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瓊,梁雪清
(桂林醫學院大學外語部,廣西 桂林 541199)
課程思政主要是指依托、借助于專業課和通識課等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和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1]。課程思政并非是把各類課程都變成思政課,而是要求在講授課程知識的同時,著力通過“挖掘”其思政元素,“融入”到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英語課作為大學公共必修課和通識課,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國人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因此,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元素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醫學院校學生群體是一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強烈。與此同時,在各種價值觀念、思想文化、信念信仰互相撞擊的信息化時代,學生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容易通過學習英語看向世界。因此,在醫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于醫學生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無疑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英語教學優化設計中,應該注重3個原則:實踐性原則、實效性原則和特色性原則,以取得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在當今發達的融媒體時代,各類信息良莠不齊,對醫學生的影響極大,其中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這些都增加了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難度。有的同學愿意聽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但不會透過故事的表面理解其精神實質和價值意義,聽過則已,沒有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在醫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樹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秉承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如將與李時珍、孫思邈等醫學圣賢有關的歷史故事與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以激勵當代醫學生克服困難、奮發圖強、振興中醫的內驅力;將鐘南山等一大批最美抗疫“逆行者”的時代故事與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以激勵當代醫學生仁心報國、愛國愛民的情懷;將白求恩醫生的感人故事與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以激勵當代醫學生心懷國際人道主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精神,等等。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活化的英語教學結合起來,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加強對醫學生的價值引領,提升英語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激勵醫學生實學實干,勇于奉獻的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要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英語教學的實效,一是要以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著眼于“為了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終身發展”。在大學英語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生命成長給予高度的關懷,聚焦其思想關切,著眼于學生道德品行和生命健康的熏陶濡染,加強正面引導,努力把知識性、思想性、價值性與英語課程教學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自尊自信的人格塑造、理性平和的品行塑造。二是要基于醫學生“學生”與“未來醫務工作者”的雙重身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真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愛民情懷培養、抗疫精神繼承弘揚,將“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報國志、強國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讓醫學生的使命感、時代感油然而生。三是按照價值引領、知識傳授的總體要求,發揮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做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樹人的合力,推進育人的實效性。
本土的就是特色的,特色的就是優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是中國各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融合,我們在英語課程教學中要著力講好身邊的特色故事,特別是要講好身邊的紅色故事,發揮好身邊的紅色資源的引領力。筆者所在高校的周邊便有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湘江戰役遺址,八百烈士墓,八路軍辦事處舊址,傳奇將軍李天佑紅色歷史故事,學校歷史紅色故事,等等。文化育人的本土元素是立德樹人工作中追求民族特色,避免同質化的重要考量,要以文化傳承為重點,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等方面,注重特色性原則,積極發掘各類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 通過提升英語課教師思政素養,通過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醫學生喜聞樂見和密切關心的內容,使醫學生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與社會現實,提高醫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落實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作的關鍵在于教師,實施好課程思政的關鍵也在于教師。要提升好英語課教師本身的思政素養,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關注國內國際時事,了解主流媒體要聞,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努力做學生“四個引路人”,爭做“四有好老師”。通過形成健康輿論氛圍,拓展輿論導向等路徑,優化育人環境,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強化師德,以促進教師更好的發展[3]。
通過對大學英語課不同的單元和主題開展集體備課、借鑒研討,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把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融入醫學生英語教學,形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協同效應。
3.2.1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相結合 教師要綜合運用合適的方法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貫穿于英語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如在Health Care System章節的學習中,主動融入抗擊新冠肺炎的愛國主義精神元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比較能力,幫助醫學生提升愛國情懷,增強對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2.2 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 美育教育是心靈教育、是情操教育。隨著人們審美標準與所處時代的不同,導致有的學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比較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如在Friendship and Love章節教學中,可以融入“七夕節”故事,而不是講西方的“情人節”故事。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
3.2.3 依托本地傳統文化資源,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當地傳統文化能很好地體現地方特色與風土人情,滿足特殊節日的需求并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Festival and Holidays章節教學中,引入廣西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依托當地傳統文化資源的優勢,讓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自覺地增強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通過在醫學生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育人因素,引導醫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自覺賡續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醫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是醫學生英語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