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

2021-09-03 11:24:47劉帥楊丹輝金殿臣
改革 2021年8期

劉帥 楊丹輝 金殿臣

摘? ?要:從環境規制影響產能利用率的理論脈絡出發,探討實現綠色技術創新與產能利用率提升的雙贏路徑,進而采用2001—2017年全國省際面板數據,借助機器學習方法篩選控制變量,構建面板固定效應和有調節的中介效應雙模型,驗證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的作用機制以及技術創新對該機制的中介調節效應。結果表明:環境規制與工業產能利用率之間呈現顯著的U型關系。環境規制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產生的“先抑后揚”影響主要體現在結構效應和技術創新效應兩個方面。進一步的實證檢驗發現,環境規制通過技術創新的完全中介效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產能利用狀況,且這種作用受到產業結構的正向調節。“十四五”時期,應將完善環境規制體系、改進環境治理方式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堅持創新驅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以高質量供給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從而為邁向“碳中和”布好局起好步。

關鍵詞:環境規制;技術創新;產能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1)08-0077-13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然而,長期依賴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制約著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進入新發展階段,環境規制成為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和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抓手[1]。如何更好地協同發揮環境規制對工業綠色轉型的正向引導和逆向“倒逼”作用,從而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綠色創新能力提升、產能利用率提高、經濟韌性增強等多重目標,是“十四五”時期持續推進產能過剩治理和環境政策工具創新的共同要求。

實際上,運用環境規制淘汰落后產能的思路和實踐本身就是中國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融合創新的成果。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采用嚴格環境準入,包括提高產能過剩行業的環境標準、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等措施,倒逼企業加快處置落后產能。此舉意味著環境規制作為治理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被納入工業綠色發展的政策框架之中。此后,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不斷強化環境規制在產能過剩治理中的應用。隨著相關政策措施連續落地實施,2016年以來,總量性“去產能”任務全面完成。2020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4.5%,高出美國同期水平2.61個百分點,系統性“去產能”和結構性優化產能均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在產能過剩治理過程中,“關、停、并、轉”等行政手段仍在較大程度上主導著“去產能”政策工具的投放。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環境績效,忽視中長期工業經濟韌性的塑造和產業高級化發展,運用“一刀切”的環境執法方式抑制過剩產能,甚至以過早或過度“去工業化”的“代價”換取單一環境指標的改善。這種“重表輕里”的治理模式切斷了通過技術創新的正向激勵和市場化的反向淘汰共同推動實現環境質量改善與產能利用率提升“雙贏”的路徑,不僅難以根治產能過剩“頑疾”,而且不利于鞏固維護環境治理成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等多重目標同步推進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革”。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討論環境規制影響產能利用率的機制以及技術創新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和效果[2-3],但現有研究成果在方法和機制檢驗等方面仍有尚待完善之處。鑒于此,本文基于全國30個省(區、市)的面板數據①,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設計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嘗試回答環境規制能否提高產能利用率,重點論證技術創新對環境規制作用于產能利用率的中介調節效應。

一、相關文獻述評

產能過剩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特別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痼疾”。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關注度不減,高質量成果不斷涌現。隨著研究逐步深入,學者們開始從環境規制視角解讀產能過剩的成因,探討環境規制能否提高產能利用率[4-5],力圖廓清環境規制作用于產能利用率的內在機理。相關研究以產能利用率為代理指標,建立計量回歸方程,刻畫環境規制與產能利用率之間的關系,并圍繞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影響的異質性以及環境規制作用于產能利用率的路徑和傳導機制等問題展開討論[3,6]。其中,韓國高等基于OECD國家制造業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環境稅主要遵循成本效應和創新補償效應,能夠顯著提高制造業產能利用率水平,且環境稅治理產能過剩的效果在經濟發展水平高、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發育完全的國家更為顯著[7]。

近期的研究大都肯定了環境規制以倒逼排放不達標的落后產能退出市場為主要途徑來提高產能利用率的作用,而對于環境規制如何間接地改進產能利用率,研究者從促進技術創新、塑造競爭新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市場新需求等角度開展了定量分析,但結論并不明朗。在推演環境規制作用于產能利用率的機制時,現有文獻多以“波特假說”為理論依據,將技術創新作為紐帶,搭建“環境規制—技術創新—產能利用率”研究框架,以此檢驗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和門檻效應[3,6,8]。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實證研究發現,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9-10]。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能否產生正向激勵取決于政策工具的選擇[11],且只有當跨越了技術創新的門檻值,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共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正向效應才能得以顯現[12]。

盡管部分研究捕捉到了技術創新在環境規制提高工業產能利用率方面存在門檻效應和中介效應,但并未充分探究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影響的不確定性,也沒有深入分析技術創新是否會接受其他變量的調節作用。實際上,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產生的作用往往受到產業結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以及地方政府官員績效考核體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致使環境規制的創新補償效應及其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大,進而削弱了其改進產能利用率的正向傳導力量。陳曉紅等指出,環境規制監管機構身份的轉變和升級成為提升環保督查制度效力、滿足國家環保督政的必然要求[13]。Kostka & Genia的研究則發現,雖然中國以環境目標為核心的實踐有助于激勵地方官員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規定,但在具體執法過程中產生了目標僵化、周期性行為、數據質量差等問題,加之缺乏獨立的監測機構,造成監管目標與結果之間出現較大偏差[14]。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洞見,但相關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間。具體而言,在研究方法上,相當一部分文獻的變量選擇不夠嚴謹。由于未采用定量方法篩選變量,控制變量選取難免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導致實證結果產生誤差。在分析技術創新對環境規制作用于產能利用率所具有的中介效應時,現有研究對這種中介效應是否受到其他變量調節這一重要技術問題給予的關注不夠[15]。為此,本文在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著力改進變量篩選方法,以期獲得更加穩健、高質量的回歸結果。同時,進一步采用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環境規制提升工業產能利用率的效果,從而更準確地展示環境規制調節產能的傳導路徑。

二、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說

(一)理論機制分析

本文將環境規制納入生產函數之中,考察環境規制對不同類型產品產量和結構變化的影響,推演出環境規制通過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進而作用于產能利用率的理論脈絡。

假設一國有A和B兩個生產部門,生產產品a和b。其中,a為清潔產品,b為非清潔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非期望產出z單位的污染物,且與其產量存在固定比例關系。產品a的價格為1,產品b的價格為p。產品a和b在生產過程中均投入資本(K)和勞動力(L)兩種生產要素,兩種要素價格分別為r和w,國內要素稟賦為■ 和■ ,則兩種產品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

生產效率為產出與投入之間的比重,可改寫為:

由此可知,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結構效應和技術創新效應兩個方面。其中,結構效應反映在不斷增大的環境規制強度將刺激工業企業投資綠色產業,從而加速化解落后的非清潔產能,提高產能利用率水平。同時,隨著生產規模擴大,生產單位產品的非期望產出減少,即生產效率提升有助于降低單位產品的資源環境投入或非期望產出,這將激勵企業轉向綠色技術和產品研發生產,逐步完成對落后產能的替代和淘汰,進而產生“技術創新效應”。

(二)研究假說的提出

作為外生性的制度性安排,環境規制在引導企業綠色轉型、推動地方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短期而言,環保“高壓”之下,不達標企業及其落后產能越來越失去生存空間,這種局面一旦形成穩定的預期,勢必對企業投資決策產生影響。實際上,環境規制“趨緊從嚴”將引發中間品價格上漲,企業生產成本隨之攀升,“成本效應”逐步顯現,使得中下游企業規模擴張受到抑制。而從中長期來看,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效率提高而帶來的“創新補償效應”,而且表現為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結構效應”。具體來說,創新補償效應來自環境規制對工業企業增加改進清潔生產工藝和綠色技術創新投入,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雙向”激勵作用,而結構效應則具有突出的動態性特征。隨著生態文明體系不斷完善,環境規制的制度影響力日益增強,在不同產業以及產業內部上下游之間產生硬約束和正向引領,強化了企業綠色技術改造意愿,提升了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綠色產能對落后產能的替代和更新。需要強調的是,在中國式分權模式下,地方政府之間由“逐底競爭”轉向“逐頂競爭”,助推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影響的結構效應更加顯著。由此,本文提出假說H1:

H1:環境規制有助于提高工業產能利用率。

就供給端而言,技術創新在環境規制與工業產能利用率之間能夠起到紐帶作用,加速落后產能退出。在推進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環境規制承擔著“限流”和“引流”的任務,促使新技術有效賦能的作用增強,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發展。在抑制生產要素流向低端產業的同時,引導更多高質量生產要素流向更具創新活力的新經濟,并通過刺激投資多樣化和高級化破除“潮涌現象”,實現工業產能利用率提升。此外,在開放條件下,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可能更為復雜。總體而言,環境規制為外商投資進入樹立了更高的門檻,有助于提高外商直接投資質量,發揮高水平外資的技術外溢作用,進一步帶動產業高級化,有利于改善工業產能利用狀況。

就需求端而言,技術創新在環境規制與工業產能利用率之間扮演著加速器的角色。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落實,綠色技術和綠色標準得以快速推廣和應用。終端消費市場對低端工業產能的需求強度不斷下降,迫使企業主動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通過技術創新擴大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成為企業策略調整的重要方向。在技術變革擠出低端落后產能的同時,市場對高端產能的需求隨之增加。而在企業綠色轉型過程中,政府不僅要強化環境規制的作用,而且要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配合產業政策的運用,釋放強有力的政策信號,改變市場預期,引領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同步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和工業產能利用率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說H2:

H2:環境規制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起到提升產能利用率的作用,且產業結構對中介效應具有調節作用。

三、模型構建、變量說明與數據來源

(一)變量篩選

為避免變量篩選主觀性導致回歸模型設定偏差,本文首先采用經驗研究法選擇潛在變量,再借鑒Tibshirani[16]的研究,采用交叉驗證(Cross Validation)和“套索”(LASSO)的方法篩選變量。具體做法是先完成K折交叉驗證,計算出最優λ,使得MSPE(Mean-Squared Prediction Error)最小,并用Stata的lasso2命令進行變量篩選,從交叉驗證與套索篩選表可以看出,這里計量模型變量選擇是合理的①。參考已有研究對產能利用率影響因素的探討和變量篩選方法,文中以產能利用率來衡量各地區工業產能過剩程度,以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為核心解釋變量,并引入產業結構、地區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政商關系以及地方政府投資水平等控制變量。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下頁)所示。

(二)模型構建

為驗證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構建如下基準面板數據模型:

Lncutiit=β0+β1lnpwfit+β2lnpwfsquit+β3lnRDit+β4Xit+μt+ηi+εit(19)

其中,Lncutiit為地區工業產能利用率,用來衡量工業產能過剩水平。產能利用率越低,產能過剩越嚴重。lnpwfit為環境規制指標,表示地區環境規制強度。lnpwfsquit為環境規制二次項,用以捕捉環境規制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非線性關系。lnRDit為地區技術創新水平。Xit為控制變量組,μt為時間固定效應,衡量時間變化趨勢。ηi為個體固定效應,反映地區異質性。εit為誤差項,βi為回歸系數。

考慮到遺漏變量可能引起的估計偏差,參考現有研究有關產能利用率影響因素的分析,結合變量篩選結果,在式(19)中加入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產業結構以及地區開放程度等控制變量,構建式(20)。

Lncutiit=β0+β1lnpwfit+β2lnpwfsquit+β3lnRDit+β4industryit+β5opennessit+β6Lnzsgxit+β7marketit+β8investrateit+εit(20)

為進一步檢驗環境規制作用于產能過剩的機制機理,本文參考溫忠麟等[17]的方法,驗證環境規制通過技術創新間接地影響產能利用率。在此基礎上,借鑒Muller[18]和Hayes[19]的研究,構建被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21)、(22)和(23),檢驗產業結構是否對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具有調節作用。

Lncuti=β0+β1lnpwfit+β2lnpwfsquit+β3opennessit+β4Lnzsgxit+β5marketit+β6invest_rateit+εit(21)

lnRDit=β0+β1lnpwfit+β2industryit+β3pwf×industryit+β4opennessit+β5marketit+εit(22)

Lncutiit=β0+β1lnpwf+β2lnpwfsquit+β3lnRDit+β4industryit+β5pwf×industryit+β6industry×lnRDit+β7opennessit+β8Lnzsgxit+β9marketit+β10invest_rateit+εit(23)

其中,pwf×industryit為環境規制與產業結構交互項,用以檢驗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是否受到產業結構的調節;industry×lnRDit為產業結構與技術創新的交互項,用來驗證產業結構是否對技術創新作用于產能利用率起調節作用。

(三)變量說明與數量來源

1.被解釋變量

產能利用率為被解釋變量,在回歸方程中用Lncutiit表示。現有文獻計算產能利用率多用間接測度的方法。相對于企業調查法,間接測度有一定的優勢,但測算的假設條件往往與轉型經濟體實際國情不夠契合,且存在“暗箱”評價的缺陷。因此,本文參考張少華和蔣偉杰[20]的研究,運用我國30個省(區、市)的投入產出基礎數據,借助GAMS軟件對2001—2016年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進行估算。由于各地區2017年度基礎數據缺失,這里采用插值法趨勢外推一期補充缺失值。

2.核心解釋變量

環境規制解釋變量用lnpwfit表示。關于這一指標,部分研究通過對多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嘗試形成綜合性指標,以減少單一指標誤差,但這種處理方式忽視了異質性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影響的差異性,難以區分不同環境規制工具及其有效性的差別。因此,本文將環境規制按照市場激勵型、命令控制型、公眾參與型進行分類分析。對于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國內外研究者主要采用6個指標來衡量[21]。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本文借鑒沈能等的度量方法[22],用地方政府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比重取對數、地方政府環境設施運行費用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取對數、工業企業排污繳納排污稅費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取對數表示。各省(區、市)的年度排污費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統計年鑒》、萬得數據庫以及EPS數據平臺。地區工業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對上述數據及指標的具體處置方法為:先采用各地區工業企業排污費繳納額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比重取對數衡量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在穩健性檢驗部分再將該指標換成另外兩種指標。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包括發布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以及環境處罰案,用各省(區、市)人均環境處罰案件取對數表示,數據來源于《中國檢查年鑒》和《中國法律年鑒》。而公眾參與環境規制的測算,則用各地區人均環境信訪次數對數、人均環境來訪人數與批次對數,以及各地區人均人大環境議案數對數和人均政協環境提案數對數來衡量該地區公眾參與環境規制強度。

lnRDit為技術創新水平,以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取對數來衡量。研究表明,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對改進工業產能利用狀況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各省(區、市)研發投入數據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3.控制變量

Industryit為地區產業結構,用地區工業總產值與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各地區工業生產總值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地區生產總值來自《中國統計年鑒》;opennessit為地區開放程度,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與生產總值比重取對數表示。各地區年度實際利用外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地區宏觀統計數據庫;Lnzsgxit為各地區政府與企業間關系健康度,由地區政商關系得分取對數而得;Marketit為市場化程度,反映各地區市場化程度,取值于地區市場化進程總得分。政商關系和市場化程度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市場化指數》;invest_rateit為政府投資水平,由地方政府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取對數獲得。其中,各地區年度投資值為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年度差值,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宏觀數據庫。

四、實證分析

(一)環境規制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

本文先在基準模型基礎上采用面板固定效應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詳見表2(下頁)。由表2中列(1)—(6)可知,環境規制一次項系數顯著為負,二次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環境規制可以起到提高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作用,二者之間呈現明顯的U型關系。這較好地驗證了假說H1,并反映出環境規制的影響由短期的成本效應轉為中長期“創新補償效應”和“結構效應”的規律。從短期來看,環境規制緊約束加速了落后過剩工業產能存量出清,并通過環境成本內部化引致企業的綠色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實際產出。隨著綠色生產技術應用及其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綠色投資質量與綠色產業發展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逐步抵消環境成本內部化的負面作用,進而顯著提高工業產業利用率。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產能利用率將經歷“先抑后揚”的變化,并有可能同步實現清潔產能對落后產能的迭代。

由表2列(6)可知,產業結構(industry)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工業結構優化對提升地區工業產能利用率具有積極作用,這不僅體現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且表現為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以及產業間的深度融合。政商關系(Lnzsgx)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政商關系改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市場信息判斷的準確性,減少政府不當干預。可見,構建新型政商關系,促進政企之間健康合作,減少地區間因過度競爭而造成的重復低效投資,有助于緩解產能過剩。政府投資(invest_rate)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地方政府過度投資以及由政府投資帶動的社會資本集中涌入導致產業趨同,加劇了產能過剩。技術創新(lnRD)系數為由正轉為負,意味著在全國層面,技術創新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作用并不明確,這是因為現階段技術創新往往存在路徑依賴,加之創新成果應用滯后,加劇了落后工業產能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術創新對工業產能利用率提升的促進作用。地區開放程度(openness)系數為正,可以認為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以及高質量外資增加,有利于擴大海外市場需求,形成高水平的國際產能合作,刺激中間品市場擴張,進而改善國內產能利用狀況。市場化程度(market)回歸系數為負,原因可能在于市場化催生出的利潤空間使得產業結構效應和技術低端化效應進一步固化,反而增加了過剩產能。

(二)技術創新的中介調節效應

立足于基準模型,進一步構建有調節的中介效應結構方程模型(21)、(22)和(23),驗證技術創新對環境規制作用于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中介效應,分析中介效應是否受到產業結構的調節,實證結果如表3(下頁)所示。由表3的列(1)可知,環境規制一次項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負,二次項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再次表明環境規制與工業產能利用率之間存在顯著的U型關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環境規制提升工業產能利用率的積極作用存在較為明顯的閾值范圍,因此,只有當規制強度跨越“拐點”值之后,環境規制才能起到提高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作用。由列(2)可得,環境規制一次項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二次項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環境規制與技術創新之間關系也為U型,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具有先抑制后促進的作用,說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由“擠出效應”逐步轉為積極有效的“創新補償效應”。從列(3)可以看出,環境規制一次項系數并不顯著,二次項系數為正,且技術創新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環境規制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的直接影響同樣表現為U型關系。同時,研究發現,環境規制還會通過技術創新間接地正向作用于工業產能利用率,顯現出技術創新的完全中介效應,因此,H2成立。這一結論展現了技術創新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共同發力,顯著支持了環境規制正向作用于工業產能利用率的理論推定。

技術創新的完全中介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受產業結構的調節作用,但在不同節點上環境規制與技術創新交互作用的顯著性存在差異。由表3列(3)可知,環境規制與產業結構交互項(pwf×industry)并不顯著影響技術創新,環境規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技術創新的作用不夠充分。這佐證了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效果尚不明顯的結論[23],其政策含義在于迫切需要以更加合理有效的環境規制政策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強化“環境規制→技術創新→產能利用率”的正向傳導機制。與此相對應,產業結構與技術創新交互項(industry×lnRD)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反映出產業結構對技術創新的完全中介效應能夠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環境規制通過二者的交互作用顯著提高工業產能利用率。

以上實證結果驗證了環境規制的角色是在供給和需求兩端逐步形成有效的綠色技術門檻和環境規制硬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有力地擠出“三高”產能,抑制低端落后產能過度投資,吸引高質量生產要素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進而實現產能利用率的提升。

(三)穩健性檢驗

進一步討論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工具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的影響,實證結果如表4(下頁)所示。總體來看,三種類型的環境規制工具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能利用率,這意味著環境規制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的正向作用具有穩健性。然而,三類環境規制工具與產能利用率之間形態關系并不相同。隨著規制強度的變化,環境規制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作用效果出現了較大差異。具體而言,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提高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作用更為明顯。與之不同的是,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與工業產能利用率之間存在倒U型形態關系。短期內這類規制“一刀切”的作用方式會加速部分落后產能出清,但其效果并不具備可持續性,長期實施反而可能會抑制產能利用率的拐點效應。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工具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若要更好地運用環境規制工具改善產能利用率狀況,應及時調整環境規制工具類型和強度。

五、主要結論、政策啟示與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2001—2017年全國30個省(區、市)的面板數據,采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優化變量篩選,構建面板固定效應和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在環境規制作用于產能利用率機制中技術創新所能發揮的中介調節作用,得到以下結論:第一,環境規制能夠提高產能利用率,二者之間呈現顯著的U型關系,即隨著環境規制強度增大,工業產能利用率先下降后上升。第二,環境規制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改進產能利用狀況,技術創新在環境規制與產能利用率之間起到完全中介效應,且這種效應受到產業結構的調節。第三,與命令控制型和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工具相比,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對工業產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顯。這些結論較好地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說。

根據上述結論,“十四五”時期,應持續保持適度的規制強度,確保環境執法與環保督查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全面形成環境硬約束,穩定企業政策預期,強化環境規制對工業產能過剩行業的擠出效應。同時,優化環境規制工具組合,重點抓好落后產能行業環境稅征管,鼓勵地方政府在合理運用命令控制型和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工具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高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的使用比例,增強其對落后產能退出市場的“雙向”激勵。在政策融合方面,綜合運用環境稅、資源稅、財政專項資金等政策手段,加大財稅政策對綠色低碳技術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地發揮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綠色調整的中介調節作用,降低工業企業生產工藝改造成本,助推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加快實現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化發展,有力賦能傳統產業綠色轉型。

應該看到,落后產能的內涵和外延是動態變化的,今后環境規制的調整會越來越影響特定行業產能是否過剩的判定標準。2020年,主要工業國相繼提出“碳中和”目標,大國之間的低碳競合全面升級,全球生產和消費方式將開啟新一輪綠色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加快綠色技術創新的戰略緊迫性進一步凸顯。這不僅要求環境規制圍繞“碳中和”目標不斷完善,而且“3060”的愿景(中國于2030年碳排放總量達峰,2060年努力實現“碳中和”)將對國內“高碳”產能帶來更大的治理壓力。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一個潛在的推定是新興產業的產能比傳統產業更加清潔,但實際上新興產業并不必然形成綠色低碳的產能,特別是一些數據要素密集型的新產業,在現有技術路線下其能耗偏高的問題開始引起學術界關注和政府的重視。現階段,出于加快數字轉型、構建智慧社會的需要,各國對于這類行業的發展普遍比較包容,現行環境規制及其政策工具對新興產業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有待探索改進。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加之經過多輪集中治理,產能過剩問題逐步緩解,但引發產能過剩的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并未根除。近年來,地方政府扶持和資本“熱炒”致使新興產業和新基建項目投資快速擴張,部分細分領域再現重復建設、同質競爭的跡象。面對世界范圍內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的新趨勢,環境規制如何更有效地激發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從而促使產業結構和產能利用水平不斷滿足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凈零排放”條件,給學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成為產業政策與環境規制協同發力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群勇,陸鳳芝.環境規制能否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64-70.

[2]楊振兵,張誠.產能過剩與環境治理雙贏的動力機制研究——基于生產側與消費側的產能利用率分解[J].當代經濟科學,2015(6):42-52.

[3]韓國高.環境規制、技術創新與產能利用率——兼論“環保硬約束”如何有效治理產能過剩[J].當代經濟科學,2018(1):84-93.

[4]JORGENSON D W, WILCOXEN P J. Global change, energy prices, and US economic growth[J]. Structural Change & Economic Dynamics, 1992, 3(1): 135-154.

[5]江飛濤,耿強,呂大國,等.地區競爭、體制扭曲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2(6):44-56.

[6]劉建勇,李曉芳.環境規制、技術創新與產能過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5):12-20.

[7]韓國高,王昱博.環境稅對OECD國家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的效應研究——兼議對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啟示[J].產業經濟研究,2020(2):87-101.

[8]成瓊文,余升然.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的促進力與抑制力——基于土地要素和環境規制視角[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7-116.

[9]杜龍政,趙云輝,陶克濤,等.環境規制、治理轉型對綠色競爭力提升的復合效應——基于中國工業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9(10):106-120.

[10]董直慶,王輝.環境規制的“本地—鄰地”綠色技術進步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19(1):100-118.

[11]蘇昕,周升師.雙重環境規制、政府補助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及調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3):31-39.

[12]張娟,耿弘,徐功文,等.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1):168-176.

[13]陳曉紅,蔡思佳,汪陽潔.我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的制度變遷邏輯與啟示[J].管理世界,2020(11):160-171.

[14]KOSTKA G. Command without control: the case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target system[J]. Regulation & Governance, 2016, 10(1): 58-74.

[15]郭進.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波特效應”的中國證據[J].財貿經濟,2019(3):147-160.

[16]TIBSHIRANI R. Regression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via the lasso: a retro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96, 58(1): 267-288.

[17]溫忠麟,張雷,侯杰泰.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

[18]MULLER D, JUDD C M, YZERBYT V Y. When moderation is mediated and mediation is modera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5, 89(6): 852-863.

[19]HAYES A.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013, 51(3): 335-337.

[20]張少華,蔣偉杰.中國的產能過剩:程度測算與行業分布[J].經濟研究,2017(1):89-102.

[21]張成,陸旸,郭路,于同申.環境規制強度和生產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11(2):113-124.

[22]沈能,劉鳳朝.高強度的環境規制真能促進技術創新嗎?——基于“波特假說”的再檢驗[J].中國軟科學,2012(4):49-59.

[23]楊光,孫浦陽.外資自由化能否緩解企業產能過剩?[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6):3-19.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apacity Utilization: Analysis of Moderating Mediating Effect Base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IU Shuai? YANG Dan-hui? JIN Dian-chen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apacity uti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in-win pat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then uses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1 to 2017, with the help of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to screen the control variables, constructs the dual model of panel fixed effect and 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 verifies 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is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dustrial capacity utilizati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industrial capacity utiliz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structure effec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Further empirical test shows tha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an improve capacity util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rough the full medi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is effect is positively regulated by industrial struc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we should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ystem,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ode and the deepening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dhere to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ystem with high-quality supply, so as to make a good step towards the "carbon neutral" layou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utiliz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伊人91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www.亚洲天堂|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午夜不卡福利|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超碰色了色|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导航在线|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天天射|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99伊人精品|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黄色片中文字幕|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清纯|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全裸无码专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www亚洲天堂| 天堂网国产|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中文无码影院|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天堂av综合网| jizz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高清不卡|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