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張惠強
花卉產業被譽為現代農業中的“黃金產業”,隨著人們收入越來越高,對各種花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花卉產業對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增長具有持久的帶動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花卉為代表的荷蘭農業,在全球市場上獨占鰲頭,對今天中國來講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本文試圖從構建高度組織化的產業發展機制及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兩個角度出發,深入剖析荷蘭花卉產業發展經驗及應對最新行業挑戰的戰略思考,對照反思中國花卉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小國家、大市場”:荷蘭花卉產業及其全球地位
荷蘭農業高度發達,以占全國3%的就業人口創造了2%的GDP,農產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7%,其中花卉產業出口額占農產品出口額的35%。荷蘭花卉產業源于舶來、興于本土、輻射全球,這個過程始終以市場體系建設為抓手,在供求兩端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一)供求兩端在外的開放模式
目前荷蘭是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國也是第四大進口國,出口花卉占世界花卉貿易額的四成以上,進口的花卉有相當大比例也是用于轉口貿易,進而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市場格局。相比于中國花卉的生產和貿易主要集中在國內,荷蘭的花卉產業則在很早就定位于全球市場。
(二)優質的配套支撐體系
荷蘭出口的花卉80%流向歐洲大陸國家和英國。因為歐洲高鐵不允許客貨兩運,大部分出口訂單靠公路運輸、普快火車和短途海運完成。目前,荷蘭全國公路交通的28%是農業相關的物流。荷蘭種植和進口的大部分鮮切花都用于出口,由于鮮切花很容易枯萎,為保證質量,從收割后到運輸到拍賣市場,再進一步到買方目的地,荷蘭人全程做到低溫保鮮。
(三)持續的技術創新確保產業領先
全面的科研投入構成了荷蘭花卉產業創新的“金三角”,即“企業+研究機構+政府”的有機配合。荷蘭花卉產業在包括育種、玻璃大棚環境控制技術、人工照明、機械化種植和收割及交易和運輸系統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注入了科技因素。技術成果的應用方向之一,是種植過程的優化和管理的精細化。最直觀的效果是,過去30年,荷蘭每平方米的鮮花產量提高了3倍,存活率和質量隨之提升。
(四)信息及時共享提高流通效率
荷蘭花卉產業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電子訂貨系統和系統化服務,包括花卉儲存包裝、出入境檢驗檢疫、物流運輸等環節,形成了覆蓋全球的物流營銷網絡,在一天之內就能將花卉運送到世界各地。種植者將預計送到拍賣市場的花卉和植物情況通過電子形式預先將信息發送給市場,批發商和出口商可以在當日拍賣開始前或提前一天掌握情況。種植者發布的信息也可以通過網絡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花卉供銷商,給銷售機構提供更有效的決策支持。
二、中國快速發展的花卉產業及其存在問題
中國花卉栽培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觀賞還是食藥用功能,都有千年傳統。但是與荷蘭現代花卉產業相比,我國卻是名副其實的后來者。1999—2018年,花卉產業總產值從87.3億元增長到2614.06億元。根據有關部門測算,2019年預計達到2809億元。云南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花卉產業基地、全球三大新興花卉產區之一和全球第二大鮮切花交易中心,鮮切花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在70%左右。通過對斗南花卉市場及昆明下轄的宜良等地調研,可以發現,我國當前花卉產業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深入剖析問題及其根源,對標荷蘭的先進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有助于下一步促進鄉村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助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一)市場規模和效益有待提升
2018年,斗南拍賣市場的年交易量為荷蘭阿斯米爾的67.8%,總交易額僅為荷蘭的21.8%。鮮切花的平均拍賣價格為其1/2,出口貿易額為其3.07%。從全國總量來看,荷蘭的總花卉交易量是中國的2倍以上,總交易額7倍以上。從市場結構來看,中國花卉產業的買家與賣家都比較分散,集中度不高。荷蘭全國園藝類企業6740家,而花卉種植企業不足1000家,大量的企業是從事生產性服務業,多數花農只專注生產1—2種花卉,專業化程度非常高。
(二)國際運輸能力不足限制海外市場拓展
斗南花卉市場是全球交易規模第二的交易市場,但基本是個內貿市場,進出口份額小,國際化程度低。盡管拍賣市場的產品銷往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但中國鮮切花出口份額僅占全世界總量的1%左右,鮮切花的主要銷售市場是國內主要城市和香港地區。中國的花卉市場外向拓展嚴重受制于運輸能力,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沒有開通直達世界主要花卉交易中心的專門航班,或主要市場的花卉轉運服務。這就導致運輸環節價格偏高,據測算,綜合運輸成本比厄瓜多爾高20%,幾乎是肯尼亞的兩倍。目前我國花卉出口主要依托周邊的國家或城市進行中轉,如出口到中國香港的鮮花,90%是通過廣州或深圳進行中轉,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的鮮花則通過曼谷中轉。
(三)運輸各個環節缺乏冷鏈物流設施作為保障
保鮮是花卉流通最關鍵的條件之一,但目前冷鏈物流設施的缺乏,導致花卉產業的價值提升面臨瓶頸。我國的花卉生產者主要以個體花農為主,種植過于分散,個體規模過小,而采購的冷鏈處理一次性投入資金大,花農因為資金成本因素無法擁有較為完善的保鮮保存設備,從種植到采摘,要迅速做采后處理,否則水分沒法保持,極易造成脫水。此外,據統計,云南全省50多家注冊花卉物流企業中,只有十幾家擁有冷藏卡車和冷藏倉庫等設施,大部分使用簡單的微型面包車進行花卉運輸。由于沒有完善的冷鏈物流對花卉的全程運輸進行保障,導致物流過程中的產品損耗超過40%,對到達目標市場的產品品質造成了很大影響。目前的國內的航空物流航班不穩定,一旦實施流量管控,目的地的鮮花價格飆升,而交易市場則暴跌,造成嚴重的損失。高鐵物流目前看來空間很大,尤其是夜間運輸,但地方政府與鐵路運輸管理部門之間還需要進行深入溝通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