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坤,周俊杰,張倩倩
(鶴壁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鶴壁 458030)
肩手綜合征是指患者患手突然出現浮腫以及肩關節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多在腦卒中患者發病的1~3個月之內發生[1]。早期臨床表現以手背腫脹、指關節和掌關節水腫、患手顏色為粉紅色或紫色、關節活動受限等為主。肩手綜合征不僅會延長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進程,加重患者家庭經濟壓力,嚴重時會導致患者肩關節、指關節的嚴重畸形。目前,常采用綜合康復治療來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通過對患肢的主被動活動,日常活動訓練以及針灸等方法,改善其臨床癥狀。但有研究表明,單一使用綜合康復治療效果不佳[2]。高能量激光療法是一種新型的激光技術,可以通過激光熱效應加快受損組織血液循環,降低患者疼痛,緩解組織內水腫狀態,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能量激光療法治療腦卒中早期肩手綜合征患者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1例腦卒中早期肩手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49~65歲,平均(57.89±2.37)歲;病程0.6~2.7個月,平均(1.56±0.24)個月;出血性腦卒中26例,缺血性腦卒中24例。觀察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齡51~67,平均(58.12±2.41)歲;病程0.5~2.5個月,平均(1.54±0.25)個月;出血性腦卒中25例,缺血性腦卒中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3],確診為肩手綜合征Ⅰ期。②病程<4個月。③經患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神經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②合并有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③不能接受針刀微創手術。
對照組接受綜合康復治療:正常體位練習,上肢伸展練習,腕關節、指關節背伸練習,物理冷熱浸泡,神經練習等,30 min/次,1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高能量激光療法:采用高能量激光治療儀(江蘇大亨順醫療器械有限公司,LTS-1500型)設置波長為1 064 m,功率為8 W,治療模式選擇持續生物刺激,選擇患者肩部肱二頭肌長頭肌腱、三角肌、旋轉肌等部位進行激光垂直照射。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保護患者眼睛,10 min/次,1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28 d。
①臨床療效[4]:以患者關節腫脹消失,患手活動正常為顯效;以患者關節疼痛減弱,關節活動受限減輕,但關節腫脹存在為有效;以患者關節疼痛無改善,關節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肌電圖:采用體感肌電電導分析儀測定患者治療前后正中神經感覺及運動波幅。③血漿疼痛因子:采取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漿,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內皮素1(ET-1)、緩激肽(BK)水平。④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FMA)評分、改良 Barthel 指數評分檢測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中FMA總分66分,分數越高功能越好,改良 Barthel 指數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24例,無效14例,治療總有效率72.00%(36/50);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29例,無效4例,治療總有效率92.16%(47/51)。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042,P<0.05)。
治療后,兩組正中神經感覺波幅、正中神經運動波幅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肌電圖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CGRP水平高于對照組,ET-1、BK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疼痛因子比較
治療后,兩組Fugl-Meyer評分、改良 Barthel 指數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目前,腦卒中肩手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在臨床上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以下幾個機制有關:①大腦中樞的損傷會對交感神經造成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5],造成交感神經紊亂,使患者出現異常疼痛、血管運動以及排汗異常,形成肌肉水腫、肌肉萎縮等癥狀。②腦卒中患者肢體癱瘓會使患肢肌肉舒張收縮功能減弱,削弱患者的運動能力,造成上肢體液循環受阻,引發患肢水腫和淤血,造成肩手泵功能障礙。③腦卒中患者上肢肌肉萎縮,損害了上肢本體感覺功能,使上肢喪失牽拉能力[6],不恰當的康復訓練造成肩關節拉傷,關節結構改變。
為提高腦卒中肩手綜合征患者治療效果,臨床上開始重視綜合康復治療在腦卒中肩手綜合征中的作用。通過綜合康復治療的正常體位練習、腕關節、指關節練習促進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刺激患者上肢本體感覺恢復,促使上肢運動與中樞神經系統重建,糾正錯誤姿勢。還可以通過物理療法、冷熱浸泡等促進上肢血液循環及血管舒張,從而減輕腫脹程度和疼痛程度。但是大部分物理療法存在治療周期長、見效緩慢等缺點,只能淺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對疾病恢復作用不明顯。高能量激光療法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治療方式,通過生物刺激以及光學機械刺激促進神經細胞再生,修復受損組織,降低疼痛水平[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正中神經感覺波幅、正中神經運動波幅上升,說明通過高能量激光療法刺激上肢關節的交感神經以及副交感神經,促進上肢血管收縮、擴張,促進關節處靜脈回流,有效降低對正中神經的損害,減少正中神經釋放異常電位。同時高能量激光療法可以促進新血管的形成,改善上肢肌肉萎縮狀態,刺激膠原蛋白生長,滿足上肢組織對營養物質需求以及血液循環需求,促進上肢神經功能有效恢復[8]。通過綜合康復治療中的體位訓練、冷熱浸泡等方法,有效改善靜脈回流[9],緩解經絡堵塞,減輕患者肩手關節的壓力,緩解正中神經損傷,還可以促進患者本體感覺的恢復,有效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促進上肢肌肉拉伸,提高肌肉泵的功能[10]。同時,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升高,提示增加高能量激光療法聯合綜合康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肩手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疏通堵塞,促進腕關節內部平衡能力恢復,同時增加肩關節的被動活動,通經活絡促進肩手關節功能的恢復。
對比兩組的血漿疼痛因子水平,治療后觀察組明顯改善,提示高能量激光療法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血漿疼痛因子水平,緩解患者疼痛。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是一種血管擴張物質,可以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管血流量;內皮素1是心血管調節的重要因子,可以刺激心肌細胞、平滑肌細胞的合成,增加血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緩激肽是一種具有心臟保護作用的9肽物質,可以減少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積,促進能量代謝。高能量激光療法通過加速靶點肌腱內血液流通,促進血管通透性增加且改善水腫狀態,通過激光熱效應刺激血漿中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活性,促進組織內血管擴張,加快能量代謝以及氧氣交換,降低血管上皮損傷,有效改善血漿中內皮素1、緩激肽水平,同時通過抑制疼痛傳入脊髓神經,改善患者疼痛,抑制疼痛對疼痛因子刺激,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11]。
疼痛是限制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首要原因,因為患者懼怕疼痛,延緩上肢功能訓練,造成肌肉持續萎縮,降低日常活動能力[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提高,表明高能量激光療法可以減輕對神經中樞的刺激,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進而促進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訓練,增強對上肢的利用,刺激上肢本體感覺的恢復,建立與神經中樞之間的信號傳導。同時,通過綜合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主被動訓練,促進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通過改善上肢關節的運動能力,緩解上肢疼痛感,加上對患者正常體位的訓練,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本研究實驗結果與張倪君等[13]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高能量激光療法聯合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肩手綜合征患者效果顯著,可以降低對患者正中感覺神經的損害,促進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