴木、細葉欖仁、櫻花、秋楓、大王椰、玉堂春、大花紫薇、落羽杉、黃槐、刺桐、含笑、黃蟬、巴西野牡丹、紅車、月季、玫瑰、細葉紫薇、黃榕球、龍船花、黃連翹、翠蘆莉、紅檵木、勒杜鵑等30種,其中黃花風鈴木、宮粉紫荊、紅花紫荊、大腹木棉、鳳凰木、黃槐、玉堂春、細葉欖仁、翠蘆莉、龍船花、美人蕉等11種植物在各主題綠化景觀均有應用,且黃花風鈴木、宮粉紫荊、大腹木棉、龍船花、美人蕉5種植物的應用頻度較高,景觀效果好。雖各主題綠化景觀的植物品種在應用上有類似,但各主題樹種配置占比各異,從而植物景觀主題化效果有所區別。
各因子的權重系數計算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準則層中B3景觀屬性(0.345)對目標層城市公園主題植物景觀評價影響最大,B1生態屬性(0.286)影響次之,B5經濟屬性(0.059)的影響最小;指數層中權重分值占比前10的評價因子分別為C1適地適樹(0.085)、C20植物景觀震懾力(0.084)、C13瀏覽設施(0.066)、C5植物氣味和諧性(0.062)、C18景觀效果持續性(0.053)、C2物種鄉土性(0.051)、C3植物適應性(0.05)、C21植物搭配層次感(0.049)、C19主題景觀的色塊感(0.048)、C14色彩豐富度(0.047),其中以適地適樹最高(.085),其次為植物景觀震懾力(0.084)。權重分值占比最低的為天際線(0.006)。

表1 層次結構模型及各評價因子權重
對回收的12個樣本的1200份市民調查問卷錄入Excel表格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得出27個指數評價因子的平均分值,將各指數評價因子的平均分值乘以各指數因子所占權重系數,計算出27個指數評價因子的綜合得分,并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基于AHP法評價準則層評價因子綜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景觀屬性(1.42 )> 生態屬性(1.20)> 意境屬性(0.77)> 主題文化屬性(0.5)> 經濟屬性(0.25),且各樣本僅生態屬性得分差異相對較大,景觀屬性、意境屬性、經濟屬性、主題文化屬性得分差異較小。根據27個指數層評價因子綜合得分大小,可篩選出對城市公園主題植物景觀評價影響前10的指數評價因子,這10項評價因子的綜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C1適地適樹(0.359)> C20植物景觀震撼力(0.34)> C13游覽設施(0.263)> C5植物氣味和諧性(0.255)> C18景觀效果持續性(0.218)> C2物種鄉土性(0.218)> C3植物適應性(0.214)> C21植物搭配層次感(0.202)> C19主題景觀的色塊感(0.198)> C14色彩豐富度(0.191)。

表2 27項評價因子綜合得分情況
分別對12個樣本的100份市民調查問卷錄入Excel表格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得出每個樣本點的27個評價因子的平均分值,再根據各評價因子所占的權重系數,加權計算出各樣本點的綜合得分,如圖1所示。

圖1 AHP分值匯總
由圖1可知,基于AHP法評價12個樣本點的綜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西樵山環山花海景觀帶(4.45)> 亞藝公園-文華公園(4.42)> 桂畔湖濕地公園(4.34)> 潭州水道陳村段景觀林帶(4.34)> 南蓬山森林公園(4.33)> 東平河北岸濱水公園(4.25)> 龍舟廣場(4.06)> 半月島濕地公園(4.04)> 佛山植物園(3.88)> 展旗崗森林公園(3.85)> 云勇森林公園(3.83)> 三水新城水軸帶(3.81)。
根據綜合評價指數計算結果可知,12個樣本的綜合評價指數中,綜合評價等級為Ⅰ級的有2個,Ⅱ級的有6個,Ⅲ級的有4個。從表3的各樣本綜合評價指數分值情況結合現場調查對比得出,主題植物特性、時空效果以及植物配置對評價影響較大。西樵山環山花海景觀帶的主題植物生長旺盛,花色艷麗且植物群落豐富,在春、秋、冬三季的植物景觀變化多樣,從而評價分值來說得分最高;但三水新城水軸帶植物搭配單一,以連片種植主題喬木為主,缺乏層次感與色彩變化,導致其評價得分最低。綜合評價指數等級Ⅰ級的分別為西樵山環山花海景觀帶、亞藝-文華公園,分別從中提煉出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配置為“黃花風鈴木+樟樹+無憂樹+金黃熊貓+臘腸樹+雙莢槐+雞蛋花+硬枝黃蟬+波斯菊+紅檵木 +美人蕉(片植)+ 翠蘆莉”“秋楓+加拿利海棗+大王椰+假檳榔+宮粉紫荊+木棉+樟樹+蘇鐵+玫瑰(片植)+月季(片植)+美麗針葵+鵝掌柴+毛杜鵑+黃榕球+ 紅繼木+龍船花+荷花+睡蓮”。
佛山市已建有的主題綠化景觀多應用在森林公園及濕地公園內,主題植物主以25 種開花品種為主,其中以黃花風鈴木、宮粉紫荊、大腹木棉、龍船花、美人蕉應用景觀效果評價最好。
根據市民對27個指數層評價因子的評分,篩選出適地適樹(0.359)>植物景觀震撼力(0.34)>游覽設施(0.263)>植物氣味和諧性(0.255)>景觀效果持續性(0.218)>物種鄉土性(0.218)>植物適應性(0.214)>植物搭配層次感(0.202)>主題景觀的色塊感(0.198)>色彩豐富度(0.191)等10個得分較高的評價因子,這10個因子是市民對主題植物景觀評價主要評價依據,代表著市民在植物景觀觀賞游玩期所側重或者喜愛的方面,在今后主題植物景觀的規劃建設過程,應充分結合這10個因子,更好地建設受市民喜愛的高品質主題植物景觀。
根據層次分析法,12個主題綠化景觀中,綜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西樵山環山花海景觀帶>亞藝公園-文華公園>桂畔湖濕地公園>潭州水道陳村段景觀林帶>南蓬山森林公園>東平河北岸濱水公園>龍舟廣場>半月島濕地公園>佛山植物園>展旗崗森林公園>云勇森林公園>三水新城水軸。其中景觀綜合評價為Ⅰ級的分別為西樵山環山花海景觀帶、亞藝-文華公園,這兩者的植物群落相對豐富,喬灌草搭配合理,喬木類植物分布較散,地被層植物可充分吸收光照,長勢好,植物生境和諧,可提煉出的最佳植物配置模式為“黃花風鈴木+樟樹+無憂樹+金黃熊貓+臘腸樹+雙莢槐+雞蛋花+硬枝黃蟬+波斯菊+紅檵木+美人蕉(片植)+翠蘆莉”、“秋楓+加拿利海棗+大王椰+假檳榔+宮粉紫荊+木棉+樟樹+蘇鐵+玫瑰(片植)+月季(片植)+美麗針葵+鵝掌柴+毛杜鵑+黃榕球+紅繼木+龍船花+荷花+睡蓮”。
本次研究基于市民的問卷調查結果,問卷評價人員對各評價因子的了解存在差異性,因而最終研究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今后筆者將采取其他景觀評價的方法對12個主題植物景觀進行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