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倩,王 然
(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北京 100091)
在1995年所做的“昆明湖3500年沉積中的孢粉”研究測定中,落葉灌木類里已含有丁香孢粉,花木類中記載著“紫丁香”及“白丁香”這兩個品種。這一測定肯定了3500年前作為我國本土植物,萬壽山、昆明湖地區已有木犀科丁香的種植[1]。
通過頤和園詩詞楹聯中對植物景象詠誦的研究,考證出乾隆時期頤和園內木犀科丁香屬植物的種植情況。乾隆皇帝在描寫清漪園時期園內景色的御制詩文中曾提到“秋郊端勝春郊望,惟是閑花紫間紅”“月匡早種千年樹,云構常承四季花”“萬紫千紅歸靜觀,春光原可一言賅”“樓臺皆倒影,花木有奇芳”[2]等詩句(表1)。從詩文描寫的景象中,可以追溯出乾隆時期木犀科丁香屬植物在清漪園內已有種植,并且地點分布較廣,涉及到整個萬壽山區及環昆明湖一線。同時從御制詩的年限可以看出經過多年恰當的養護,在丁香花開放的時節,部分地區已呈現出較為壯觀的景象。

表1 乾隆御制詩中有關頤和園丁香的描寫
通過頤和園內各建筑楹聯上文字的描寫,可查證到清漪園時期丁香在園內已被廣泛種植(表2)。其中宜蕓館楹聯中描述的“隔簾花氣靜聞香”、近西軒楹聯中描述的“仙露琪花碧澗香”,這兩處所指的“花氣”及“琪花”均為現在夕佳樓處種植的白色丁香花開放時的景象[3]。南湖島月波樓楹聯中描述的“琪花銀樹三千界”,“琪花”一詞再次出現,表明著北方佛教“菩提樹”丁香在南湖島上也有種植,這里種植的仙花等猶如三千大千世界的景象,坐落在昆明湖中仿佛一座仙島一般。

表2 楹聯鐫刻中的描寫
建國后,北京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對頤和園進行修繕維護。參考相關歷史記載,對原有的植被進行了更新,其中丁香的種植發展變化如表3所示[4]。

表3 丁香在頤和園內的種植發展變化
頤和園內丁香的種植分布較廣,主要以萬壽山東、西部地區及耕織圖景區分布較多,其余零星分布在萬壽山前山各個院落、后湖、西區鳳凰墩一帶及南湖島。園內丁香種類包括:紫丁香(Syringaoblata)、白丁香(Syringaoblatevar.affinis)、裂葉丁香(Syringapersicavar.laciniata)、藍丁香(Syringameyeri)及暴馬丁香(Syringareticulatevar. mandshurica)(圖1)[5]。其中前三者為歐丁香系,花期從每年4月中旬開始至5月上旬結束;藍丁香則屬于巧玲花系,花期集中在5月中下旬;暴馬丁香歸類為短花冠管系,花期緊跟藍丁香至6月上旬結束[6]。根據2017年統計數據,園內丁香合計642株,其中丁香(紫丁香和白丁香)有629株,裂葉丁香有1株,藍丁香有8株,暴馬丁香有4株。

圖1 頤和園不同種類丁香
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丁香在園內采用了混合式的種植形式,既有自然式種植如:孤植、叢植、群植,又有規則式種植如:對植、列植。其種植形式的多樣化,即在視覺上豐富了植物空間的層次感,又使丁香的姿、形、色、香得到了全面的展現,給人們帶來不同形式的體驗(圖2)。

圖2 頤和園丁香不同種植形式
作為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代表,頤和園的植物配置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從而達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7]。造園中植物虛實結合的應用不但體現了園林景觀的空間美,同時利用植物的線條、姿態、形體、芳香等特點,使人們在視覺、嗅覺等感官上感受著造園者所要傳達的園林意境美[8]。頤和園內丁香的種植應用所表現出的藝術美可以歸納為以下3種形式。
(1)利用植物自身姿態營造出美感。丁香在頤和園內被種植應于在全園各處,當其單株種植時表現出的是其飄逸枝條的姿態美,白色的丁香花隨風搖曳時枝條的輕盈舞動,猶如美麗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圖2a)。此外,丁香花(暴馬丁香)的花型細小如釘,花序呈聚傘狀排列成圓錐花序,同時字義“丁”為百字頭、“香”為千字頭、“花”為萬字頭,與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相對應,并且極度適應北方的高溫及嚴寒氣候。因此丁香花就被佛門命名為北方的“菩提樹”,在北方的園林及寺院中廣為種植且延續至今[9]。清漪園建園時,一向標榜“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選擇在甕山圓靜寺舊址上建“大報恩延壽寺”為其母慶祝60大壽,再以寺廟為中心在萬壽山一帶相繼設計規劃其他建筑群落。因此暴馬丁香作為佛教用花,被種植應用于園內。但暴馬丁香花色單一,景觀色彩不夠豐富,后選用同科屬的紫丁香、白丁香分別以不同的種植形式植于佛香閣兩側的萬壽山區、各組建筑院落內及南湖島等地,增添了色彩變化的同時,表達出對人文宗教教文化信仰的虔誠及敬重。
(2)利用不同植物相互搭配在視覺上產生美感。作為中層構景植物,丁香在園內多與常綠喬木配植。北方常綠樹種其葉形多為針形或鱗形葉,與具有廣卵形葉片的丁香相互搭配種植,利用葉形的不同有效分割了植物的造景空間,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游覽體驗(圖b)。此外,利用植物的季相變化,通過不同植被的搭配組合營造不同季節的動態景觀,是我國古典園林的重要造景手法[10]。萬壽山后山丁香路的建成營造出了小區域內四季更迭的景觀季相(圖3)。春季丁香盛開時,“丁香雪”的壯觀景象吸引著大量游客駐足觀賞。夏季高溫炎熱,丁香的株型冠幅較大,在路兩側形成了一定的密閉空間,其對生的廣卵形葉片有效的起到了遮陽降溫的作用,行走在其間大大的提高了夏季游園的舒適度。秋季丁香葉片色彩多變,與其周邊喬木形成一條彩色的花畫徑。冬季丁香落葉后,其飄逸延展的枝條極具觀賞價值。一場大雪過后,其枝條上的落雪好似春季的盛花景象。丁香路所呈現出的四季景觀,既有色彩變化,又突出了季相交替,使人們領略到其間植物所創造出的景觀意境美,進而印證了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

圖3 頤和園丁香路四季景觀
(3)利用植物的“虛”與建筑的“實”相結合形成空間美感。園林花木最成功之處就是與山體建筑等硬質造園素材相互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最終形成“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間”的景觀效果。丁香作為芳香形觀賞花木,除植于萬壽山兩側山體處,在園內各組院落建筑中廣為應用。其中永壽齋院落八角形月亮門內對植兩株丁香,現今枝繁葉茂,以院墻為背景枝條隨墻而生飄出墻外,利用丁香飄逸的枝條有效地虛化了墻體建筑的硬實。通往益壽堂的小徑兩側間植丁香,當丁香花開放時,陣陣花香隨風飄來,人們跟隨著香氣尋到此處建筑院落。通過植物芳香構成的“虛”,最后到達建筑院落的“實”。除這兩處外,頤和園內還有許多建筑院落及周邊同樣配以丁香的種植,如貴壽無極院內、清華軒院內、霽清軒院外等處,利用植物的“虛”與建筑的“實”相結合,使園林植物與園林建筑融為一體,產生和諧的空間美感[11](圖4)。

圖4 頤和園建筑周邊丁香
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應用充滿了人對自然美的認識、理解和感情。通過不同植物的配置,結合皇家園林的厚重歷史以及自然風景,從而組成了頤和園秀美大氣的園林景觀。本文通過對丁香這一植物的在頤和園內的應用做出詳細的調查、分析,從歷史文獻入手,查證其在園內應用的合理性,為其他植物的合理種植應用拋磚引玉,最終以達到恢復清漪園時期歷史景觀原貌為目的,為頤和園今后植物的種植應用提供一條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