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清, 陽雨君
(桂林醫學院大學外語部,廣西 桂林 541199)
2020年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到,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兼顧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環節,建立與不同課程類型和不同需求級別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個性化學習策略的形成,應將網絡課程納入課程設置,重視在線開放課程、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等精品課程建設,將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結合起來,更好地提高學習效果。因此,倡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在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學校教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利用線上平臺構建高效的教學交互環境,使教與學向著主動式、個性化方向發展[1]。因此,本文以《醫學英語》第五單元為例,通過混合式教學法探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建構主義也稱為結構主義,是由瑞士學者讓·皮亞杰最早提出來的,它是當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的重要理論依據。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認知學習觀主要在于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2]。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將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思想引入美國,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心理發展上強調了社會交往和活動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作用。他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于理解教育與發展的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維果斯基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來自外部動作的內化,內在的智力動作也會轉化為實際動作,內化和外化的橋梁就是人的活動。
首要教學原理由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Merrill提出,他的研究表明,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學產品,雖然信息設計精致化,產品質量上乘,但因其設計并沒按照學生學習要求進行,所以只會強化教師教學的講授式。Merrill的“首要教學原理”,結合了社會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多種學習理論,提出以問題為中心,認為當學生能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時,他們的學習會得到有效促進。Merrill提出了有效教學的四個階段:激活、展示、運用和整合。Merrill的核心思想是,只有教師設計的問題是真實的,給予學生的指導是對應解決問題的,教師的教學效能才會得到提升,學生的有效學習才會發生。首要理論不但強調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真實世界的問題設計及問題解決,同時要求教師轉變授課教學理念和模式,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布魯姆將認知過程的維度分為6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3]。通過對當前的課堂教學觀察發現,教師的大部分教學時間仍關注淺層學習活動,即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記憶、復述或是簡單描述。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對于“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活動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深度學習理論研究者批判了孤立記憶與機械式問題解決方式,認為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應是教學目標的暗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促進教學的有效進行。
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一種將傳統的面對面學習優勢和在線學習優勢結合在一起的教學策略[4]。混合式教學指教師和學生在任何可以被監督的實體場所進行教與學,并且學生可以靈活控制學習進度的在線學習教學過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但可以保證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管理與控制,而且保證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充分激發大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5]。
2.2.1 教學形式 在教學中,采取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主,將雨課堂、QQ作業、Itest和翻轉課堂等策略貫穿教學過程。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自主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轉變,教學過程由關注“教學目的”向關注 “學習過程”轉變,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形成新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以學生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育人為目的。
2.2.2 學情分析 本課程為臨床醫學或相關專業大二學生第四學期的課程。半數以上的學生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他們獲得相當的自學能力,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然而,他們剛剛開始接觸英文醫學論文和醫學相關文章時,部分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閱讀有些費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醫學術語和醫學論文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采取分級教學,為不同的學生分配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
2.2.3 教學過程 ①課前任務。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前要針對課程教學內容,發布相關的預習作業,通過雨課堂平臺和QQ群發布預習內容,引導學生完成相關學習任務。線上線下結合的預習模式,可以使學生發現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有重點、有目的學習,達到良好學習的效果。如第五單元的主題是“Psychological Treatment-Depression(心理問題—抑郁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內容,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分為個人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進行了以下內容設計:在QQ群里上傳抑郁癥的課文音頻,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老師布置的15個單詞進行朗讀練習,并在雨課堂上提交音頻作業,便于老師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在雨課堂上完成相關的判斷題,幫助學生更好地在課前掌握課文的相關內容;觀看抑郁癥的相關視頻,并完成相應選擇題; 同時還設計了一個關于抑郁癥的問題:Do you know sth. about depression please do some research on-line,1個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完成,并做成PPT,其他6個組用PPT各自完成課文的6個翻譯部分,注意和醫學相關詞匯的前綴、后綴或詞根的拓展,重點難句的翻譯等,在課前指定時間發到QQ作業上,老師根據課前預習作業反饋進行課堂教學的適當調整。 ②課堂教學。 由于學生在課前已經進行了線上有效學習,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只講解重難點知識點和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學生按小組匯報在線學習階段的成果。為檢測學生知識的預習情況,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平臺,發布隨堂習題的方式,要求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其次,用雨課堂為學生講解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內容,促使學生對知識有感官認識和直觀了解;通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課前準備的PPT,實現學生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目的,有利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上第五單元時,對于課前觀看的抑郁癥視頻,設計了幾道選擇題,讓同學們提交答案,其中第2個問題錯的比較多: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symptom of depression,所以在課堂上重點講解一下這個問題,其他的只是對對答案就可以,因為課前同學們已經做了相關的預習。接下來由1個同學代表他們小組做關于抑郁癥問題的相關匯報,學生通過PPT展示,介紹了抑郁癥的定義、特征、癥狀等,課前所作課件已上傳至QQ作業,教師已對課件中的錯誤語法點進行修改后,再發給學生,老師再針對同學們的講解,補充一些他們沒有講到的相關醫學知識,如:抑郁癥的生理表現有哪些?大腦內較小的額葉以及海馬體;以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為主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傳遞與消耗;生物鐘節奏混亂或是睡眠狀況的明顯變化;荷爾蒙紊亂,皮質醇偏高以及甲狀腺激素異常。通過課堂上的這些補充講解內容,讓學生對抑郁癥有了更好的了解。所以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不僅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③課后任務。課后在線學習模式是混合式教學的繼續延伸。在課后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結合雨課堂平臺發布練習題,檢驗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并且讓學生通過雨課堂平臺進行答案的分享和發布。此階段也是自我檢驗和評估、歸納總結的過程,有助于訓練并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技能。教師也可以結合雨課堂平臺記錄學生課堂學習數據,及時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突出混合式教學課堂的優勢和作用。第五單元的主題是關于抑郁癥的,在課堂上已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學習,為更好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后任務這一環節設定了這樣的任務:和課文相關的選詞填空練習,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抗抑郁藥藥物治療,非藥物的治療等英漢短語互譯;Depression afflicts an estimated 10 million Americans every year, many of whom go to their doctors in despair, embarking on an often stressful process about what to do next等文章重難點句子的翻譯等。課后作業通過雨課堂發布,學生完成后提交,并能夠自行看到答案。主要目的是通過完成相關作業來鞏固所學知識,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答題情況。通過學生提交的作業顯示,英漢短語互譯做的不是太理想,全對的同學不多,其中“抗抑郁藥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譯錯的同學較多,所以在下次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分享一下課后作業的反饋情況。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不但為學生創造了更為有效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優勢,有利于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應用線上線下混合評價方式,能夠體現學生課堂上及課堂外的學習情況,使考核更為客觀具體[6]。因此,實現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