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禪寺作為我國唐朝時期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以其濃郁的人文色彩和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建造結構至今長久不衰。本文通過對南禪寺的結構選材、裝飾物、寺內藝術品,并結合相關的時代背景來剖析其藝術價值與豐富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南禪寺;木結構;鴟吻;彩塑
一、南禪寺基本概況與建構特點
世人皆知,山西一直享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稱,現存的古建筑數不勝數,其中位于忻州市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的南禪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該寺創建于晚唐期間,重建于唐德宗李適三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寺內由觀音殿、東西配殿以及大殿組成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筑。南禪寺內除主體建筑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配殿均為明清重建,因地處偏僻,歷經安史之亂及滅佛運動的它依舊完好無損,保留其藝術特色和唐代文化內涵至今。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建筑發展的巔峰時期,南禪寺作為這個時期的寺廟建筑,集時代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從其外在特征來看,“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正方形,單檐歇山頂,屋頂鴟尾秀拔,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明間裝板門,次間裝直欞窗,轉角處額不出頭,闌額上不施普拍枋,斗拱為五鋪作雙抄單栱偷心造用材頗大,唐代作風明顯。”簡言之,大殿三間見方,整個大殿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構成,其寬大的基臺幾乎占據了院子的一半,四方共圍繞12根檐柱,下連臺基,上接屋頂,支撐著整個屋頂的重量,與檐柱相連的是單檐歇山頂,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左右附有一對鴟吻,在穩定、簡潔大方的同時卻不失一絲生趣和驚喜,顯得格外靈動。從整體上看,中國一類的寺廟構造大多是四平八穩、規整且協調,與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高聳危立、直沖云霄的特點相比,中國的寺廟建筑中心對稱感較強,穩定平整。總的來說,南禪寺以其雄大疏朗的斗拱、舒緩的屋頂、簡潔明朗的構造方式以及淡然華美的配色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自信而爽朗的格調。
二、南禪寺藝術審美與文化背景
藝術是文化的子集,并隨著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展露其與之相對應的特點。唐朝是經濟、政治、文學、藝術高度發展的時期,國家的興盛促進了中外的頻繁交流,從而讓外來文化豐富、影響了當時的社會氣息,由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與本土的儒家思想有機地融合、適應,“禪宗”由此誕生,禪宗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唐朝的藝術風格,吳道子、王維在禪宗的影響下,山水畫的繪畫風格從青綠轉之為水墨,當時的畫家拋棄了畫面的具象和寫實,走向主觀理念的抒發,正如禪宗的理念,人們從之前的外求到觀照本心,從此山水畫提升到了精神層次的高度。南禪寺作為唐代的建筑之一,顯然受到當時的文化沖擊,它不僅是一所木結構的建筑,更是坐禪悟道的修身場所。
1.南禪寺木結構建筑理念
中國的古建筑大多是以木結構為主導的建筑風格,南禪寺作為現存最早的木建筑價值非凡,其選材理念也值得探討。采用木材作為建筑的材料有其優點,處在較為干燥的北方木材不易被雨水所侵蝕或蛀蟲的損害,只需在表面涂上漆料便可長時間保存,而且建筑可塑性較強,可使用顏料進行裝飾,在使建筑滿足其功用的同時,又將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結合發揮到了極致。
使用木質材料更與當時的自然環境、可利用資源、建筑的技術等因素有關。山西忻州市位于地震的高發地帶,木質結構的建筑依靠臺基與檐柱的結合可以大大減少地震的威力,穩固且抗震性十足,再者南禪寺位于五臺山附近,周圍被綿延的山脈所包圍,利用樹木作為建筑材料方便快捷、節能環保。除此之外,唐代的建筑水平雖說已在技巧、裝飾、功能上達到高峰時期,但總體上呈現出平實粗獷、色彩樸實等特點,作為具有濃郁宗教氣息的南禪寺,選用木質結構體現出崇簡、反鋪張的禪宗思想。歸根結底,“最根本的原因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影響下的宮室本位思想,即中國建筑以人居宮室為本位,以居住生活的舒適方便、自然和諧為首要選擇,著眼于現世的榮華富貴,并不注重和追求對居住生活者自身來說虛不可見的永世長存的形式。”處在晚唐的南禪寺,面臨著社會的動蕩、國力的衰退,仍以特 ? ? ? ? ? ? ?有的簡雅結構給世間留下了一份清靜。
2.鴟吻的功用及寓意
要說這寺廟最為俏皮生趣、靈動可愛的莫過于插在屋頂上的那一對鴟吻了。這對鴟吻端正其首直視前方,雖無耳目卻顯得神氣十足,一副弧形面孔前配有尖角狀嘴巴,頭部覆有似于烈馬的鬃毛又或是鳳鳥的頭冠并襯有幾顆類似于鉚釘的物件,在其脖頸下方與屋脊相銜接,從大殿正前方處看來恰似一匹駿馬,近瞧如將揮翅起飛的鳥獸,栩栩如生,造型精美、風格迥異。
鴟吻作為裝飾物賦予該寺廟更為精美的景象,在真正功能面前卻顯得微不足道了。“鴟吻本是古人作禳災除禍用,但由于它通常置于宮殿建筑最高處,又因有金屬物易遭到雷擊。而鴟吻本身材料多是琉璃一類的非燃燒體,即使遭到雷擊也不會引起火災,它實際上具有原始‘避雷針的作用。”不難理解,作為木質材料的南禪寺若沒有鴟吻的保護,遇到雷電引起的房頂大火很難逃此一劫,或遭到雨水的沖刷、侵蝕。從另一功能上來看,“正脊兩端分別為兩條戧脊的交點,正好是屋頂上鴟吻所在的位置。建筑屋頂自出現的那一天起,就承擔著為人類遮雨擋風的功能,而屋脊是屋頂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人們常加以重點維護,因此在此結構節點上通過添置起翹的構件來覆蓋和保護脊壟是必要的。”可見置于房頂的一對鴟吻除了起到美化大殿的作用,它的價值更在于庇佑南禪寺免受自然的侵害。
古代建筑物所飾有的圖案種類繁多煥彩,其意義也是各不相同。包括一些紋飾、花草樹木以及鳥禽一類的動物,比如以諧音寓意為福氣東來、吉祥如意征兆的“蝙蝠”;龍作為建筑圖案的一種,也是寓有古代帝王威嚴、位高權重的象征;再有松柏之類的樹木作為長壽安康的標志等。鴟吻從字面上指的是鷂鷹,乃印度神話之鳥,它作為古建筑的裝飾物意義又如何?“中國古代建筑構件中的鴟吻審美意象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高度概括,鴟吻造型像是魚、鳳、龍相結合的并超越認知的理性自由事象,給人們帶來某種遠觀的審美感受,它的存在是以‘功能化和‘吉祥化為特征的藝術形象,它寄托了人類追求精神自由,喚醒對‘自我生命的超越。”可以說,鴟吻不光滿足了寺廟的美觀及功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它更多人文色彩。
3.寺內彩塑與唐代文化交流分析
殿里的彩塑極具看點,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雕塑技藝與社會文化氣息相融合的特點。進入大殿便可看到眾多佛像佇立在眼前,印有“佛光普照”的橫幅懸在佛像的上前方,大佛殿共有17尊佛像,位于主像且滿塑金色的是釋迦牟尼,嘴角稍翹、面態威嚴,身披袈裟跏跌坐在束腰須彌座上,右手作講經佛法之狀,再看其以紅色調點綴著藍白綠花卉、蓮瓣的背景顯得格外生動。左右分別為歷經風霜的老年僧侶大弟子伽葉與儀態從容淡定的侍者阿難,主佛肋側襯有兩尊體態豐腴的菩薩,釋迦牟尼之前側又有頭戴花蔓冠、袒裸上身、頸掛瓔珞、胡跪在仰覆細束腰蓮花座上的菩薩二尊,牽引獅、象的拂菻和燎蠻和兩位童子隨行,佛壇前左右兩側各一天王與一立侍菩薩。他們神態各異,表情豐富具有動態美感,整體構造出一種尊卑有序、生動活潑、和諧世俗的畫面感。
觀其佛像不免看出唐朝的佛教文化在中國已穩固扎根并有所本土化,佛像在造型上帶有唐朝的審美意味,從起初清瘦立體的五官在面容上變得豐滿圓潤,形態莊嚴宏麗,繪畫也是如此。如張萱《搗練圖》里的仕女各個曲眉豐頰、體態肥滿,如此可見唐朝中外藝術的交融性。佛教自東漢從印度傳來而真正成熟在唐代,盛唐時期無論在文化、政治、經濟上都處于世界諸國前列,聲譽遠及海外,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自從佛教傳入加上佛教的本土化,文化上出現儒釋道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態勢,經濟的繁榮、世間的和諧也逐步提升了多元文化的地位,從高高在上的帝王到底層的百姓,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上意識到了精神上的追求,信仰開始成為他們心靈的慰藉,從而使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起來,文化藝術上出現繁盛、包容開放的局面,南禪寺的彩塑作為藝術與文化的綜合體,也隨之體現出其特點。
南禪寺作為一所帶有禪宗氣息的寺廟建筑,以其敦厚規整的構建方式、獨特的藝術特色、神秘的人文色彩贈予給人世間最美好的禮物,身處寺內靜下心來仿佛聆聽到一千年前僧人誦讀經文的聲音,世人浮躁卻難以再有甘于寂寞的修行者,也許有時候我們會著眼于可視化的美,包括它的顏色、外形、裝飾等,卻忽略了它的內涵和文化氣韻。有人會說南禪寺地處隱蔽,事實上,南禪寺的位置恰恰造就了它的美,一份專屬于它的清靜。
(作者簡介:馬傳政,學校:中北大學,碩士學歷)
參考文獻:
1.李少林.中國建筑史[M].內蒙: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張寧.中國古代建筑造物藝術的美學特征[J].美術大觀, 2010,(07):266-267.
3.陸法同,陳軍.對“鴟吻”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討[J].火災科學,1998(01).
4.吳衛、洪山.中國傳統建筑脊飾符號螭吻[J].包裝學報.2013,5(01).
5.劉程.論中國古代建筑構件中的鴟吻意象[J].寧夏社會科學,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