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雙
(九江市中醫醫院骨傷三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miation, LDH)是骨科常見疾患,多因腰椎間盤突出變形,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壓迫脊神經根所致,中醫稱之為“腰痛病”。近年來,我國LDH發病人數不斷增多,且發病年齡呈現低齡化趨勢,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對于LDH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或非手術治療方式。研究表明,多數LDH患者可經非手術治療緩解或治愈[2]。非手術治療主要采取中醫療法,與祖國醫學“三分治,七分養”的觀念不謀而合。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學整體觀及辨證觀指導下形成的規范化護理模式,通過中醫望、聞、問、切手段獲取病情,運用中醫辨證方法加以分析、總結,因地制宜地采取護理策略[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癥狀及腰椎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LDH患者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25~60歲,平均(41.93±5.78)歲;病程6個月至17年,平均(3.46±1.05)年;突出椎間盤:L3-416例,L4-510例,L5-S115例;辨證分型:血淤氣滯型14例,寒濕痹阻型12例,濕熱痹阻型7例,肝腎虧虛型8例。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24~58歲,平均(42.16±5.43)歲;病程5個月至16年,平均(3.72±1.13)年;突出椎間盤:L3-414例,L4-59例,L5-S118例;辨證分型:血淤氣滯型16例,寒濕痹阻型11例,濕熱痹阻型9例,肝腎虧虛型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①納入標準:西醫符合《脊柱外科學》[4]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并經CT、X線、核磁共振等檢查確診;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腰痛診斷標準:腰痛及下肢放射痛,或拘急強直不可俯仰,或痛連骶、臀、股、腘,凡增加負壓因素可使反射痛加劇,舌苔白膩,脈沉;臨床資料齊全;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馬尾腫瘤、腰椎管狹窄、腰椎結核等;心肝腎等功能障礙;精神異常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指導患者硬板床休息、功能鍛煉、腰椎牽引、心理護理,遵醫囑給予藥物消炎止痛等。觀察組采取中醫特色護理方案,①情志護理。護理人員采用移情暢志法緩解患者恐懼、焦慮情緒。暢志:向患者介紹主管醫生、護士、病房環境、設備使用方法等,讓患者感到醫護人員的熱情關心;再利用健康宣傳手冊、圖片等講解LDH病因、治療及轉歸,提高康復信心。移情:采用聽音樂、看電視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保持情緒穩定。②辨證施膳。血淤氣滯型,以活血化淤為主,如木耳、蓮藕、白蘿卜、黃瓜等,藥膳田七煲豬腳筋湯,忌甘肥膩之品;寒濕痹阻型,以溫經散寒、益氣養血為主,如羊肉、生姜、當歸、紅糖等,藥膳當歸羊肉湯,忌生冷寒涼之品;濕熱痹阻型,以利濕通絡為主,如薏仁、玉米、冬瓜、豬肚等,藥膳絲瓜瘦肉粥,忌油膩煎炸之品;肝腎虧虛型,以滋陰養腎為主,如黑芝麻、木耳、枸杞、山藥等,藥膳蓮子百合煲瘦肉粥,忌辛辣燥熱之品。③對癥施護。腰腿疼痛患者,中藥貼敷(三焦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委中等穴),藥熨(選用白芥子、蘇子、補骨脂、吳茱萸、萊菔子與粗鹽混合加熱3 min,熱敷患處),耳穴貼壓(選取神門、交感神經、腰、臀等耳穴,雙耳交替按壓);下肢麻木患者,藥熨,穴位貼敷,中藥熏洗(根據不同證型調配中藥,煎煮成湯劑后先循證患處,再用藥液擦洗),艾灸(選取膀胱經穴、下肢坐骨神經沿線穴位,采用艾灸條或雷火灸);活動受限患者,藥熨,穴位貼敷,中藥熏洗。④運動指導。踝泵運動,直腿抬高運動,飛燕點水,五點支撐等。兩組均持續干預4周。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疼痛癥狀、腰椎功能及直腿抬高角度。①疼痛癥狀:采用簡化McGill疼痛問卷(SF-MPQ)評估,包括疼痛分級指數(PRI)、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現時疼痛程度(PPI)3個量表,PRI總分0~45分,VAS總分0~10分,PPI總分0~5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②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包括疼痛強度、生活自理、社會生活等方面,總分0~50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③直腿抬高角度:通過直腿抬高試驗記錄患者直腿主動抬高角度。
護理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PRI、VAS、PPI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癥狀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ODI評分、直腿抬高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直腿抬高角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直腿抬高角度比較
LDH手術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患者術后伴有多種并發癥,遠期療效不理想。因此,非手術治療是目前LDH的首選治療方案[6]。中醫文化博大精深,相關研究顯示,中醫護理在各種疼痛病癥中具有獨特優勢,能夠因人而異地給予辨證護理,達到標本兼治目的[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PRI、VAS、PPI及ODI評分低于對照組,直腿抬高角度高于對照組,說明中醫特色護理方案能有效減輕LDH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腰椎功能。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包括情志護理、辨證施膳、對癥施護及運動指導,利用系統規范的康復方案對LDH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將穴位貼敷、藥熨、耳穴貼壓、艾灸、中藥熏洗等中醫傳統療法用于改善LDH臨床癥狀與體征。辨證施膳通是根據食物的四性、歸經、五味及食物配伍理論,制定出符合患者證型的膳食方案,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營養狀況,還具有防病保健作用[8]。對三焦俞、腎俞、大腸俞膀胱經穴及足三里陰經等穴位進行中藥貼敷,可通經活絡,溫陽解痙,疏通經血氣運,減輕腰脊強痛。藥熨具有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溫經散寒、散熱止痛等功效,五子散中白芥子、蘇子能散寒通絡,利氣散結止痛,補骨脂補腎壯陽,吳茱萸散寒止痛,主藥合用,共奏消腫、活血、止痛作用。耳穴貼壓通過刺激耳郭上穴位或反應點,調整臟器氣血功能,改善機體陰陽平衡,利于改善病癥,達到防病治病之效[9]。艾灸具有活血化淤、止痛作用,中藥熏洗以熱藥蒸汽為治療因子,藥物由角質層進入細胞間質,疏通腠理,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藥物直達病灶,清熱解毒,散寒消腫,同時排廢排毒,改善機體代謝平衡。踝泵運動、直腿抬高運動、飛燕點水、五點支撐等運動指導利于改善患者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疏通經絡,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進而改善腰椎功能,其在LDH患者護理指導中具有重要作用[10]。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方案有助于減輕LDH患者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