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姬
青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發展事業,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為廣大青年成長成才指明了正確道路。貴州省著力打造青年友好型成長型省份,建立省市縣三級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科學規劃、有序推動《規劃》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助力青年出彩成長。
一、以重點領域為抓手,提升服務青年水平
(一)思想引領深入人心
一是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為統攬。70所高校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年學習社團,舉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班447場次,參訓52125人。二是由400名青年黨政干部、思政教師、媒體工作者和先進代表組成“青年講師團”。講師團開展主題團課56期,3749.4萬人次參加。開展“青春心向黨”等主題教育15萬場次,覆蓋649萬人次。三是深化網絡新媒體陣地建設。開通團省委QQ空間、知乎、抖音、快手、B站、騰訊微視等新媒體平臺官方賬號422個,微博、微信累計粉絲330萬人次,不斷優化直達青年的傳播網絡。
(二)青年教育提質增效
一是以建設希望實驗學校為載體,探索城鄉教育全面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打造貴州希望工程升級版。二是鼓勵青年人才走技能報國之路,通過“崗、號、隊、手、賽”聯動,培養青年崗位能手。三是促進青年誠信體系建設,制作微視頻、動漫、H5、《貴州青年信用知識手冊》等持續宣傳典型。
(三)激發就業創業熱情
一是舉辦“領頭雁·向黔進”等創業就業培訓1000余場次,累計培訓青年70268人次。二是用好總規模1億元的“貴州創在青春創業投資基金”,投資3100萬元支持青年創業。三是啟動實施“青數聚”貴州青年大數據創新創業行動,開發“青扶貸”等金融服務產品,發放創業扶持貸款4472筆、4.9億元。
(四)深度融入社會參與
一是開辦脫貧攻堅青年志愿者夜校。夜校覆蓋21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累計培訓501207人次,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增強脫貧本領。二是開展“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建設“希望工程·陪伴行動”課堂179個,開展陪伴行動6120余次,覆蓋青少年近10萬人次,幫助易扶點青少年融入新生活。
(五)青年合法權益得到維護
一是推進《貴州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和《貴州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條例》立法項目。二是以“花季護航——法律知識進校園”等系列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三是針對重點家庭(離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單親家庭、孤殘家庭、輟學失學家庭、早婚早育家庭)青少年,開展“送法進家庭”活動。受教群眾15萬余人次,建成117個極貧鄉鎮留守兒童自立自強中心。
二、以重大任務為目標,創新青年工作機制
(一)完善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機制
一是印發《貴州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9—2025年)》,完善了貴州青年發展事業的頂層設計。二是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對市州的綜合大督查,列為省直機關專項目標考核內容。三是建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聯席會議制度,省委分管領導為第一召集人,49家省直單位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按季度研究解決困難問題,形成了黨委領導、多部門協作的黨管青年工作格局。四是完善上下聯動機制,督促市縣兩級建立同級青年發展規劃聯席會議制度,確保省市縣一體部署、同步推進。
(二)關注青年需求,突出服務導向
一是推動青年發展與省“十四五”規劃有機銜接。將省青年發展規劃列為省“十四五”規劃的專節,不斷完善政策體系。二是圍繞“青年友好型成長型省份”建設,面向各市縣公開招標、評審青年發展項目,18個省級示范項目正有序實施。三是問計于青年、問需于青年。聚焦“十四五”期間青年發展需求,開展貴州青少年發展狀況線上調查,近7萬名青年參與。四是制定青年發展規劃監測指標體系,形成統計報告。五是探索研究貴州青年創業發展大數據指數并發布研究報告,提升數據共享及應用水平,為決策提供參考。
三、堅持問題導向,客觀評價《規劃》實施
近年來,貴州省的青年發展不斷取得進步,也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做法。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青年發展逐步納入政府事務,這是落實《規劃》的強有力保障,也是黨管青年的題中應有之義。二是始終以青年為本,了解青年“急難愁盼”,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精準對接,把服務做到青年的心坎上。三是找準工作結合點,在“都有人管、又都管不好”的青年工作上謀劃著力,精心設計載體、平臺和抓手,更好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工作合力。四是提升干部的系統思維能力,推動《規劃》實施向具體化、具象化、階段化邁進。
與此同時,貴州省在《規劃》實施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認識理解還不深入,協同效應有待提升
《規劃》實施離積厚成勢的目標仍有差距,青年優先發展理念還沒完全體現。由于各職能部門和地方黨政對青年發展規劃的認識程度不一、工作力度不同,整體合力發揮不足。在推動規劃任務落地上,有的部門處于被動等待狀態,有的部門僅停留在完善政策階段,部分縣級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發揮不理想,形式大于內容。
(二)評估細化方案尚未出臺,實施效果有待考察
建立和完善青年發展狀況監測評估體系,是保障規劃實施、促進績效問責的重要機制。雖然多省已啟動統計監測工作,但對青年發展規劃評估的時限、內容、程序和結果應用等方面缺少明確標準。而且,如何明確規劃實施后青年的滿意度、獲得感,也缺乏相關評估。
(三)配套政策還不完善,工作亮點有待突出
部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對落實《規劃》重點任務研究不深,沒有找準實施的工作載體和路徑,沒有結合實際形成促進《規劃》落實的配套措施。個別市縣出現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轟轟烈烈一陣風”的現象,工作特色不明顯,在青年健康、青年婚戀、融入治理等方面進度滯后,未形成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
(四)任務分解還不到位,統籌意識有待增強
以《規劃》引領統攬青年工作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強。有些市縣的規劃與上位規劃內容雷同,缺失了根據規劃與其他職能部門對話、爭取資源政策的“空間”。有些發展領域和重點工程,只做了簡單的任務分解,未明確細化措施、責任人、時間表,容易陷于“編完掛好、看完拉倒”的困境。
四、“十四五”時期推動規劃縱深實施的建議
(一)加強政策集成延展,鼓勵基層先行突破
注重對存量政策的挖掘、傳導和整合,加強政策集成性和知曉度。鼓勵各試點城市聚焦住房、婚戀、就業創業等領域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項目化方式推動落實,統籌項目庫、資金池、人才池,實現資源有效整合。
(二)建立并完善青年發展監測數據庫
抓住第七次人口普查契機,探索建立14—35周歲青年人口數據庫。完善指標監測體系,規范統計口徑,充實調查數據,加強對青年新現象、新群體、新問題的研究,推進服務青年更加精準。
(三)促進青年高質量發展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良性互動
推進“青年友好型成長型省份”建設。出臺更多含金量高、操作性強、助力青年成長發展的政策,為青年提供優質的發展環境、包容的發展文化、便利的生活設施,讓城市對青年發展更友好,讓青年對城市發展更有為。
(四)堅持以青年為中心,把滿意度作為關鍵指標
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適時開展評估工作。有計劃地引導青年參與《規劃》實施工作,設計工作載體邀請青年體驗,工作成效邀請青年評議,更好回應青年訴求,不斷增強青年獲得感、滿意度。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