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馨
清康熙款青花刀馬人物故事圖棒槌瓶
棒槌瓶為康熙時期的創新器型,其腹部平緩,適合于展示瓷畫之美,因此廣為流行。迄今所見這一時期的器物,所畫題材豐富繁多,令人嘆為觀止。
何愛群先生珍藏的這件清康熙款青花刀馬人物故事圖棒槌瓶,高48.6、口徑11.7、底徑13.2厘米,底部落有款識“大清康熙年制”。該棒槌瓶盤口直頸,直筒式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通體釉色清亮潤潔,頸部中央起凸弦紋一周,邊緣繪青花線,上飾如意云頭與回紋,下飾城垛紋。腹部以青花通景繪刀馬人物故事圖,畫面布局飽滿,幾乎占滿瓶身。正中為一長髯武將,背插靠旗六面,胯下馬疾速馳騁,動感十足,手中丈八長矛凌空刺出,所刺之人亦插六面靠旗,手持雙锏,一把抵擋丈八長矛,一把高舉,伺機而動。這二人身間四人,或騎馬追趕,或步行舉斧,或執帥旗,姿態各異。通過兩位武將的武器判斷,持雙锏者為秦瓊,持丈八長矛者為尉遲恭。這件作品所繪人物故事取材于羅貫中編纂的《隋唐志傳》,講的是太原失守后,李世民率兵收復太原,攻打至介休,被宋金剛阻擋。李世民的唐軍與宋金剛的天興軍在介休對陣時,宋金剛派出尉遲恭,唐軍派出秦瓊,二人均武藝高強,酣戰數日不分勝負。李世民見尉遲恭勇猛異常,便欲招降,秦瓊陣前也并不拼命廝殺,后終將尉遲恭收歸唐王賬下。這件棒槌瓶所繪的畫面便是這一節尉遲恭、秦瓊二人大戰的場景。
刀馬人物故事是康熙時期極為流行的瓷器繪畫題材,畫面多以兵器、戰馬、武士或戰將為主題來描繪戰爭或習武場面,大多取材于當時流行的小說、版畫、戲曲故事。此外,因刀馬人物瓷器十分注重故事性,所以畫面相較于其他造型的作品更為復雜。但也正因如此,對技藝的要求也更高。
清康熙款青花山水人物紋棒槌瓶
何愛群先生珍藏的這件清康熙款青花山水人物紋棒槌瓶,器身挺拔,高79.1、口徑15、底徑17.9厘米,體量可謂巨大。其造型規整,盤口直頸,平肩直腹,頸部凸起一道弦紋,口沿至頸部輔助紋樣分別由蒲紋、圈點、如意、回紋、錦地等紋組成,底部落款“大清康熙年制”。
如何呈現瓷器的線條是每一個匠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康熙時期的陳設器,諸如棒槌瓶、鳳尾尊等體型較高,這必然要求器物的重心下移以保持擺放的穩定性。從這件棒槌瓶的體量和造型來看,為避免給觀者帶來頭輕腳重的感覺,匠人運用線條節奏的變化解決了這一難題,瓷體的輪廓線多是剛健近乎平直的線條與短促的流暢弧線組合而成,表現瓷器敦厚圓潤的弧線用得較少,使瓷器整體顯得挺拔而不笨重。
其腹部通體繪通景山水人物圖,遠景層巒疊嶂,近景山石皺染,更見高士們高談闊論、暢游其間,一派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畫面構圖繁復,筆法靈活,山石采用康熙朝流行的斧劈皴繪成,線條硬朗流暢,且所繪青花發色妍麗秀雅,有濃淡深淺之別,筆觸皴染得宜。
瓷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百年時間里,其裝飾手法從簡潔走向繁縟,充分展示了它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瓷器繪山水圖早在金、元時期的磁州窯瓷器上便已經出現,但它的廣為流行則始自明代晚期的景德鎮窯,至清代更為盛行,除青花外,尚有五彩、粉彩等品種。此瓶所繪即是典型的康熙山水圖,畫面青花不僅有濃淡不一的水印痕,而且山石以斧劈皴法畫成,這種皴是受明代繪畫的影響產生的,雖在明晚期瓷器上已經出現,但康熙的斧劈皴更尖峭蒼勁,更善于表現山石的宏偉氣勢。此外,青花分深淺濃淡,富有層次,并且吸收了西洋畫技法,借助光線的強弱表現山巖的陰陽向背,畫面清新。
清康熙五彩仕女圖四方瓶(一對)
五彩器易流于艷俗,若論艷而不俗之典范者,當屬康熙朝五彩瓷。《匋雅·卷上》中有評:“康熙彩之顏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論其畫手高妙,不但官窯器皿,髣髴王惲,即平??拓?,亦莫不出神入化,波瀾老成。”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增加了釉上藍彩,增強了色彩的表現力,紋飾畫得更精細、典雅,顏色薄而透明,濃淡相宜,使五彩瓷器成為康熙朝最著名的瓷器品種之一。而人物和敘事性的故事圖案也大量出現,成為此時的一大裝飾特點。
何愛群先生珍藏的這對清康熙五彩仕女圖四方瓶,高47.7、口徑13.3、底徑9.3厘米,無款。整器呈三段方狀塑形,直口,寬沿,長頸,直腹漸下收,輪廓線條直爽有力,其成形工藝較圓器要來得復雜。
其頸部梯形開光內雙面繪制花鳥紋,肩部和底部菱形開光內分別繪制清供器物。腹部分別繪制仕女游園圖和仕女嬰戲圖,人物逼真形象,造型生動。只見畫中仕女發髻高挽,霓裳翠袖,面容端莊清秀,體態纖麗修長,舉止間流露著女性文雅恬靜之美和氣度高古的風姿。且仕女們貌似而神不似,喜悅、沉思、平靜之態均顯露無疑。畫面設色清麗淡雅,展示出一種雅逸清幽的消閑意境。
清初瓷器裝飾上流行仕女圖,跟當時畫壇的風尚密切相關,清代高崇瑞所著《松下清齋集》這樣說道:“天下名山勝水,奇花異鳥,惟美人一身可兼之,雖使荊、關潑墨,崔、艾揮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