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華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椎間盤變性,外力導致纖維環破裂,使神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引起的病變[1]。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無力、麻木、疼痛,一般伴隨下肢放射痛,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肢體癱瘓[2]。現階段西醫臨床常給予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的短期療效較好,但長期效果不佳,手術治療的創傷較大且可能留有后遺癥。傳統中醫理論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于“痹證”“腰腿痛”范疇,認為是腎氣虧虛、寒邪入侵、血氣不足引起經絡不暢所致[3]。故中醫治療常從補腎、祛風寒、補氣血著手,而獨活寄生湯有益肝腎、祛風濕、補血益氣、止痹痛的功效。因此,本研究探討獨活寄生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功能及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將研究所得作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均2018年2月—2019年5月被安福縣中醫院確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26例;病程0.5~3年,平均(1.31±0.24)年;年齡23~67歲,平均(43.12±5.65)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25例;病程0.5~4年,平均(1.38±0.21)年;年齡22~69歲,平均(43.85±5.73)歲。2組以上臨床基礎性資料比較,P>0.05,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可比。江西安福縣中醫院倫理委員會統一審定并批準通過本研究。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4]中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符合《實用中醫診斷學》[5]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腰部活動受限、腿膝乏力、腰腿疼痛、腰脊強直、舌質暗紫、脈沉細數;③經MRI或CT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④近2周未使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藥物;⑤患者及家屬均簽署自愿接受治療的文件證明等。
1.3 排除標準①患有腫瘤、結核疾病及外力條件下的腰椎骨折者;②合并腎、心、肝等多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③無基本表達、溝通能力者;④妊娠、哺乳期婦女;⑤臨床資料不全者。
1.4 方法對照組使用麻醉下大推拿治療:首先,將硬膜外麻醉后的患者移至于硬板治療床,對患者腰部進行拔伸牽引,按壓患者突出部位棘突處,1 min/次,按壓3次,在間隔期使用彈撥分筋法對患者患側梨狀肌進行按壓。隨后,對患者使用扳肩推臀法、扳腿推腰法,患者取平臥位,對患者行牽抖法、蹬腿牽引法、雙下肢直腿抬高法。最后,進行腰部抖法,結束治療后,固定腰圍,患者臥硬板床3周,注意對腰背肌進行恢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獨活寄生湯:處方:干地黃20 g,獨活、秦艽、杜仲、川牛膝、川芎各15 g,白芍、黨參、桑寄生、肉桂、防風、當歸、茯苓、人參各10 g,甘草6 g,細辛3 g。加減治療:嚴重疼痛者,加用延胡索;陽虛者,加鎖陽;陰虛者,加枸杞子;寒濕者,加附片、防己。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劑量,l劑/d,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連續治療3周。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無效:椎旁壓痛、向下肢放射、麻木、腰腿疼痛等癥狀未改善或加重;有效:椎旁壓痛、向下肢放射、麻木、腰腿疼痛等癥狀有所改善,且45°≤直腿抬高角度<60°;顯效:椎旁壓痛、向下肢放射、麻木、腰腿疼痛等癥狀顯著改善,且60°≤直腿抬高角度<80°;痊愈:椎旁壓痛、向下肢放射、麻木、腰腿疼痛等癥狀顯著改善,且80°≤直腿抬高角度。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痊愈)例數/總例數×100%。
1.5.2 中醫癥狀積分將椎旁壓痛、向下肢放射、麻木、腰腿疼痛等癥狀按嚴重程度分為不同等級。①椎旁壓痛:無疼痛等臨床癥狀,以0分計;臨床癥狀表現不明顯及下肢有疼痛感,以2分計;臨床癥狀表現明顯及下肢有疼痛感,以4分計;臨床癥狀表現嚴重且下肢有疼痛感,以6分計。②向下肢放射:無臨床癥狀表現,以0分計;平臥位無臨床癥狀表現,直腿抬高角度于45°及以下呈向下肢放射,以2分計;平臥位下肢具有疼痛感,直腿抬高角度大于30°且小于45°癥狀加重,以4分計;下肢具有疼痛感,直腿抬高角度于30°及以下,癥狀顯著加重,以6分計。③麻木:無臨床麻木癥狀表現,以0分計;麻木癥狀偶有發生,以2分計;經常有麻木癥狀的發生,以4分計;麻木癥狀連續發生,以6分計。④腰腿疼痛:0分時無腿部疼痛癥狀發生;2分時腰腿部輕度疼痛;4分時腰腿部中度疼痛;6分時腰腿部嚴重疼痛。記錄并比較治療前、治療后3周2組中醫癥狀積分。
1.5.3 疼痛評分對疼痛的評估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7]。VAS評分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7]。記錄并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后1周、3周VAS評分。
1.5.4 腰部功能障礙腰部功能障礙程度使用功能障礙指數(ODI)[8]進行評估。其主要包括9個項目,每個項目的分值最高5分,最低0分,最終分數的計算公式為:實際分數/45×100%,最終分數越低,則表明其腰部功能恢復越快。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周、3周ODI評分。
1.5.5 氧化應激反應于治療前后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比較2組患者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

2.1 臨床療效對照組患者在獨活寄生湯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2.22%,較觀察組患者的95.56%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癥狀積分2組患者的中醫癥狀評分(向下肢放射、麻木、腰腿疼痛、椎旁壓痛)治療前比較,P>0.05,則表明其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2組患者以上中醫癥狀評分在治療后較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VAS、ODI評分2組患者VAS、ODI評分與治療前比較,P>0.05,則表明其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1周、3周后的VAS以及ODI評分治療后較治療前比,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ODI評分比較 (例,
2.4 氧化應激2組患者血清SOD、MDA、GSH水平治療前比較,P>0.05,則表明其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血清SOD、GSH水平在治療后較治療前比,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2組患者血清MDA水平治療后較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2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例,
古代醫家指出“腰為腎之府”,當腎氣虛弱、腎精不足時筋骨得不到充足的滋養,使得瘀血阻滯、濕邪侵入,最終引發氣血運行不暢、筋脈不和產生疼痛[9]。中醫認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需要以溫陽散寒、滋補肝腎、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為原則。
麻醉下大推拿通過對患者經絡、穴位及特定部位進行推拿,達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止痛解痙的治療目的。本研究中的獨活寄生湯由干地黃、獨活、秦艽、杜仲、川牛膝、川芎、白芍、黨參、桑寄生、肉桂、防風、當歸、茯苓、人參、甘草、細辛組成,其中干地黃、川芎、白芍、當歸有補血活血的功效;獨活、桑寄生可祛風寒、逐濕邪,有和營養血、疏通經絡的功效;秦艽、防風可止痛、清濕熱;杜仲、牛膝有強筋壯骨、補腎益肝的功效;黨參、人參、茯苓補氣健脾;肉桂散寒溫里;細辛止痛散寒;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標本兼治,有祛風止痛、止痹散寒、補肝益腎、滋補氣血之功效。現代藥理發現獨活寄生湯可以通過保持代謝正常、清除致病物質起到調節免疫功能、改善循環、鎮痛、抗炎的作用。此外,獨活寄生湯還可以擴張血管、減輕組織粘連、水腫、充血癥狀[10]。本研究結果提示,經治療,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而觀察組獨活寄生湯治療后1周及3周VAS、ODI評分及獨活寄生湯治療后向下肢放射、麻木、腰腿疼痛、椎旁壓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丁勇[11]研究發現,內服獨活寄生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與其研究結果一致。SOD是一種新型酶制劑,可有效清除機體內氧自由基,血清SOD水平越低表示腰椎間盤突出癥越嚴重;血清MDA水平可反映機體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其水平越高,表明機體病理損傷越嚴重;GSH是解除毒素的特殊物質,其為機體中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劑,血清GSH水平越低,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越嚴重。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富含多種揮發油,具有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作用;川芎中含有較多的川芎內脂,其可降低患者血脂質過氧化物,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獨活寄生湯可改善氧化應激反應[12]。從本研究結果中可看出,觀察組血清SOD、GSH水平在獨活寄生湯治療后均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血清MDA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獨活寄生湯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化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獨活寄生湯聯合麻醉下大推拿可以緩解患者臨床不適癥狀,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氧化應激反應,臨床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