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
摘要:遼西京道始于遼重熙十三年(1044),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文化在此深度融合交匯,形成遼西京道獨有的文化特色。本文以遼西京道的墓葬壁畫為探究點,通過對其墓葬壁畫的深入研究,為遼西京道墓葬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遼西京道;墓葬筆畫;墓葬文化
一、遼西京道壁畫墓的發現與分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遼西京道地區共發現遼代壁畫墓27座,根據墓葬壁畫內容的差別,可以分為以大同為中心的地區和以宣化為中心的張家口地區。
1.大同地區的畫墓歷史研究
大同為西京道府所在地,統州二縣七,丁七萬六千。這一地區發現的墓葬大致分布在西京城近郊以及朔州的新府街M21。該地區墓葬形制均為單室磚墓,南北向,平面形狀為圓形,穹窿頂,短甬道。墓室北側大多有半圓形棺床,上置盛放骨灰釉陶棺。
(1)早期(太祖—興宗):
墓例有許從赟夫婦墓、周家店壁畫墓、五法村壁畫墓、南關M2四座。這一時期墓室壁畫題材最重要的就是守門圖,除墓門外其他東、西、北三壁均繪有門,表示還有空間。在西北與東北角一般為以衣架或直欞窗為主題的圖案。墓門上繪有守門侍衛圖,兩側較為靈活。
(2)晚期(道宗—天祚帝)
晚期東西壁的壁畫分為上下兩部分,早期西北壁與東北壁的內容變為晚期東西壁的上層內容,將早期占據畫面主要內容的門移至下方。通過對各墓的觀察,可以看出晚期大同壁畫最突出的特點是“程式化”。墓室上層與中層變化不大,下層有一定的規律,墓室墓門兩側壁為守門侍者;北壁一般為花石圍屏圖,兩側有侍者,不出現侍者守門圖;西壁開始出現車馬出行圖,有的配有飲宴圖;東壁為家庭生活圖,上側為晾有衣服的衣架,旁有侍者或是老者,下側則是一些生活用具和菱形隔扇門或是奏樂圖。
2.張家口地區畫墓歷史研究
張家口地區墓葬主要以宣化為中心,宣化在遼時屬歸化州。該區有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1974至1993年發掘的9座遼壁畫墓以及宣化姜承義墓、涿鹿臧知進墓、涿鹿酒廠墓和張北縣公會墓。
(1)早期(太祖—興宗)
墓例有969年涿鹿臧知進和994年宣化姜承義墓,這兩座墓均為單室墓,臧知進墓平面為圓形,姜承義墓平面為六邊形。雖然臧知進墓平面為圓形,但是壁畫布局大致也分為六幅。臧知進墓北壁為大門,東北為直欞窗,西北為桌子,東南西南則均為小門,南壁有燈架。姜承義墓北壁也為大門,西北東北均為直欞窗,東南為木桌、木椅、窗,西南為木桌、燈架;兩墓布局與題材基本相同,僅是個別題材畫面數量有些區別,可能是地區的流行不同。
(2)晚期(道宗—天祚帝)
墓例有宣化下八里遼壁畫墓群、涿鹿酒廠墓和張北公會鎮墓。這些墓葬中,下八里墓群7座有明確紀年。根據器物類型比較,涿鹿酒廠墓出土的白瓷碗、碟、銅筷、銅勺以及張北公會鎮墓出土的青瓷碗,形制皆與張恭誘墓所處同類器相近或相同,所以這2座墓葬的年代均屬遼代晚期。
二、兩區壁畫對比研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同與張家口同屬漢人故地西京道這一行政區劃,兩區墓葬壁畫面貌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1.繪圖技法的對比
總體來看,大同除早期許從赟夫婦墓和周家店遼墓壁畫繪制還較為精細外,晚期畫面線條不再細膩,更為粗獷,人物的繪制也略顯呆板、無神韻。張家口地區宣化遼墓壁畫則繪制精美,人物繪制細膩真實,通過不同的神態表情傳達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從不同的姿態似乎也可以體會到當時侍者間的對話。如M1東壁備茶備經中身穿黃衣的侍者一手指向旁邊,好像在告訴藍衣侍者先將水瓶端到別處。早期備茶圖中人物表情神態更為生動。
兩區壁畫在構思布局上則各有特色。大同地區的特色表現在晚期,即運用透視的效果,將東西壁分為上下層,使得在壁面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繪畫內容,可以說是畫匠構思水平的極大提高。如東壁,好像穿過那扇門看到了院外晾在衣架上的衣服,透過西壁的門,好像看到了將要備車出行的墓主人。但是其畫面構成較為凌亂松散,各畫面沒有形成連貫的整體。張家口宣化墓群壁畫布局則較為緊湊,各畫面聯系緊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壁畫具有故事性、連貫性,這種特點在晚期表現得更為明顯。如早期東壁勾畫的似乎是墓主人書房的場景,西壁為主人誦經的地方;晚期畫面內容更為充實,宛如一幅連環畫。東壁侍者們拿著東西從門外進來,貌似在為備茶備經的侍者帶來了正在等著用的物品,旁邊還有侍者拿著主人隨時會用到的手巾、扇子、唾盂等,生動地再現了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
從早期到晚期兩區的共同特點是題材增多,內容趨于復雜,有故事性,畫師的技術越來越高,逐漸可以駕馭大型場面。
2.粉本運用對比
粉本是民間畫工創作時不可缺少的基本依據,墓室壁畫一般是由某一地區的固定畫家大量創作的,這些畫家一旦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就有可能在同一地區不同墓室大量使用這件作品或摹本,這樣可以節省大量人力和物力。兩區各自墓葬壁畫布局頗為一致,構圖給人雷同感。題材上也有較多的一致性,而且許多畫面的人物姿態、服飾道具乃至技法也多相似,說明各地區畫匠都有一套流行的粉本。
大同地區十里鋪M27與M2,臥虎灣M3與M4、M5與M6,每組壁畫基本一致,可能使用的是同一粉本,甚至可能為同一組畫匠所繪。此外其天象圖,各墓較為統一,應該也是粉本;宣化墓群中M3、M6、M7、M10 四墓壁畫為同一批畫工所為,它們顯然都是遼大安九年(1093)張世卿倡議建造的一批墓葬。M3、M6、M7、M10為一組,M1、M2、M5之間可以看到統一粉本的使用痕跡;M4壁畫則為另一種風格,可能為另一組畫匠所繪。在宣化地區的天象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使用粉本的痕跡,各墓天象圖內容較為統一,但是星宿數量不等,位置也不盡相同,甚至有相反的現象,可能是墓室內較黑,繪制者將粉本拿反所致。
此外,大同地區周家店遼墓甬道,宣化M4前室北壁,繪有門神圖。這一題材在中原地區也有較多出土,如南京欽陵李昪墓武士浮雕、北宋李后陵石門正面的陰刻武士像。宣化地區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題材,M7前室門堵上的《五鬼圖》、后室門堵的《三教會棋圖》,M1后室門堵上的《兒童跳繩圖》,這些皆取自唐宋中原的流行題材。學者李清泉通過仔細考證,認為宣化遼墓壁畫中存在5種活用粉本的方式:1.依粉本原樣復制或稍事移動;2.粉本正面與背面的反轉使用;3.原粉本人物位置的騰挪閃讓與打散重組;4.不同粉本的互相拼合利用;5.粉本的借用。
這說明當時兩地墓室壁畫繪制過程中有一定粉本可供參考,但在作畫時畫工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發揮創作。
三、總體分析對比
兩種文化都是以遼西京道為研究中心,其異同點如下面所示:
1.兩種文化的不同點分析
大同雖為遼西京道首府,壁畫內容卻較為樸素,宣化地區壁畫內容則豐富多彩,可以說宣化地區壁畫較大同地區發達。究其原因除了質樸的地方傳統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致使經濟較為落后,張家口地區宣化壁畫以佛事活動為內容是其特色。宣化地區豐富多彩的室內生活可以說是以佛事活動為中心展開的,如備茶備經圖。從墓志銘記述知墓主人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實行火葬、木棺上墨書經咒文。而大同地區墓主人葬具多為釉陶罐,上面無墨書經咒文,壁畫內容題材中沒有體現,僅臥虎灣M1北壁上部有兩行梵文墨跡。
2.兩種文化的相同點分析
兩區墓葬壁畫皆以室內生活為主,不同于北部契丹墓壁畫多是室外活動,如騎射、放牧、打球等活動,體現的是另一種生活情趣。這一現象,有學者認為除了“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分俗而治政策,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使得審美取向上始終存在巨大差別。兩區壁畫受到唐宋文化以及契丹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這三種因素的融合,共同作用形成西京特殊的文化特色。例如,服飾上,早期壁畫中人物服飾基本類似唐代服裝,女侍著寬袖長裙儒服、頭梳高髻;男侍著圓領寬袖長袍、頭戴幞頭。晚期則變為宋代風格,女侍著開領上衣,腰系花裙,頭梳雙髻,男侍著圓領長袍。散樂圖中,晚期早段的宣化遼墓散樂圖皆作男裝女樂,這種風氣源于唐代。還有晚期兩地北壁常見的屏風圖,是唐中期出現并在宋流行的題材。晚期壁畫中契丹侍者大量增加,出行圖中有契丹小頭細勁馬、駝車、附加涼棚車等契丹文化因素。
遼西京道地區墓葬豐富,其囊括了大量的墓葬壁畫。壁畫是反映地區文化的重要參考依據。本文以墓葬壁畫為出發點,以大同地區與張家口地區的墓葬壁畫為分析點,從繪圖技法、粉本運用進行技術分析對比,然從總體上對兩種文化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進行分析,提升對遼西京道地區墓葬文化的理解力。
(作者簡介:任鵬,工作單位:太原理工天成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韓小囡.宋代墓葬裝飾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5).
2.張景明,楊晨霞.契丹飲食文化在墓葬壁畫中的反映[J].大連大學學報,2007(01):80-86.
3.盧燕玲,田小龍,韓鑒卿.甘肅河西地區墓葬壁畫與磚畫顏料分析比較[J].敦煌研究,2002,000(00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