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后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孔子首創,為歷代儒客所尊崇。與之相伴的,則是孔子形象成為中國歷代重要的造像題材。這一題材也是筆者在進行德化瓷雕藝術創作中的主要對象,本文在此結合部分歷史資料和個人工作經驗,談談對孔子造像的一些創作思考。
關鍵詞:孔子造像;德化白瓷;藝術創作
在我國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上,出現了諸多的代表性人物,比如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等,他們的哲學思想不僅改造了當時的社會,更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孔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影響力之深、影響范圍之大、認可度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由孔子所創立的以“仁”“禮”文化為根基的儒家文化,其主要宗旨是教育人們懂得人道之愛和社會倫理責任,恪守禮儀,孝悌忠信,達到道德理性的自覺。
明代陳鳳梧在《孔子贊》里曾這樣寫道:“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統承義皇,源啟沫泗。報功報德,百王崇祀。”這一段總結得恰如其分。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因此可以說,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孔子的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對于中國人的人格塑造、價值整合及社會關系的調整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核心,并且遠播海外,在世界文明史上散發著璀璨奪目的光芒。孔子的形象亦隨著儒家學派的發展、沉浮而進一步內化為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也成為中國文化立足于世界的一張名片,因而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尊為“圣人”“至圣先師”和“萬世師表”。
今天,當我們遙望一個歷史人物的背影,很多時候會生發出一種追問: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當然,這個問題對于孔子來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其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始終停留在圣人的層面。
對于孔子,我們讀其書、聞其言,自然也在想象其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何種面貌呢?如今,我們也只能從《左傳》《國語》《史記》等文獻中找到一些零星而籠統的痕跡:《論語》以“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十個字對孔子形象進行了概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文言文《史記·孔子世家》則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俗謂長人而異之。”而千百年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改造甚至重塑孔子形象來為自己服務,所以,孔子形象也并非一成不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秦漢時期,儒學成為顯學后,當時的人們就借助于各種造型載體,不斷塑造孔子形象,或圖之于壁,或刻之于石,或鏤之于木,或畫之于帛,將孔子形象、事跡及思想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孔子形象基本被定格為高大、慈祥與謙遜,以襯托其“溫良恭儉讓”的精神氣質,這也是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孔子形象的重要源頭。
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后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為歷代儒客所尊崇。與之相伴的,則是孔子形象成為中國歷代造像創作的重要題材,這一題材也是筆者在進行德化瓷雕創作的主要對象。但是,在最初考慮創作方向的時候,筆者卻犯了難,畢竟,為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塑像,除了要懷有虔誠之心外,選擇什么樣的形象來進行表達和呈現,讓更多人能夠接受和認可,這個才是最主要的。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藝術品實物紛繁復雜,可供借鑒參考的資料也特別多,什么才是最適合自己創作初心的,是需要審慎考慮的。為此,筆者在浩瀚的史料當中進行了長時間的尋找和摸索,最終決定以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孔子畫像為藍本來進行立體的德化瓷雕藝術創作。在現存的孔子肖像畫中,流傳最廣的版本便是吳道子所繪的《先師孔子行教像》。在這幅畫作當中,孔子面容稍顯蒼老, 須發皆白,頭戴包巾,滿髯齊胸,顴骨凸出;身穿布衣,寬衣博帶,闊袖大領;下裳垂地,足蹬云鞋,腰佩長劍;雙手疊置交錯,躬身肅立,神態謙恭,不離學者的形神風貌,這也是歷代引用和模仿最多的孔子像之一。
在確定了創作方向之后,筆者便全身心投入到創作當中,這個過程歷經多次挫折,忍受無數次失敗的煎熬,但筆者沒有放棄,始終迎難而上,充分運用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等德化瓷雕傳統工藝技法,力求達到精雕細鏤、工巧逼真的效果。從雕塑坯體開始,筆者堅持采用優質泥料,之后進行的打模、修坯、施釉、燒制等環節,也是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尤其是燒制,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那段時間筆者都是在窯爐前寸步不離,隨時準備應對停電或調節溫度。當最后打開爐門的那一刻,筆者甚至緊張得屏住了呼吸,幸運的是,最終出窯的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那一刻,筆者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蒼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圓了自己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夢想。
筆者創作的這尊孔子像,其身著長袍,拱手而立,面相莊重慈祥、沉靜肅穆,神情生動,滿額皺紋,鼻翼長而高挺,胡須根根清晰,體態豐隆,其整體形象氣質的表現,與歷史記載中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相符。筆者認為,通過造型來表現孔子的內在文化精神,主要還是體現在瓷雕自身各部分造型的體量對比關系以及輪廓線的角度、線面交接關系的塑造上,起伏、轉折要符合肢體的結構和動態,每條衣紋從上到下剖面的變化、折邊和飄舉的處理,還要符合衣料的質地和垂感等物理原理。而體量的厚實與凝重,才能較好地外化為大哲大圣的文化與精神內涵。
白居易在《畫記》中曾提出“形真而圓,神和而全”的藝術形象標準,也就是說,形象若能真實飽滿,沒有刻畫痕跡,才能傳神。在此基礎上,以什么樣的造型及塑造方式,同什么樣的材質特征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顯示出創作對象的形態,從而產生德化瓷雕藝術耐人尋味的形象效果與審美情趣,是陶瓷匠人的一項重要能力與智慧創造。
透過孔子像,穿越歷史的迷霧,我們依稀可見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這位執著的智者,懷揣對禮樂大同治世景象的期冀,“志道、據德、依仁、游藝”。漢代韓嬰所作傳記《韓詩外傳》中說孔子“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紀綱,禮義廢壞,人倫不理”的危局,雖四處碰壁卻也矢志不移、風雨兼程,讀來令人心生無限敬意。而正因如此,人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孔子,如何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技藝來塑造一個能夠讓大家所接受和認同的圣人形象,亦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董倩倩 范菲菲.圣人之像——從館藏文物看孔子形象變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05):44-51.
2.孔德平.吳道子所繪孔子像的傳播與接受[J].美術觀察,2020(12):41-45.
3.賴榮偉.當代德化瓷雕創作之印象與思考[J].美術大觀,2007(10):164-165
藝術家簡介:
謝文豪,1997年開始從事陶瓷雕塑設計、燒制與生產研究,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賴禮同,畢業于泉州工藝美術學院。現為工藝美術師、中國青年陶瓷藝術家、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會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單位,現任福建省德化縣藝現天陶瓷研究所所長、藝術總監。其作品在各級各類展覽和賽事中獲獎:2018年,《老子》獲中國國際(北京)陶瓷藝術家作品展金獎,《弘一》獲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獎;2019年,達摩《問天》獲中國(北京)國際精品陶瓷展第八屆“大地獎”陶瓷創作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