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丙文 張運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努力適應課程的要求。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有效落實英語課程的關鍵。[1]為了全面了解區域初中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筆者所在的“基于區域初中英語學科‘大教研’的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課題組對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228 位初中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初中英語教師專業成長面臨三大問題:教師專業視野狹窄、教學能力薄弱、科研素養不高。鑒于此,課題組提出區域初中英語“大教研”理念,探索構建區域性城鄉初中英語教師專業培養體系,通過“大教研”打破區域內學校之間的阻隔,為初中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開放、開闊的教研空間,促進其專業水平持續提升。
本文提出的英語“大教研”是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自主探索。田慧生曾提出“向‘大教研’轉型”,主張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加開放的心態,展開深入的、有針對性的實踐研究[2]。經過查閱資料、專家指導和綜合分析,課題組提出:英語“大教研”就是著眼于學科育人,立足于提升特定區域內英語教學有效性、促進英語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研究。
英語“大教研”是區域英語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反思,發現和解決問題,實現“教”與“研”統一的過程。具體來說,英語“大教研”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在主題的引領下,以活動為載體,整合區域資源,實現區域英語教師全員參與。這樣有利于教師團隊圍繞主題有意識地參與教研過程,引導教師形成對主題的深層次認識和持久性理解,進而將所思所學遷移到新情境中解決問題。
為了推動英語“大教研”順利實施,體現其價值意義,課題組提出了五環式英語“大教研”運作模式,即“規劃大教研—內化大教研—外顯大教研—評價大教研—升華大教研”(如圖1)。

圖1 五環式英語“大教研”運作模式
在五環式英語“大教研”運作模式中,教師專業水平提升主要在“內化大教研”“外顯大教研”和“升華大教研”三個階段中實現。“內化大教研”為教師發展提供平臺;通過“外顯大教研”,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學技能;在“升華大教研”階段中,教師則通過教學研究和反思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實現能力遷移,進而促進教育教學實踐的優化。
英語“大教研”關注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針對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專業困惑、個人成長問題,開展英語主題教研活動。因教研主題體現求實性與針對性,活動設計凸顯務實性與體驗性,專家指導具有引導性與創造力,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的熱情,激活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
“內化大教研”是英語“大教研”主題的校本化,是從區域教研主題確定到問題解決設計的過程。圍繞區域英語“大教研”主題,學校教研組或備課組在深度把握英語課程標準和全面理解英語教材的基礎上,創設有“教研味”的備課場景,通過目標驅動、現身說課、案例分析等方式促進教師真實互動、交流研討,為區域英語“大教研”現場會做好準備。
“內化大教研”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五位一體”教研平臺,開展區域“大備課”。具體說來,就是聚焦研修主題,集思廣益,資源共享。原則上每兩周開展一次區域“大備課”,每次活動固定在一個年級,同一年級的英語教師全員參與。基本流程是:提前兩周確定承辦學校—確定主備人—小組集體備課—模擬課堂—說課展示—評課議課—專家指導—綜合評價。
如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于2021 年3 月4 日舉辦了區級七年級英語“大備課”展示,活動流程如下:首先由備課組長A 帶著同備課組的教師學習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外語教學理論,重點講解課堂教學中的輸入和輸出一體化。接著教師B 對此次備課單元的各模塊話題進行梳理講解,使教師明晰每一模塊的用途,從而得以更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之后由教師C 對本班英語學情進行分析,接著以模擬課堂的形式上了一節7B Unit 5 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并詳細介紹了本課的設計思路和意圖。備課組成員就教師C 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激烈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形成教案初稿。其后教師D 模擬上了一節7B Unit 5 Grammar 并說課,隨后備課組成員基于學生基礎較好這一學情對各個環節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接下來全組教師討論這兩節課設計的優缺點。最后,徐州市教研室教研員田莉對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點評指導,并親自以模擬課堂的形式上了這兩節課,使在場的每位教師都感受到田老師課堂的“震撼”,進而反思自己教學的不足之處。
如此,教師發展有專家名師指導引領,有平臺展示,有自我學習反思,有落實,有促進。“內化大教研”有力推進了區域初中英語教研工作,提高了教研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促進了區域初中英語教師的專業成長。
“外顯大教研”是英語“大教研”的現場化,是從問題解決設計到現場解決問題的過程。教研主題需要通過組織全區英語教研活動來詮釋及實現,活動采用專家講座、課堂教學觀摩、教師專題論壇等形式。通過現場活動,釋放教研活力,引領帶動一線英語教師共同探究區域英語“大教研”主題中提出的問題。
“外顯大教研”的主要做法是立足課堂教學,開展區域“大課堂”教研活動。“大課堂”就是指在“大備課”的基礎上,面向全區英語教師開設的教學公開課,原則上每兩周舉行一次。上課教師有資格參加優秀“大課堂”評比活動。通過公開課教學和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激發教師教研積極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如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于2021 年3 月11日下午舉辦了基于集體“大備課”的區級公開課活動,全區的七年級英語教師參加了活動。活動上首先由上次“大備課”展示的兩位教師C、D分別進行授課。教師C 的7B Unit 5 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 是一節樸實無華、內容豐富的英語課,其教學設計立足學情、實實在在,讓學生真正做到了學用一體。教師D 執教了7B Unit 5 Grammar,該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總結語法規律,并學會在創設的語境中使用一般過去時。最后,江蘇省初中英語特級教師、徐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劉麗霞老師對C、D兩位教師的教學進行點評指導。劉老師認為教師C 能根據學情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注重基礎訓練和語言輸入;她的課樸實無華,但適合本班學生。對教師D的課,劉老師也給予高度評價:教師D 能利用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學生通過探究、體驗、運用,學中用、用中學,學用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D 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歸納梳理所學知識,課堂效果良好。參加活動的教師通過聽課學習、聆聽專家點評,對語法教學有了更深的領悟。
英語教師的成長意味著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學科知識的拓展和深化、教師角色的勝任[3]。“外顯大教研”通過開展公開課活動轉變教師觀念,推動教師積極探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化路徑,群思群議,共研共學,從而提升專業水平。
“升華大教研”是英語“大教研”成果的個性化,是參與問題解決研討到形成個人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教師在參與“大教研”各階段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聆聽專家講座、觀課研討、同伴互助等,引發教研反思,再次從現場實踐中梳理、總結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對典型問題和經驗進行挖掘和提煉,撰寫英語教育教學論文或開展英語學科小課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
“升華大教研”的主要做法是基于教學反思,開展論文寫作或小課題研究。具體地說,就是引導教師對市、區、校級公開課開展反思,聆聽專家講座,閱讀相關文獻,撰寫教學論文,以更高的站位研究學科教學。如針對前面提到的兩節區級公開課,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教師發展中心積極引導本區初中英語教師內化成果,指導教師撰寫教學論文,并把優秀論文分享在區初中英語教研微信群。其中教師D在撰寫的《基于情景教學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案例解析》中反思語法課堂教學、探討語法教學策略,教師們讀后收獲良多。接著區教師發展中心還組織初中英語教師以“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實踐探究”“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踐研究”為題,開展區級小課題研究。通過課題研究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探究,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綜上,英語“大教研”立足教師現狀,為初中英語教師發展提供平臺,引導他們反思教學、提煉成果。“大教研”使區域教師隊伍保持發展活力、不斷完善專業知識結構,使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提升,推動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大面積提高了區域學科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