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娜,張明川
(西華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出了大量旅游政策相關文件,目的在于從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參與者、旅游業法律規范以及技術、資金等方面推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1]。旅游政策對于旅游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我國學術界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概念,國外學者主要是從旅游政策具體目標、實施者來探討的,De Arrillage認為旅游政策是為了促進和保護國家旅游方面的利益所采取的國家行動[2];同時,Glücksmann將其界定為組織體為促進旅游事業發展所采取的各種措施的總體[3];Sessa指出,旅游政策是各種決策機構為實現具體目標而采取的行動[4];許多國外學者一致認定通過旅游政策的制定可以促進旅游業跨越式的發展,從而作用于國家整體經濟[5]。基于此,我國學者得出了綜合界定的辦法,旅游政策的定義為:政策制定者是政府,通過發布一系列促進旅游發展的法律法規、通知辦法、意見決定等來實現特定時空旅游業的發展[1]。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可視化旅游政策研究現狀,將我國學者對于旅游政策這一知識領域研究的演變進行全面展示,利于未來對旅游政策研究并開拓新的思路。
為展現研究數據的全面性,以1980~2020年在CNKI發表有關于旅游政策研究的論文為基礎數據來源。通過中國知網(www.cnki.com.cn)數據庫平臺,在高級檢索頁面以主題為“旅游政策”為主題詞,檢索到1172條記錄,檢索時間為2020年12月16日。同時,“旅游政策”與“旅游法”作為現在的熱點,經常在人們進行旅游的上層研究時出現,本文依照相同的方法,在高級檢索頁面以主題詞為“旅游法”,檢索到文獻記錄共1910條,但與前一種檢索結果差距較大,且論文類型不盡相同,說明旅游法與旅游政策在各自的研究中有著不同的領域范圍,不可作為一種類型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只以“旅游政策”作為唯一主題詞條進行分析。通過剔除掉會議論文、書評、報道性和說明性、無完整信息等與旅游政策研究領域無關的記錄,共篩選出941條符合要求的文章。每一條文獻數據條目都包含“題目、中文關鍵詞、作者、作者單位、第一作者、刊名、年、期、中文摘要”等題錄信息。
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處理源自CNKI的文獻,首先建立文件夾“旅游政策”,在此目錄下建立子文件夾“input”,并將導出的CNKI數據放在里面,其中導出文件命名采用“download_X.txt”格式,同時建立“output”和“project”文件夾,進入Citespace后將原CNKI文件數據選擇“date”按鈕進行格式轉化,隨后將轉換格式后的數據放在“output”文件夾,最后將“output”內數據復制至“project”文件夾方便后續選擇處理。
本文主要采用陳超美博士及相關技術人員開發的Citespace軟件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具有統計性數據采用Excel進行輔助分析。Citespace V5.7.R4版本具有關鍵詞分析、聚類分析、突變分析等多維分析方法,可以通過選擇不同階段數據以及不同分析角度呈現某一話題科學知識的研究現狀分析結果,最終得到由該軟件繪制而成具有時空性、規律性、統計性的知識圖形和序列化的知識圖譜。通過使用Citespace軟件對1980年以來有關“旅游政策”文獻分析,繪制作者、機構共現分布情況;繪制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繪制20年以來具有代表性近“旅游政策”研究突現詞視圖,展示了近代以來我國關于“旅游政策”研究現狀以及對未來研究的相關思考。
3.1.1 旅游政策發文時間分布特征
近40年來我國有關旅游政策的發文數量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關于2020年的發文量,采用預估數值),雖相鄰年份發文量略有起伏,但總體來看發文量趨于穩定。其中除去2020年的預估值,2019年發文量最多,達到83篇,已經處于80~100區間;1980~2005年發文量處于0~20區間,此時對于旅游政策的研究者少且發文量低下;2006~2018年發文量平均分布于20~40、40~60、60~80區間(圖1)。

圖1 旅游政策發文量折線圖
表1顯示,在旅游政策排名前十的文獻中,研究者關注最多的熱點為政策經驗、政策建議、政策思考以及政策選擇與取向,其中關于旅游研究范圍多是旅游產業融合、出境旅游、旅游資源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關于旅游在實踐演繹中的模型探究也是相關學者的研究熱點,基于政策層面的思考是旅游相關的熱門話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政策具有時效性,關于旅游政策的研究層出不窮,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形勢下不可或缺的一門研究。

表1 旅游政策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獻
3.1.2 旅游政策作者及機構分布特征
在Citespace軟件中,通過選擇“Author”分析作者之間合作關系,并得到相應的知識圖譜,可以通過計量化分析清晰展現各節點之間的連線情況(圖2)。下圖顯示我國近40年來旅游政策研究主要研究者之間合作連線的關系圖譜,統計中共出現節點50個,16條作者合作連線,其中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密度為0.0131。在近40年來旅游政策領域發文量最多的學者為凌強,其他發文量較多的學者有蘇振、張偉、車裕斌、姚曉玲、舒柏陽等。大多數學者之間合作次數少且交叉度不高,兩兩合作的學者較多,多學者合作發文少,學者之間合作緊密度不高并且大多處于分散狀態。

圖2 主要研究者合作圖譜
由旅游政策主要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可知(圖3),共有200個節點,機構之間合作關系較少,連線數量為28,因此機構之間合作密度為0.0014,從發文量上來看,中國海洋大學、華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文量較多,且在國內旅游政策領域產生了較長的學術影響力。但通過主要作者與機構合作共現可知(圖4),華僑大學旅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伴有合作且發文量較多,形成了共現連線,不同機構之間合作太少,同一機構學者之間相互引用的合作聯系較多,有關于旅游政策領域的研究各學者、各機構之間的合作有待進一步提升。

圖3 主要研究機構合作圖譜

圖4 主要研究者、研究機構合作共現圖譜
3.2.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圖5),節點大小決定著關鍵詞詞頻的高低,節點越大說明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而不同節點之間的連線也象征著關鍵詞之間的共現。圖中有關于旅游政策節點數為950,2186條關鍵詞共現的連線,其出現頻次最多的關鍵詞有鄉村旅游、旅游政策、旅游業、政策和旅游政策與法規,為了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到關鍵詞頻次高低的排序,本文特地篩選出頻率在10以上的關鍵詞,得到以下關鍵詞頻次排序表(表2)。

表2 高頻關鍵詞列表

圖5 關鍵詞共線圖譜
通過對關鍵詞頻次排序表的分析,從時間上來看,人們對于旅游政策的研究多數還是沿襲改革開放初期對于旅游政策認識,初期一些學者將旅游政策與旅游法規并組為旅游政策與法規并且開拓新的研究方向,隨后又出現將政策與法律并行研究的趨勢。21世紀初學者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問題,結合旅游政策的思考,逐漸轉變為對于生態旅游的研究。鄉村旅游、體育旅游、旅游扶貧、入境旅游到如今的全域旅游,對于旅游政策的研究離不開中國不同發展階段對于旅游政策的變革。其次,從內容上來看,關于旅游政策的研究初期集中在對于客體的理解與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對旅游業、旅游者、旅游企業、地方政府的研究,旅游政策研究還注重方法的結合,如雙重差分法、傳統教學法、偏離份額法、sandwitch教學法,不同的方法對應著不同時期旅游政策關注點的變化。最后,關于中國旅游政策的研究,換言之就是我國在政府層面制定旅游相關的公共政策,是政府針對旅游業面臨的境況所進行的旅游設計、政策支持以及政策建議,包括旅游安全管理的政策、離境退稅政策、旅游產業政策等政策的研究思考[6]。
3.2.2 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了清晰簡潔地分析旅游政策關鍵詞的類別,對關鍵詞進行聚類網絡分析(圖6),其不同的聚類對應著不同的顏色色塊,而淺色色塊代表聚類出現的時間早,顏色越深代表聚類出現的時間越晚。圖中色塊內部包含的白色小點代表著關鍵詞聚類中出現的關鍵詞,而根據調整小字出現的代表著頻次出現較高的關鍵詞,而帶有#的聚類名字則是根據不同的關鍵詞聯系的緊密程度形成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形成的聚類進行一定的歸納總結就形成了一個個主題[7]。本文將排名前七的聚類進行了歸納總結,總共出現了“#0旅游業”“#1旅游”“#2鄉村旅游”“#3旅游產業”“#4旅游政策”“#5新加坡”“#6公共政策”七個聚類。

圖6 關鍵詞聚類視圖
運用Citespace軟件得到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6所示,其中聚類所得到的結果既有聚類主題中包含較多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也有未出現高頻詞關鍵詞的聚類,根據篩選的文獻來看,可將其七大聚類總結為3大研究方向,包括旅游公共政策、鄉村旅游和旅游產業。
3.2.2.1 旅游公共政策
有關于旅游公共政策方向可從#1旅游、#4旅游政策、#6公共政策提煉出來,有國內學者總結為旅游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政府在一定時間內為解決旅游相關的宏觀問題,以相應的公共資源為基礎,以公共權力為手段,為了對公共利益進行重新選擇、分配和落實而制定的一系列行為準則[8]。關于旅游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是旅游公共政策研究的領域,如2009年起學者集中研究的低碳旅游[9~11]、生態旅游[12~14]以及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產生的旅游政策法規的研究[15,16]。近10年來,國家大力振興鄉村經濟,縮減貧富差距,許多研究者針對鄉村旅游、旅游扶貧以及旅游地的開發展開了不同的討論;二是旅游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包括政策工具視角下旅游制度的演化[17],政策評估模型的構建[18,19]以及不同環境背景下政策選擇[20~22]的結論。
3.2.2.2 鄉村旅游
這一劃分大類包含#2鄉村旅游,鄉村旅游在政策方面的研究經歷了全國大范圍的試點試驗到全面實施與現新時代背景下的集約提升,鄉村旅游政策的研究也隨著時間呈現波動顯著增加的態勢,自從2006年國家旅游局頒布《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始,學者們對于鄉村旅游關注的熱度逐漸提升,而后于2016年發布的《全國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和2018年發布的《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都展示著國家層面對于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視[23]。鄉村旅游在旅游政策方面的研究可形成兩個研究概括,一是從時間來看,初期國內學者研究主要是分析總結國外鄉村旅游經驗并為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借鑒,隨后我國開始以上海[24]、三亞[25]為開端,研究具體案例中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路線,最后大范圍推廣并分別研究全國各省、市、縣鄉村旅游的模式類別;二是從內容來看,初期鄉村旅游的研究與“三農政策”結合,但旅游業發展導致的土地流轉問題又展現出了新的研究領域,“新農村政策”和“精準扶貧”的指示使得鄉村旅游政策研究有了更為具體的方向。
3.2.2.3 旅游產業
這一研究劃分主要源于#3旅游產業,從聚類出現的高頻詞組可以看出旅游產業的政策研究涵蓋范圍較廣,涵蓋旅游者、旅游企業、地方政府以及旅游的安全管理和政策設計的內容,旅游產業政策也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對國家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許多國家在產業政策上深入研究促進國家經濟的進步。1993年我國出臺了《關于積極發展國內旅游業意見的通知》,將國內旅游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因旅游業長期以高于全球經濟增速的速度進行增長,所以旅游業在成為世界新興產業的同時,也深受我國學術界的重視,我國在《“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將旅游業建設成為經濟轉型的重大推動力,隨后在旅游產業政策研究方面,我國學者傾向于旅游風景名勝區建設的研究,覆蓋了我國大多數典型地區[26]。各時期我國學者采用常見的測量方法有文本發掘法、政策文本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德爾菲法等(表3)。

表3 聚類主題
3.2.3 突現詞分析
突現詞分析可以展現某一時間突然變化增多的關鍵詞,因此對突現詞的分析也可以對不同時段研究熱點進行解讀(圖7)。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末,我國有關于旅游的發展主要集中于外交工作的延伸與拓展,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定位是宏觀層面的且不具備國民性,因此本文對于突現詞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近20年間,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突變檢測,得到關于近20年旅游政策研究21個關鍵詞突現,下圖顯示了關鍵詞強度以及每個突現詞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突現詞強度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旅游業、旅游和鄉村旅游,其突現強度分別是5.18、5.12、4.95。其中突現強度最高的是“旅游業”,出現的時間段為2012~2014年,說明旅游業的相關政策成為了旅游政策研究學者們關注的重要主題,“旅游者”屬于旅游政策研究的主要客體,歷年來,學者主要從旅游者消費行為、旅游者安全保障、旅游者旅游行為等思考旅游者在旅游政策研究中的主導作用。相比于國外,我國鄉村旅游相關政策的研究較晚,其研究的根源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從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到2009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以及此后2012、2013、2014、2015年,中共中央都以一號文件形式將工作重心放在“三農問題”上,為的是增添農村內在活力,促進農村進行深層次改革,旅游政策的相關學者也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開始對鄉村旅游產業、投資、收入分配等展開細致研究[27]。

圖7 突現詞可視化圖譜
根據突現詞出現的時間段進行劃分,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0~2010年,是旅游政策研究的發展階段。立足于1999年國家制定關于“建設世界旅游強國,培育新興支柱產業”的戰略目標,20世紀初,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提出堅持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將資源、環境、文化建設擺在首位,延續了旅游作為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產業,對于旅游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建設方針。為響應國家政策的要求,各個省份城市圍繞國家政策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因此,這一時期研究多關注于政策、政策設計、公共政策、政策選擇等內容,其中“出境旅游”仍然是比較熱門的話題。在2008年,國家將旅游政策調整為“大力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有序發展出境旅游”,將旅游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并實現最后擴大就業的目標[28]。
第二個階段2010~2015年,是旅游政策研究的轉變階段。隨著旅游業與國民經濟的融合帶來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國民對于休閑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2013年國家頒布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標志著我國即將步入國民休閑時代,也意味著公民自由旅行權得到了充分尊重[29]。緊接著《旅游法》的頒布實施,其面向的實施對象不僅有旅游者,還有旅游經營者、旅游監管者等受眾群體,且對旅游行業的管理有了更為明確的法律規范,此時,對于旅游政策、旅游政策與法規、財政政策以及政策支持都有了較大的關注[30],2014年1號文件出臺,旅游業被定義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于旅游的研究重新轉變了思路,休閑、服務性成為了旅游含義的主流旋律。
第三個階段2015~2020年,是旅游政策研究改革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成現代化國家的關鍵節點,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其中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驅動作用,研究者在近幾年多熱衷于探討鄉村旅游、旅游扶貧對于鄉村發展的重要意義。2017年頒布的《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指出單一的旅游景區向綜合性目的地管理的轉變,關于“全域旅游”的研究層出不窮[31]。而突現詞“入境旅游”的出現,也意味著伴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外越來越多人來華旅游,旅游已經從發展初期的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旅游政策的研究同時也是處于改革創新的階段,所以這一時期突現詞大多基于國家層面的戰略,突現詞“鄉村旅游”、“全域旅游”、“入境旅游”等層出不窮。
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對旅游政策領域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及通過對關鍵詞和作者機構內在聯系的分析對旅游政策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由此可得出的結論如下。
(1)我國旅游政策從上世紀萌芽階段起到形成以及不斷進行修正完善的過程中,旅游業在國內經濟占比越來越重,因此旅游政策受到學術界高度關注,發文量呈穩步上升態勢,其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旅游公共政策、鄉村旅游以及旅游產業的研究。說明我國旅游政策研究范圍較大且緊跟國家發展方向,研究點多借鑒于國外旅游政策研究,也是與國際旅游政策達成一致的體現。
(2)我國關于旅游政策研究的論文最早出現在1981年,自此發展速度緩慢直至21世紀,21世紀起學術界對于旅游政策的關注增加,按照本文對21世紀以來關鍵詞突現的分析,我國本世紀以來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大階段:旅游政策研究的發展階段(2000~2010年);旅游政策的轉變階段(2010~2015年);旅游政策的改革階段(2015~2020年)。
(3)我國在旅游政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有凌強、蘇振、張偉、車裕斌、姚曉玲、舒柏陽等,代表機構有中國海洋大學、華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代表人物和代表機構之間連線較少、合作較少、分布較散,大多以個人研究為主,部分團體和個人形成了合作關聯,建議在未來進一步加強合作。2020年我國已實現全面脫貧的政治目標,有關于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的方向必將伴隨著新的政策明確新的發展方向,未來對于旅游政策的研究不光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供新的思考建議,還需要構建綜合性的旅游政策分析模型,適用范圍需要進一步加大,積極探索我國旅游政策研究的實施路徑,促進這一領域在學術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