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城漢墓位于保定市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兩墓依山巖開鑿,規模宏大,結構復雜,隨葬品奢侈豪華,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共出土金、銀、銅 、鐵、玉、陶、漆、玻璃器等各類文物一萬余件。其中竇綰墓出土的朱雀銜環杯、蟠螭紋規矩銅鏡等妝鏡飾品精致玲瓏、巧奪天工,顯示了高度發達的漢代經濟和文化,也表現出大漢王朝昂揚蓬勃的時代氣度。
鳳紋雞心白玉佩(圖1),高5.2、寬4.1、厚0.3厘米。橢圓形,中間有一圓孔,上下兩端一為尖頭,一為圓弧。正面微鼓,背面略凹,兩面皆陰刻細線流云紋,線條簡潔流暢。兩側透雕花紋,作鳥獸相搏狀。玉佩為白玉,質潤光滑,琢磨精巧,紋飾生動,表面涂朱,當是一件裝飾品。西漢是我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之一,社會經濟與文化藝術繁榮一時,自先秦以來流傳下來的佩玉風氣在漢代持續發展,形成了濃厚的尚玉之風。白玉因其“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廉而不殺,是義而不害也;堅而不硻,過而不濡,視之如庸,展之如石,狀如石,搔而不可從繞,潔白如素而不受污?!保ㄎ鳚h董仲舒《春秋繁露》),更具君子品德,深受人們的喜愛。故此,漢代的玉佩多以白玉為主。鳳紋雞心白玉佩潔白細膩、雕琢精致、玲瓏典雅,既為佩玉又為葬玉,正是漢代崇玉尚玉之風的重要體現。
玉舞人瑪瑙水晶珠串飾(圖2),出土于竇綰金縷玉衣內胸部位置,由舞人、蟬、瓶形、花蕊形、聯珠形等玉飾及水晶、瑪瑙、石質珠子組成,出土時已經散亂,圖為根據想象予以復原。玉飾皆為白玉制成,其中蟬形玉飾長1.2厘米,以細線雕刻羽翼,體內自口至尾豎穿一孔,表面涂朱,形態逼真。水晶珠共5顆,皆為圓形;瑪瑙珠30顆,有橄欖形、圓形、聯珠形等;石珠9顆,為橄欖形。舞人玉飾高2.5厘米,以陰線刻飾細部,兩面紋飾相同,舞人上穿長袖衣,下著長裙,上下兩端各有一小圓孔。《西京雜記》有載:“高帝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這件玉舞人表現的或許即為“翹袖折腰”的舞姿。漢代是我國歷史上音樂舞蹈繁榮發展的時期,民間的“樂舞百戲”豐富多彩,中央設有樂府以收集、改編、創作音樂并進行表演,高祖的戚夫人、武帝的李夫人、成帝的皇后趙飛燕等宮廷后妃皆以能歌善舞著稱。受此氛圍影響,漢玉佩飾中玉舞人的形象非常流行,制作也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西漢時期玉舞人的形象多為“翹袖折腰”、長裙曳地、體態翩躚,通過舞人頸部和腰肢的微微扭動,以及隨舞步擺動搖曳的袖裙,展現漢代女子輕盈如燕、飄若落梅的優美舞姿。玉舞人多出自女性墓葬,是貴族女子極為喜愛的佩玉。玉舞人瑪瑙水晶珠串飾出自竇綰玉衣內的貼身位置,當屬如此。
朱雀銜環杯(圖3),通高11.2、寬9.5厘米。器型為朱雀銜環矗立于兩高足杯之間的獸背上,通體錯金,并鑲嵌綠松石。朱雀昂首翹尾,展翅欲飛,喙部銜有一個可活動的玉環,兩足立于獸背上,頸部、腹部鑲嵌綠松石。獸呈匍匐狀,昂首張口,四足分踏在兩側高足杯的底座上。高足杯為豆形,杯口與朱雀的腹部兩側相連,杯內外飾有錯金柿蒂紋,杯座為卷云紋,杯身外側鑲嵌圓形及心形綠松石。出土時高足杯內尚存朱紅色痕跡,推測這件器物可能是王后竇綰用來盛放化妝品的?!皵堈帐妹?,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潤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保|漢·蔡邕《女訓》)古代女性使用化妝品的歷史非常悠久,周時的“粉白黛黑”、秦時的“紅妝翠眉”,發展到兩漢時期已經較為豐富。西漢前期,得益于紅藍花的引進,胭脂的使用日漸流行,女性們逐漸褪去素淡之風,開始盛行形式多樣的紅妝。這件朱雀銜環杯內存有的朱紅色痕跡,應當即是王后竇綰調用胭脂的殘留。朱雀銜環杯制作精美,朱雀飛揚靈動,小獸憨實可愛,兩個高足杯對稱平衡。以此盛放化妝品,既精致考究,又賞心悅目。
“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辩R,可以照容,可以正衣冠,可以鎮宅驅邪,可以祭祀祈福,可以正身自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而對貴族女性而言,對鏡梳妝更是每日的“必修課”。竇綰墓中共出土有三面銅鏡,紋飾各異,精致玲瓏。
四乳獸紋銅鏡(圖4),直徑25.4、厚0.15、邊高0.8厘米。出土于竇綰墓主室的漆盒中。三弦鈕,圓形鈕座,粗渦紋地。紋飾分內外兩區,以四乳四葉紋和凹弦紋相隔。內區為蟠龍紋,外區為怪神雙手持龍紋。兩漢銅鏡紋飾較前代有很大突破,內容豐富,構圖靈動,可謂是漢代科技水平、文化傳統、社會思潮等諸多特征的綜合體現。這件四乳獸紋銅鏡的裝飾紋樣,可能和時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有關。所謂“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淮南子·天文訓》),這一思想不僅反映了古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響著他們的造物觀和審美觀。兩漢時期的銅鏡樣式大多外形為圓、座鈕為方,象征“天圓地方”;有些銅鏡的鈕座為圓形,也常常設置四枚乳丁紋,以形成方正之感。如四乳獸紋銅鏡,內外區紋飾以四乳四葉紋和凹弦紋相隔,乳丁紋高聳突出,直入眼簾,令人觀之不覺留下方正的印象,也是“天圓地方”觀念的另一種體現。
蟠螭紋規矩銅鏡(圖5),直徑18.4、厚0.15、邊高0.6厘米。出土于竇綰棺內漆奩中。橋形鈕,方鈕座,座內裝飾雙龍環繞。主體紋飾為蟠螭紋,雷紋為地,并以規矩紋分為四組圖案。鈕座外兩凸弦紋之間有銘文15字:“大樂富貴,得所好,千秋萬歲,延年益壽。”兩漢時期的銅鏡人文氣息濃厚,紋飾靈動變化,銘文則更直接地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和愿望。如“大樂富貴”,非常直白地表現了人們對“富”和“貴”的渴求,因為擁有了“富貴”的生活,就可以“得所好”。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孟皆認為追求富貴是人的天性。受此觀念影響,人們將對優渥生活和功名利祿的渴求在銅鏡藝術中大膽地表現了出來。“千秋萬歲,延年益壽”體現的則是人們對永恒生命的追求。西漢初年,統治者休養生息,崇尚黃老,道家思想流行,注重個人養生,加之永恒的生命本就是人類不變的向往,因此這一時期銅鏡銘文中祈盼長壽的內容屢見不鮮。
除上述兩面銅鏡外,竇綰墓中還出土了一件極為小巧的連弧紋銅鏡,直徑只有4.8、厚0.3厘米。鈕為橋形,鈕外飾龍紋,邊緣飾連弧紋一周。它出土于竇綰玉衣的左手中,似是隨身攜帶之物。由此可見漢代貴族女性生活的精致考究,亦可一窺漢代工匠鑄造工藝的精湛純熟。
銅鏡如果長期暴露于空氣中,鏡面會因氧化而模糊不清。為了延緩鏡面氧化,古人常用絲織品包裹銅鏡后倒扣在妝奩中?!犊滴踝值洹份d:“奩……藏香之器。一曰鏡匣?!逗鬂h·皇后紀》帝視太后鏡奩中物。今俗以嫁女之具曰妝奩。”妝奩是古代女子盛放梳妝用品的鏡匣,有漆奩、木奩等。竇綰墓中出土有2件漆奩,皆為五子奩盒。第一件已全朽,從殘存的銀釦來看,為圓形奩,直徑約30厘米,內有方形、長方形、馬蹄形和大、小圓形小盒各1件。奩和5個小盒的器蓋與器身皆施銀釦,長方形和馬蹄形小盒尚存銀質的環鈕和柿蒂形鈕座。另一件出土于棺內玉衣的腿部上,應為竇綰隨身使用的奩盒,也已全朽,直徑約25厘米,殘存的金屬附飾極為精美。蓋壁上的銅飾帶中部鏤空,裝飾龍紋和怪獸紋,龍與獸之間點綴以流云紋和山形紋;蓋頂的柿蒂形銅飾裝飾有錯金銀卷云紋和流云紋,紋飾細致流暢,四葉各鑲有一桃形玉片,外圈環形銅飾上鑲嵌瑪瑙和綠松石。奩內有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和大、小圓形小盒各1件,這些小盒也僅殘存銀釦和蓋頂銅飾。奩內出土有一面銅鏡(蟠螭紋規矩銅鏡)和一束環首小刀。從考古學家的復原圖(圖6)來看,這應當是一件極為精致華麗的妝奩?!罢l把香奩收寶鏡,云錦紅涵湖碧”,設計精巧、光澤悅目的漆奩,不僅是成就卓越的藝術品,也滿載著漢代女性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芙蓉唇,胭脂面,對鏡起云鬢,環佩倚羅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精致玲瓏的各色飾品,是工匠千錘百煉的工藝結晶,是社會文化層層浸染的藝術瑰寶,也是人類在追尋美的道路上收獲的一顆顆明珠。竇綰墓出土的妝奩佩飾奢華內斂、細膩雅致,凝聚著西漢前期蓬勃發展的社會風貌,傳遞著溫婉、柔和、典雅的漢文化之美,是歷史文化與美學藝術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王曉陽,工作單位: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文博館員,歷史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