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锫镠 張 瑞
痤瘡是青春發育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是由毛囊、皮脂腺導管過度角化,致使皮脂腺導管口閉塞,皮脂排泄障礙,加上痤瘡丙酸桿菌感染、誘發慢性炎癥,進一步加速皮脂腺分泌,炎癥反應加劇。雄性激素不協調分泌,或過多分泌,可促使皮脂腺分泌,過多的皮脂與脫落的表皮組織混合,可加重毛囊皮脂腺導管阻塞,具體表現為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由于痤瘡常發于顏面部,特別是發生在顏面“危險三角區”時,患者容易自行擠壓,嚴重時可誘發顱內感染,帶來更為嚴重的傷害。同時,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影響學習與工作。目前關于痤瘡治療的方法多是采用西醫治療,但效果欠佳,近年來,漯河市中醫院特色療法門診采用耳穴壓豆聯合刺血療法治療痤瘡48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7年8月—2019年12月,漯河市中醫院特色療法門診收治痤瘡9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17.5~31.5歲,平均(24.5±4.5)歲;病程:4~51個月,平均(23.5±3.5)個月。臨床表現:丘疹、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結節、囊腫、膿皰等。痤瘡嚴重程度分度分級: Ⅰ級8例,Ⅱ級12例,Ⅲ級20例,Ⅳ級8例。對照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16.5~32.5歲,平均(23.5±3.5)歲;病程:3~52個月,平均(22.5±2.5)個月。臨床表現:同觀察組,均有丘疹、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結節、囊腫、膿皰等。痤瘡嚴重程度分度: Ⅰ級9例,Ⅱ級10例,Ⅲ級22例,Ⅳ級7例。中醫分型:觀察組肺經風熱證15例,脾胃濕熱證18例,痰瘀凝結證5例,沖任不調證10例。對照組:肺經風熱證16例:脾胃濕熱證16例,痰瘀凝結證6例,沖任不調證1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項目實施前報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6~35歲;痤瘡診斷明確。排除標準:年齡大于35歲或小于16歲;孕婦及備孕女性;對維酸A、異維酸A、抗生素及過氧化苯甲酰的復方制劑過敏者;凝血系統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維A酸乳膏10 mg,外用,每晚1次;4周為一個療程;異維酸A軟膠囊0.5 mg/kg/d;分2次與飲食同服;第2個療程1 mg/(kg·d),分2次與飲食同服,總量不超過60 mg/d。Ⅱ級以上者加用抗生素(外用或內服)及2.5%過氧化苯甲酰的復方制劑外用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2019中國痤瘡治療指南》進行中醫辨證分型,選擇耳穴壓豆,刺血療法,具體如下:肺經風熱型:耳穴選穴:肺、大腸、腎上腺、內分泌、神門等;脾胃濕熱:耳部選穴:內分泌、皮質下、胃、脾、交感、神門、肺;痰瘀凝結型:耳穴選穴:心、肺、腎上腺;沖任不調:耳穴:內分泌、皮質下、肝、膽、乳房、卵巢等。耳穴壓豆按照無菌操作貼穴、每穴按壓1~2 min,每日按壓5次,每周1次,4周為一個療程。刺絡拔罐選穴:大椎、肺俞、膏肓、膈俞、大腸俞、胃俞、脾俞等。刺絡方法: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點刺穴位2~3次,然后用玻璃罐拔罐,出血2~3 ml,每周1次,4次為一個療程。2組一般治療均保持心情舒暢、作息規律,忌食辛辣、油膩、高糖等刺激和厚味食物。2個療程后評價治療效果。
1.4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皮膚損害消退,自覺癥狀消失;好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30%以上;未愈:皮損及癥狀均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經2個療程治療,對照組總有效35例,占72.92%;觀察組有效45例,占93.75%。2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3.1 痤瘡的病因病理痤瘡是一種與內分泌代謝有關的皮膚病。主要是雄激素和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的皮脂腺小導管出現異常角化,大量丙酸桿菌繁殖等。也有研究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青春期青壯年患者,由于雄激素分泌較多導致皮脂腺腺體增大,皮脂腺分泌增加。而毛囊內的丙酸桿菌、卵形馬拉色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生長的物質基礎來自皮脂腺。皮脂腺被丙酸桿菌分解為三酰甘油和游離脂肪酸、產生低分子多肽等。游離脂肪酸具有較強的刺激性,長期慢性刺激皮脂腺導管,嚴重時引起毛囊炎,皮脂腺導管炎等,隨著皮脂腺導管炎的發生,引起皮脂腺導管過度角化、阻塞發生粉刺,加重痤瘡。游離脂肪酸、低分子多肽可誘導炎癥細胞聚集,釋放水解酶使毛囊壁損傷甚至破裂、毛囊內容物溢入真皮,繼而發生炎癥、丘疹、囊腫等變化。
3.2 痤瘡的中醫病因病機青壯年痤瘡多與風熱、濕熱、痰瘀等病因有關。風為陽邪,其性善動,熱為陽邪,其性炎上,故風熱多侵犯人體上部。風熱同襲,其邪易走上走陽表現在顏面部及胸背部。邪熱灼傷血絡,阻塞毛孔,津液排泄受阻,郁瘀閉塞而成生成粉刺、痤瘡及囊腫等。臨床表現為粉刺紅腫,疼痛,口干舌燥,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浮數。治當宣肺、清熱、疏風散結。肺主皮毛,風熱襲肺,肅降失常,熱積肺經,肺與大腸相表里,累及大腸。治療選耳穴:肺、大腸、內分泌等穴位,刺絡選大椎、肺俞、大腸等,以調肺氣,瀉大腸之火。疏散肺之風熱;脾胃濕熱型是由于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郁久化熱,熱灼津液,煎煉成痰,濕熱瘀痰,凝滯肌膚而成。過食辛辣厚味,飲食肥膩助濕化熱,濕熱互結,瘀積顏面,生成粉刺、痤瘡等;臨床表現為紅色丘疹、粉刺、膿皰,疼痛,面部、背部及胸部皮膚油膩;伴口苦、口臭,納呆,便溏,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治當清熱利濕,通腑解毒。耳穴選擇脾、胃等。刺絡選擇脾俞、胃俞,大腸俞,既可清濕熱,又可通調臟腑,運化水濕,除濕邪。脾失運化,肺失宣降則易生痰濕,痰聚久之而瘀,瘀而凝結,證見皮損呈結節樣,囊腫樣,色澤暗紅,膿皰,日久不愈;納呆、便溏,舌暗或瘀點,脈沉澀。治宜活血化瘀,化痰散結。耳穴選擇脾、胃、肺、大腸、腎等;刺絡選擇肺俞、脾俞、心俞、肝俞、腎俞等。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脾運化正常,痰濕消則百脈暢通。女性沖任失調,證見皮損位于額、眉間或兩頰,經前加重,經后減輕,伴有經前心煩易怒,乳房脹痛,情緒急躁、月經不調等;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或脈澀。治法當調和沖任、理氣活血。耳穴選擇:內分泌、皮質下、肝、膽、乳房、卵巢等,既可促使內分泌功能趨于正常,又可使肝得疏泄,月經復常,情緒穩定。刺絡選穴肝俞、膽俞、三焦俞等。《素問·氣血形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瀉熱出血,刺其絡,血有余則瀉其盛,平衡陰陽”,耳穴壓豆、刺血并用,以使沖任調和,氣血暢通,粉刺消退。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腎陰不足,制陽失常,陽氣炎上侵襲頭面,久郁化熱,生刺生瘡。若素體腎陰不足,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相火盛時失去了制約,導致天癸過旺循經上蒸頭面。同時腎陰不足則不能充養肺胃之陰,陰虛內熱也是痤瘡發生的主要原因。治療選耳穴重點在腎、脾、肺、胃、內分泌等。背部以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及督脈腧穴為主,達到健脾化濕、滋補腎陰、疏風散熱等作用。
3.3 本研究結果分析觀察組采用耳穴壓豆聯合刺血療法治療痤瘡,其治愈率為35.42%,總有效率為93.75%,而對照組其治愈率為16.67%,總有效率為72.92%。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從中醫角度,尋根求源,治療其本,對照組從西醫治療為主,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藥物,實為治其標。其效果多具有暫時性,復發幾率較高。
總之,耳穴壓豆聯合刺血療法治療痤瘡,方法簡單、經濟實用,可提高痤瘡治療的總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