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麗娟 李蓮嘉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引起小兒腹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好發于7歲以下的小兒,冬春季節多發[1]。本病以反復發作的腹痛為主要特征,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異常等癥狀,本病常繼發于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2]。對于本病的治療,現代醫學主要以抗感染、解痙止痛、調節腸道菌群等對癥治療為主,但腹痛常常容易反復發作,導致再發性腹痛。
1.1 一般資料研究中收集病例自2018年6月開始,至2020年5月結束,共58例,所有病例均來自南京市江寧中醫院兒科門診。對試驗收集的病例進行隨機分組,其中治療組男性患兒14例,女性患兒17例,共31例;年齡2~14歲。對照組男性患兒11例,女性患兒16例,共27例;年齡3~12歲。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分布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3]第七版中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標準擬定;①發病前常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的病史;②本病以腹痛為主癥,可伴隨發熱、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異常等癥狀,腹痛以臍周及右下腹常見,腹痛可呈隱痛或痙攣性疼痛,腹部查體壓痛不固定;③腹部超聲顯示同一區域腸系膜上有2個以上淋巴結顯像,縱徑>10 mm,短徑>5 mm,長短徑之比≥2,或見淋巴結排列成集簇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顯示淋巴結內血流信號豐富[4]。
1.3 納入標準①年齡2~14歲;②符合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西醫診斷標準;③接受該治療方案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有慢性病、嚴重的心、肝、腎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兒;②存在其他可能引起腹痛的原因如腸套疊、過敏性紫癜、急性闌尾炎等疾病;③對試驗中所用藥物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抗感染、調節腸道菌群等對癥治療。方法為:頭孢地尼分散片,根據患兒體質量用藥,日用藥量9~18 mg/kg,3次/d;酪酸梭菌活菌散,500 mg/次,2~3次/d。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以自擬方桂芍止痛散敷臍,基本藥物組成為:桂枝6 g,炒白芍12 g,陳皮6 g,山藥10 g,木香10 g,炒蒼術10 g,延胡索10 g,皂角刺10 g,炙甘草 6 g。選用中藥顆粒制劑,混合后以紗布包好,睡前外敷于神闕,次日起床后取下。1周為一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各癥狀分級評分標準。①腹痛:無腹痛,0分;輕微腹痛,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學習,2分;腹痛明顯,反復發作,但能忍受,4分;腹痛嚴重,不能忍受,小兒哭鬧不止,6分。②惡心嘔吐:無惡心嘔吐,0分;偶有惡心、嘔吐,1分;時有惡心、嘔吐,2分;惡心、嘔吐劇烈,3分。③食欲食量:正常,0分;食欲稍差,食量稍減少<原來1/3,1分;食欲不佳,食量減少1/3~1/2,2分;不欲進食,食量減少>原來1/2,3分。④大便異常:大便無改變,0分;便溏或便秘,1分。觀察并記錄2組患兒治療前后主癥(腹痛)積分,次癥(惡心嘔吐、食欲食量、大便異常)積分及總積分的變化。注意有無藥物不良反應。
1.7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擬定。 痊愈:主癥及次癥消失,或總積分改善率大于95%;顯效:主癥及次癥大部分消失,或總積分改善率處于70%~95%;好轉:主癥及次癥好轉,或總積分改善率處于30%~70%;無效:主癥及次癥無改善或加重,或總積分改善率小于30%。備注:癥狀積分改善率(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2.1 2組患者試驗前腹部B超腸系膜淋巴結大小比較經Mann-Whitney U檢驗,2組在縱徑和橫徑方面比較,P<0.05。在縱徑及橫徑的分布上,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腹部B超腸系膜淋巴結大小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兒的主癥積分、次癥積分、總積分經Mann-Whitney U檢驗,均P>0.05,治療前2組患兒在主癥積分、次癥積分及總積分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經秩和檢驗,2組患兒治療前后主癥積分、次癥積分和總積分的組內比較,結果顯示均P<0.05,2組治療后主癥積分、次癥積分、總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改善。治療后2組總積分及次癥積分經Mann-Whitney U檢驗,均P<0.05,2組治療后主癥積分經Mann-Whitney U檢驗,P>0.05,2組治療后總積分及次癥積分改善明顯,但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主癥積分(腹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7 d后臨床療效比較經Mann-Whitney U檢驗,P=0.029<0.05,2組總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7 d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治療7 d后血常規比較2組患兒血常規(白細胞數目、中性粒細胞數目、淋巴細胞數目、單核細胞數目)治療前后組間、組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7 d后血常規的比較 (例,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以腹痛為主癥,屬中醫學之腹痛[6]。痛則不通,不通則痛。《幼科發揮》[7]有云:“小兒腹痛,屬食積者多。食積之痛,屬寒者多。蓋天地之化,熱則發散而流通,寒則翕集而壅窒”。許尤佳[8]認為小兒脾常不足,加之小兒飲食不節,脾胃倍傷,脾不化濕,痰濕內阻,氣機阻滯,血行不暢,瘀血內停,不通則痛。李盼等[9]認為本病易反復發作,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胃虧虛為本,濕痰、氣滯、食積為標。岳上賽等[10]認為本病的發病關鍵在于脾胃受損、升降失常。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在津液代謝中有著重要作用,脾胃虛弱,則痰濕內生,氣機阻滯,瘀血內停。因此本病的治療重在運脾化濕、行氣通絡止痛。古代雖無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記載,但根據本病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特點,與中醫的“痰核”相似,乃因絡脈瘀阻,痰氣交阻所致。方中桂枝辛溫散寒、溫經通脈,白芍酸甘斂陰,緩急止痛,桂枝與白芍相伍,一溫一寒,一斂一收,桂枝甘溫,溫陽補脾,白芍斂陰,柔肝緩急止痛;陳皮、山藥健脾益氣,木香溫中行氣止痛、健脾消食,蒼術健脾燥濕,四藥共奏健脾祛濕之功;皂角刺辛溫,有軟堅透絡之力,可消腫攻毒,延胡索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炙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由Brennemann 于1921年首先報告,故本病又稱為Brennemann 綜合征。兒童淋巴系統發育不成熟,腸壁薄,腸道屏障功能差,腸系膜上淋巴結分布廣泛,感染之后,病毒、細菌或其毒素易侵襲腸系膜淋巴結,導致腸系膜淋巴結腫大[11]。研究中通過對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計數的統計分析發現,2組組內及組間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本病雖由感染誘發,感染可能并非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發作時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外敷后總有效率明顯提高,患兒的總體癥狀也明顯得到改善,另外中藥外敷在改善食欲、調節大便方面也有不錯的療效。中藥外敷使用方便,患兒依從性高,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含量小、缺乏客觀的療效評價標準。另外,由于條件有限,治療后未進行腹部B超檢查以觀察治療后腸系膜淋巴結大小改善情況,也未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2組患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