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智慧博物館是基于傳統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全面發展、得益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支持從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博物館業態,這也是世界博物館的最新發展趨勢。本文擬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出發,系統論述當下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概念和作用,希望能夠以此明確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提高智慧博物館建設的質量與水平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智慧博物館;建設;信息技術
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從傳統形式向數字博物館轉變,這是科技的重大進步,為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數字博物館到智慧博物館的發展,則是“以人為本”理念在互聯網中應用和普及的必然結果。近幾年來,針對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問題,政府部門和文博界持續不斷地推動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智慧博物館的關鍵概念、技術基礎、使用前景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和共識。
一、智慧博物館的有關概念
數字博物館的形成和建設,最早是在本世紀初期,以館藏文物的數字化為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數字掃描與模擬技術對藏品的自身信息開展大規模的計算機處理和管理,并使用多媒體技術來完成對藏品的數字化呈現。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博物館藏品進行信息化管理,無疑是對從事文物藏品管理、保護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提出的新課題,但也是新的機遇。
對藏品進行數字化處理和管理,這是博物館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礎。通過文物藏品數字化來達到博物館“人—物”二元關系在數字空間中的雙向展示,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博物館在時間、空間和展陳能力上所受到的諸多限制,能夠實現藏品的在線展示以及民眾的線上互動和虛擬參觀等功能。但是,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加上博物館自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數字博物館在滿足新時期博物館發展需求方面漸漸顯示出其不足之處。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博物館向智慧館轉型,那是勢在必行。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宋新潮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的專訪中對智慧博物館的概念做了論述:“智慧博物館,狹義的是指基于博物館核心業務需求的智能化系統;廣義的則是基于一個或多個實體博物館(博物館群),甚至是搭建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遺址尺度、城市尺度等范圍內的一個完整的博物館智能生態系統。智慧博物館通過多模態感知‘數據,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聯互通,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形成系統化的協同工作方式,從而形成更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館運作體系。”
從上述這段采訪內容上可以了解到,我國的智慧博物館建設將以博物館核心業務為主導,圍繞“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信息,實現雙向多元的互通。在筆者看來,智慧博物館是基于傳統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全面發展、得益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支持從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博物館業態,這也是世界博物館的最新發展趨勢。它并不否定博物館“物”的核心價值,也不過分強調科學信息技術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追求的是多元化的保護和展現形式, 對藏品、環境、檔案資料、網絡等數據進行管理,并將這種管理理念輻射到藏品征集、藏品保管、藏品保護、展覽活動、專業研究、教育傳播等博物館的所有業務活動中來,實現“物—人”“物—數據”“人—數據”之間的動態雙向信息傳遞,同時結合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博物館保護、服務和管理業務的智能優化。
二、智慧博物館建設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智慧博物館事業發展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廣泛關注,多地紛紛加快建設步伐,不僅在展陳形式、文物保護等方面迭代更新,更加大力度推動運營管理及觀展體驗的優化升級,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其中。觀眾可以通過互動式與沉浸式的體驗,在生動的數字展品中開啟“漫游”之旅,直觀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歷史與內涵。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智慧博物館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它的了解和認知尚有待進一步提升,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與誤區。當然,只有正視問題和困難的存在,我們才能把智慧博物館建設得更好。
1.智慧博物館建設應立足自身實際
智慧博物館的誕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但無論博物館如何“智慧”,其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使命和擔當不能改變,老祖宗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才是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永恒基石。所以對智慧博物館而言,它的本質依然還是博物館,依舊是從事文物收藏、保護、研究與展覽的重要機構,擔負著不可或缺的社會責任,社會教育是其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和功能。
也正因此,在大力開展智慧博物館建設的過程當中,應當始終立足博物館的自身定位和核心業務,充分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完整、先進、靈活的信息化頂層框架,開展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保護、智慧決策,實現服務智慧化、個性化,管理智能化、精準化,決策科學化,為構建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文化、教育和宣傳的良好平臺,助力傳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2.建設智慧博物館應重視數據的使用和共享
“平等、開放、共享、協作”始終是互聯網的精神所在。在網絡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建設智慧博物館應該高度重視對數據的使用和共享工作,讓其在為公眾提供更加便利和豐富的公共資源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提升宣傳教育能力,逐步擴大影響力。因此,具備關聯性的智慧博物館建設,可采用數據共享的方法來創建對應的博物館集群,更好地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完善、豐富的服務。另外,智慧博物館之間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讓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與管理人員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其他領域的情況和資源,為今后舉辦展覽、文物展示研究提供更加方便與準確的信息。
三、建設智慧博物館的深入思考
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 、民政部、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優化傳播服務,推進博物館大數據體系建設,加強與融媒體、數字文化企業合作,創新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博物館云展覽、云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該《意見》同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智慧博物館,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逐步實現智慧服務、智慧保護和智慧管理。
博物館是保存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機構,是連接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公共文化場所。借助技術的力量,智慧博物館能夠讓博物館的收藏、展示和傳播發揮出更大合力,而智慧博物館更加強調的是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度。只要用好用足技術優勢,更好地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智慧博物館就會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將因此煥發新光彩,獲得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結論
作為智慧城市的衍生概念之一,智慧博物館極大豐富和深化了傳統博物館的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播功能。總而言之,智慧博物館就是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訊技術,為觀眾提供便捷化參觀、專業化導覽、沉浸式體驗的優質服務,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便捷可查、動態實時、數據翔實的管理平臺,智慧博物館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因此,要針對多層次多元化需求,全面加強智慧博物館建設,完善博物館的云展覽、云課堂、云直播平臺,積極推出個性化、高品質服務,全力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信未來的博物館將成為更加開放、更具歷史和文化溫度的“活態空間”。
(作者簡介:牡丹,蒙族,工作單位:通遼市博物館,籍貫:內蒙古通遼市,學歷:本科,職稱:文博館員)
參考文獻:
1.詹偉.博物館智慧化建設中的安全思考[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1(06):125-126.
2.郭珊珊.新時代背景下新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路徑[J].當代旅游,2021,19(14):15-16.
3.董良毅.加強博物館建設的途徑探討[J].東方收藏,2021(09):54-56.
4.孫其媛.博物館行業轉型發展與新技術應用[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208-210.
5.李慧.博物館智慧應用系統思考[J].建筑電氣,2021,40(03):28-33.
6.金研.淺談博物館發展的高級階段——智慧博物館建設[J].中國民族博覽,2021(03):196-198.
7.王晨.從數字博物館走向智慧博物館——韜奮紀念館數字化工作實踐與構想[J].中國紀念館研究,2020(02):57-62.
8.李鑫.從數字博物館到智慧博物館的發展趨勢與挑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1):124-126.
9.陳新恒,趙磊.以互聯網思維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5):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