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細珍,周祥斌
(廣東省連山林場廣東鷹揚關森林公園管理處,廣東 清遠 5132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環境和生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也作為重中之重,其中林業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1,2]。近年來,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國家相繼提出了退耕還林還草等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使我國生態環境改善取得了重要成效。據統計,2019年我國經濟林種植面積超過6億畝,已成為世界上重要林業資源國家之一[3~5]。林業資源的不斷擴大,對其管理就顯著尤為重要。尤其是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進行林業有害是生物防治中,采用綠色無公害的防控技術以避免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6,7]。目前,生產上防治林業有害生物主要采取化學防治方法,并結合物理防治方式可將林業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閾值范圍內[8]。因此,本文通過對林業生產上常用的殺蟲劑進行藥劑篩選,并對兩種常用殺蟲燈性能效果進行比較,以期篩選出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最佳藥劑及殺蟲燈,為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供試藥劑均為林業生產上用于防治林業常見害蟲美國白蛾、楊扇舟蛾、毒蛾等藥劑,噴藥劑量均為農藥標簽上要求的推薦最高劑量。藥劑信息及施藥量如表1所示。

表1 供試藥劑信息
供試殺蟲燈類型由兩種,一種為白堊紀交流26W頻振式黑光誘蟲燈,另一種為禾展光波共振式太陽能殺蟲燈。兩種類型殺蟲燈各5臺。
試驗連山林場進行,選擇樹齡為8~10a的香樟樹人工林作為研究對象,樹高15~18 m,郁閉度在0.8以上。近2年調查發現,該林地普遍食葉害蟲發生嚴重,害蟲以刺蛾為主,同時發生樟葉蜂、刺蛾和白潛葉蛾,有蟲株率為100%,平均蟲口密度約130~140頭/株。
2.4.1 高效殺蟲劑篩選試驗
供試7種殺蟲劑,每種殺蟲劑各設置3塊標準地塊,并做好標記,在噴藥的同時進行噴施清水作為對照。進行施藥前先調查各地塊蟲口密度,每塊地塊調查香樟樹10株,對角線五點取樣調查,每點調查香樟樹2株,分別從每株香樟樹的4個不同方位隨機檢查50片葉,并做好標記。通過調查數據計算平均蟲口密度,施藥前蟲害基數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施藥前蟲害基數調查結果
選用市下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按1 m/s的速度勻速對標記的香樟樹進行噴霧。每塊地塊噴施10株香樟樹,噴藥前已對噴霧器噴塑進行了校準,符合《噴霧器安全施藥基數規范》(NY/T 1225-2006)的規定要求,并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該試驗在7月15日6:00~9:00進行,編號為1~7的藥劑分別在對應的地塊上施藥,各制劑按照表1中劑量進行噴霧施藥1次,田間施藥時溫度為25.2~28.6 ℃,天氣晴朗,林間相對濕度為62.3%,風速為1.2 m/s,林內風速為0.5 m/s。
2.4.2 殺蟲燈防控試驗
在林場中劃定2個試驗小區,每個試驗小區面積為200 m2(長20 m,寬10 m),兩小區間距200 m,分別在小區的內部隨機放置5臺殺蟲燈。分別于5月中旬、6月中旬和7月中旬,提前2 d清空集蟲盒,2 d后調查殺蟲燈誘殺害蟲種類及數量。
在施藥后1 d、3 d、7 d和14 d分別調查處理區和對照區地塊的調查蟲口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公式如下[5]:

防治效果(%)=
從表3中可知,不同殺蟲劑對香樟樹有害生物蟲口減退率的影響差異明顯,施藥1 d、3 d、7 d和10 d后,20%除蟲脲懸浮劑對有害生物的蟲口減退率依次為27.0%、59.4%、87.1%和100.0%,均高于其它殺蟲劑,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對香樟樹有害生物蟲口減退率影響較小,施藥1 d、3 d、7 d和10 d后,該藥劑對香樟樹有害生物蟲口減退率依次是4.3%、20.3%、45.6%和60.4%。

表3 殺蟲劑對香樟樹有害生物蟲口減退率的影響
從表4中可看出,不同殺蟲劑對香樟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施藥1 d后,以20%除蟲脲懸浮劑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為27.0%,顯著高于其它殺蟲劑處理(p<0.05), 1.3%苦參堿水劑防治效果最低,防效僅為2.2%,顯著低于其它殺蟲劑處理(p<0.05)。施藥3 d后,20%除蟲脲懸浮劑防治效果最高,為59.4%,除與48%噻沖啉懸浮劑防效不顯著外(p>0.05),均顯著高于其它殺蟲劑(p<0.05),1.3%苦參堿水劑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對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效分別為17.8%和20.3%,顯著低于其它殺蟲劑(p<0.05)。 施藥7 d后,不同殺蟲劑由于藥效持效期不同,對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以20%除蟲脲懸浮劑和48%噻沖啉懸浮劑防效最高,防效分別為84.1%和82.4%,顯著高于其它殺蟲劑(p<0.05),10%甲維·蟲螨腈懸浮劑、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和20%滅幼脲懸浮劑,防效分別為76.3%、68.8%和65.3%,而以1.3%苦參堿水劑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防效最差,防效分別為46.8%和44.0%,顯著低于其它殺蟲劑(p<0.05)。施藥14 d后,20%除蟲脲懸浮劑防效高達100%,但與48%噻沖啉懸浮劑和10%甲維·蟲螨腈懸浮劑防效差異不顯著(p<0.05),防效均在89.0%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防效最差,防效為54.2%,顯著低于其它殺蟲劑(p<0.05)。

表4 殺蟲劑對香樟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
從表5中可看出,在有害生物發生盛期的5~7月,頻振式黑光誘蟲燈誘殺害蟲的種類和數量均明顯多于光波共振式太陽能殺蟲燈。尤其在5月份,頻振式黑光誘蟲燈誘殺有害生物8目16種,而光波共振式太陽能殺蟲燈僅能誘殺3目7種有害生物。

表5 兩種殺蟲燈誘殺有害生物種類
從表6中可以看出,兩種殺蟲燈在誘殺有害生物數量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5~7月采用頻振式黑光誘蟲燈誘殺有害生物數量均比使用光波共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有害生物數量要多295個。尤其在7月份,頻振式黑光誘蟲燈誘殺有害生物173個,比光波共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有害生物數量多107個。

表6 兩種殺蟲燈誘殺有害生物數量
本實驗通過選擇生產上常用的7種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的殺蟲劑的防治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20%除蟲脲懸浮劑1500倍液、48%噻沖啉懸浮劑24000倍液和10%甲維·蟲螨腈懸浮劑2000倍液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最佳,施藥后14 d防效均在89.0%以上,其次為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和20%滅幼脲懸浮劑1500倍液,對有害生物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82.0%以上。1.3%苦參堿水劑1000倍液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3000倍液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效較差,防效分別為78.6%和54.2%,對有害生物的防效均在80.0%以下。
由于氯氰菊酯類農藥屬于高效廣譜性化學制劑,對人畜均有較高的毒性,對一些有害生物天敵具有一定的傷害作者用,長期使用該類型農藥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也容易造成害蟲產生抗藥性等而導致藥效降低,因此不建議大面積且長期單一使用。所選用的20%除蟲脲懸浮劑、48%噻沖啉懸浮劑24000、和10%甲維·蟲螨腈懸浮劑均屬于綠色無公害殺蟲劑,且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持續期長和對有害生物防控效果優良等優勢,并且對天敵昆蟲、人畜和環境和生態安全無污染,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均在89.0%以上,防治效果非常明顯。
殺蟲燈是根據昆蟲的趨光性特點,利用昆蟲敏感的特定光譜范圍的誘殺蟲源,誘集并有效殺滅林業有害生物,以降低病蟲指數、防治蟲害和蟲媒病害的專用誘殺裝置。本文采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殺蟲燈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效果結果表明,在有害生物發生盛期的5~7月份,采用頻振式黑光誘蟲燈誘殺害蟲的種類和數量均明顯多于光波共振式太陽能殺蟲燈,且對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優勢明顯,建議在有條件安裝殺蟲燈的林場,可采用頻振式黑光誘蟲燈來作為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
在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過程中,要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有害生物防控原則[9,10],利用多種防治手段,如物理、化學、生物防治以及選用抗蟲品種的樹苗進行栽培,并對生態環境無污染、無殘留等出現,從而將林業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個可允許的范圍內,以促進林木的健康茁壯生長,最終實現林業資源可持續穩定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