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孔曉,黃海冰,鄧震平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3)
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周出生的活產兒,其體質量較輕,各器官、系統功能發育不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較差,極易影響其生長發育,嚴重者出現宮外發育遲緩,需加強對新生兒的照護護理[1-2]。研究發現,營養供給不良是影響早產兒生長發育的重要原因[3]。母乳作為新生兒最佳飲食,在早期富含高濃度營養素,可滿足早產兒早期喂養需求[4]。但早產兒娩出2周后將進入快速生長期,母乳喂養難以完全滿足生長發育需求。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是一種具有良好腸道耐受性的配方奶類型,易于消化吸收[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配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養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喂養不耐受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早產兒8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4例。觀察組女22例,男22例;胎齡28~34周,平均(30.5±0.5)周;娩出時體質量1 513~2 108 g,平均(1 816.5±122.7)g;頭圍26~29 cm,平均(27.7±0.7)cm;身長38~40 cm,平均(39.1±0.6)cm。對照組女21例,男23例;胎齡28~34 周,平均(30.4±0.6)周;娩出時體質量1 507~2 113 g,平均(1 820.2±121.9)g;頭圍26~29 cm,平均(27.8±0.6)cm;身長38~40 cm,平均(39.0±0.7)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胎齡低于37周。②均糾正胎齡至38周。③生命體征穩定。④其監護人對研究知曉,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遺傳疾病或先天發育畸形者。②娩出時存在重度窒息等情況,需機械通氣治療者。③有嚴重合并癥者。④監護人拒絕參與研究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早產兒配方奶喂養,100 ml配方奶中熱量約為80 kcal,8~9 g碳水化合物,2 g蛋白質。喂養期間配合常規保暖、保濕、清潔等照護,持續至糾正胎齡38周。觀察組采取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配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養:(1)喂養方法。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娩出12 h后予以喂養,每隔3 h喂養1次,每次喂養量為2 ml,若早產兒體質量在1 500~1 750 g內,則以每日20~30 ml/kg速率增加喂養量,體質量在1 750 g以上,則以每日30~40 ml/kg速率增加喂養量,達到150 ml·kg-1·d-1后,則可調整為早產兒配方奶喂養,直至糾正胎齡38周可出院。(2)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①環境管理。保持病房內安靜,醫護交流聲音放低,儀器或物品移動動作輕微,儀器警報提示音降低,以盡可能減輕噪音影響;做好病房內遮光處理,晚上床頭燈為光線柔和型,且控制亮度在適當范圍內。②撫觸按摩。保持頭高足低位,雙手涂抹嬰兒潤膚露進行四肢、背部、胸腹部按摩,動作輕柔,期間輕聲呼叫早產兒名字,每次撫觸按摩10~15 min,2~3次/d。③口腔運動干預。指尖輕拍左右臉頰、嘴唇,每次喂養前15~20 min,將煮沸消毒的硅膠無孔奶嘴放入早產兒口中,誘使其吸吮,3~5 min/次。④袋鼠式護理。將早產兒赤裸,直俯臥其母親胸懷,用無菌棉巾覆蓋,維持1 h,期間早產兒母親適當進行背部撫觸,增加母嬰親密接觸。
比較兩組喂養情況、生長發育情況及喂養不耐受發生率。①記錄兩組全腸道喂養和胎糞排空時間。②糾正至胎齡38周后,測量兩組體質量、頭圍、身長。③記錄兩組嘔吐、腹脹、腹瀉等喂養不耐受情況發生率。
觀察組全腸道喂養和胎糞排空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喂養情況比較
觀察組體質量、頭圍、身長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觀察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比較(n,%)
早產兒配方奶是用于早產兒喂養的常用乳類,具有較高的熱量、蛋白質等,且脂肪中富含鏈脂肪酸,易于吸收[6]。但胎齡在34周內的早產兒吸吮、吞咽等功能不完善,消化肌層發育相對較差,胃竇、腸道等運動不協調,各種蛋白酶、消化酶水平及活性相對較低,對蛋白質的消化不足,早期采用早產兒配方奶喂養極易發生喂養不耐受情況發生[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全腸道喂養時間和胎糞排空時間短于對照組,糾正胎齡后觀察組體質量、頭圍、身長優于對照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配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養在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是通過水解工藝,將大分子蛋白進行切割成小分子蛋白,成為肽段,減弱異種蛋白的過敏原性,減少喂養不耐受情況的發生,有利于增加營養供給[8];同時肽段在胃中能夠形成柔軟且更易吸收的凝乳,減輕胃腸道負擔,增強營養吸收效果,促進生長發育。然而早產兒胎齡較短,各器官、系統發育不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若不加以干預,則會影響早產兒生長發育。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新生兒護理理念,通過為早產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最大程度減輕外界不良刺激[9]。臨床加強環境干預,可減輕光線及噪音的刺激,為早產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維持生物鐘節律平衡,促進各系統、器官功能發育。早期喂養不耐受不僅受喂養奶類的影響,更與早產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相關[10]。臨床進行口腔運動干預,不僅可鍛煉呼吸與吸吮節律性、協調性,提高喂養效率,還可刺激口腔迷走神經,增加胃腸道激素分泌,促進胃腸道發育,降低喂養不耐受發生風險,還可縮短全腸道喂養時間和胎糞排空時間,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配合按摩撫觸及母嬰接觸,則可起到良好的觸覺刺激,提升早產兒安全感,降低早產兒對各種刺激的敏感性,維持生理代謝平衡,有利于生長發育。然而臨床將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與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養聯合應用于早產兒中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缺乏核心文獻支持。臨床應進一步擴大樣本容量,完善試驗設計,延長觀察時間,旨在為促進早產兒近期及遠期生長發育提供更好的指導。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中采取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配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養,能夠縮短早產兒全腸道喂養時間和胎糞排空時間,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