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它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一名手藝人,多年來筆者致力于媽祖文化的傳播,積極踐行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并始終將其貫穿到藝術創作當中。
關鍵詞:媽祖文化;德化陶瓷;藝術創作
2019年10月,在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團體標準管理部、德化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德化縣總工會、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主辦的首屆“媽祖杯”德化陶瓷現場創作大賽比賽中,筆者的個人陶瓷作品《天后》有幸榮獲一等獎,備受鼓舞。作為一名德化陶瓷藝人,多年來筆者對媽祖信仰始終懷有特殊的感情,努力踐行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積極致力于媽祖文化的傳播,并始終將其貫穿到藝術創作當中。在此,筆者就媽祖文化的當代價值以及《天后》的相關創作情況作一闡述。
媽祖文化的歷史價值
媽祖文化是在媽祖傳說與媽祖信仰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的一種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雖然已經傳承千年,但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擔當“一帶一路”建設文化使者等方面,依然有著獨特價值和重要作用。
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福建莆田,是閩臺兩地影響最大的民間神祇之一。媽祖,姓林,名默,昵稱默娘,北宋年間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島,《莆田比事》記載的名門望族“九牧林”世家,為“莆田林氏都巡君之季女”?!短戾@圣錄·天妃誕生降本傳》有關其生卒年的記載為:“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方夕……越十三載,道成,白日飛升,時宋雍熙四年丁亥秋九月重九日也?!睋鲖屪鏋樯衽路?,天賦異稟,熟知天文海事,能知風云變幻與海上險阻,且仁慈善良,樂于助人。媽祖雖貴為名門之后,卻立志終生不嫁,致力于救助百姓與海上有難之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歿后被廣大民眾奉為救苦救難的海上保護神,建廟奉祀。數百年來,經過市井及文學作品的點綴,吸收融合了儒、釋、道文化,依托現實再經過超脫現實的加工,媽祖的形象逐漸神化。以東南沿海為中心,媽祖文化擴散開來,世界各地華人圈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媽祖,其形象也呈現多樣化發展。宋代以來,歷代皇帝對媽祖的封賜數十次,褒封不斷提升,由夫人、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媽祖救苦救難的形象經過世代相傳,在海洋文化圈內,其地位愈加無可撼動。
德化是千年古縣、首個“世界陶瓷之都”以及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名揚海內外。德化縣目前有陶瓷企業3000多家,陶瓷從業人員10多萬人,2020年實現陶瓷產值402.5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全國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產基地,陶瓷品牌價值達1086億元。而媽祖信仰中的媽祖瓷像、媽祖瓷供盤、媽祖瓷供碗、媽祖瓷供盅等以及各個朝代的媽祖瓷吉祥物,便有大量來自于德化。因此,舉辦首屆“媽祖杯”德化陶瓷現場創作大賽可謂實至名歸,有利于將彌足珍貴的媽祖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與此同時,通過德化媽祖陶瓷制作項目的標準化建設,提升德化媽祖陶瓷的核心文化技藝價值,也有利于弘揚媽祖文化。
《天后》創作的相關情況
多年來,媽祖信仰深深扎根于筆者心中,并深刻感染了筆者的所思所行,親手為媽祖敬造一尊塑像亦是夙愿。在師父的精心教導和同仁們的無私幫助下,筆者在基本掌握了德化陶瓷技藝的基礎上,始終堅持藝術家的真性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求新求變,努力創作出富有民族特征和時代氣息的瓷塑作品。特別是源自“明代瓷圣”何朝宗的瓷雕技藝,在筆者看來,我們學習和傳承它,既要遵循傳統,更要將其技藝廣泛運用到其他題材的創作之中,推陳出新,鍛造精品。以表現媽祖大愛形象為主題的作品《天后》,就是這樣一件摒棄傳統表現形式而取法當代,在內容上向傳統文化挖掘再創作的瓷雕作品。
《天后》所塑造的媽祖為立像,其頭戴冕旒,身著廣袖長袍,肩披幃,雙手執圭藏袖拱于胸前,長袍下擺裙裾鋪陳開來,覆蓋了底部基座。媽祖的面龐圓潤,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神情慈祥和悅中透露著威儀肅穆,兩鬢花釵舒卷華麗,散發著特有的古典神韻。整件通體白釉均勻,光潤明亮,如脂似玉,胎釉渾然一體。
不注重色彩和繪畫的表達,而以質地美、造型巧取勝是德化瓷雕技藝的重要特色,筆者在創作《天后》時,秉承一個創作原則,那就是既注重媽祖信仰神圣化的一面,又傾向于人格世俗化的一面。作品以模印成形結合細部手工雕飾而成,努力追求造型勻稱、雍容華美的藝術效果。從最終的成品來看,衣裙紋理婉轉流暢,表現出服飾柔順平滑的質感;面部神情安詳恬靜,極具女性柔美的韻味,可以說基本上達到了心理預期。這尊媽祖神像靜穆端莊的站姿和含蓄的內在美感,是筆者在懷著十分虔誠的態度、傾注了真摯情感的情形下完成的,它既符合規范的人體比例審美,又加入主觀的詮釋和適當的藝術夸張,體現出神圣化與寫實化、世俗化的多元結合,具有較強的親和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為了創作好《天后》,記不清多少個日日夜夜,筆者都是在進行反復的拉坯、塑形、晾坯、修坯、干坯、燒制中度過的,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那段時間,不知熬過多少不眠之夜。而且進窯之后,成品率和品相如何,也時刻考驗著筆者的創作信心,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回憶起當初的創作過程,筆者感慨萬千。習慣了之前創作的當代題材作品,一時間轉向將傳統風格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對筆者而言確實是一次很大的挑戰,也面臨過很多的困難,特別是宗教題材要有所突破的話更是難上加難。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主題的限制性,作為宗教題材創作,其基本格調要求是神圣、典雅和唯美,這就需要傳承,使用好傳統的創作技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疑制約了自己在藝術性方面的發揮。其次,創作經驗缺乏。雖然從事過多年的陶瓷藝術創作,但完全談不上對藝術有真正的理解,包括造型、線條、格調等,對宗教題材方面的了解和探索,在這之前也一直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所以這一次的創作,經歷過無數次的修改和調整,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重新的打造,都是錘煉打磨、不斷修正的經歷,筆者也真正體會和領悟到了德化陶瓷創作的艱辛,以及個人內涵與修養廣博的需要。這次創作可以說是筆者的心靈受到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的一次洗禮,當然也是筆者藝術新生的起點。
參考文獻:
1.陳祖英.媽祖文化的當代價值[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3):45-51.
2.郭光磊.論湄洲島巨型媽祖雕像的文化特征[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02):55-58.
3.王韓英.探析德化傳統陶瓷雕塑的藝術魅力[J].名家名作,2021(06):42-43.
4.鄭有婷.淺談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運用于德化陶瓷裝飾[J].陶瓷科學與藝術. 2021(55):12-13.
藝術家簡介:
李錢金,1992年出生于福建詔安。2014年畢業于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雕塑設計專業,師承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蘊玉瓷莊第四代傳承人蘇獻忠。現為德化縣技術能手、福建省“金牌工人”。2017年3月成立德化縣玖零陶瓷工作室。2018年,作品《視大名著》《誤闖》獲得第十一屆全國陶瓷創新評比銀獎、銅獎,《視大名著》獲福建省第三屆“閩藝杯”陶瓷藝術創意金獎;2019年,作品《瑜伽豬》獲第三屆中國“CHINA”陶瓷藝術大賽金獎,作品《半邊天》獲福建省手工藝協會現場創作一等獎,作品《天后》獲德化縣首屆“媽祖杯”德化陶瓷現場創作大賽一等獎;2021年,作品《視大名著2》獲第十一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