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平
“十四五”時期,振興黑龍江實現新突破要在保障五大“安全”戰略定位基礎上,圍繞重塑產業體系竟爭力優勢,優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發展數字龍江、強化創新引領政策、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等五個方面加強支持,筑牢戰略要地之本,促進內外循環暢通、重塑區域發展優勢、推進產業人才集聚、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充分保障“五大安全”,筑牢戰略要地之本
“五大安全”即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對東北地區作出的戰略定位。龍江地區應以此戰略定位為遵循,既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也要抓住我國建立新機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依托區位優勢、資源共享,構建東北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市場、產業、要素一體化規劃,打造東北振興新增長極。保障“五大安全”,一是健全強邊固防機制,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鞏固邊疆穩定屏障,為龍江振興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二是糧食安全方面,重點促進大豆產業振興,強化黑土地保護,保證龍江大糧倉優產穩產。加強優質種源保護利用以及種子庫建設,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對好的試點經驗總結推廣。三是生態安全方面,深化鞏固龍江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加強森林、草原、河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重點流域與區域環境整治。四是能源安全方面,保障中俄油氣管道穩定運行,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有序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五是產業安全方面,支持圍繞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打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聚焦已有發展基礎的戰略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實施體現國家戰略意圖、適應黑龍江省產業需求、彰顯龍江科技優勢的重大科技項目,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加快突破“五基”領域的薄弱環節,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二、優化基礎設施體系,促進內外循環暢通
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對振興龍江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和保障能力。“十四五”時期,龍江地區要在交通貿易通道、能源輸送、農田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進行優化提升,并在新型基礎設施方面加快布局建設,促進經濟內外循環暢通,為新舊動能轉換打好基礎。一是要構建內部充分聯通、外部更加暢通的綜合交通貿易運輸網絡完善。構建以哈爾濱、長春為中心的哈長城市群建設,推進中俄、中蒙和中朝跨境鐵路、跨境公路和跨境橋梁建設與改造,開辟經琿春借港出海的多條內外航線,推進海港陸港空港和各類口岸聯動發展。二是共建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構建連接蒙東煤炭基地與黑龍江省主要能源消費區的大運量煤炭運輸通道,完善蒙東和黑龍江省相互之間的電力輸送通道。三是加快布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立足當地稟賦和產業分布,統籌市場需求和本地發展實際,重點在哈、齊、牡、佳、大慶等節點型、樞紐型城市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通過合理的新基建建設激發全省投資活力、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潛力。
三、加快發展“數字龍江”,重塑區域發展優勢
“十四五”時期,龍江地區要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進一步提升“數字龍江”戰略定位,將數字化發展作為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引領驅動力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扭轉數字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局面,縮小同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一是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農業領域,提升“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工業領域,利用數字經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立足裝備制造領域優勢,加快推動以裝備制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轉型升級,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服務業領域,借助“互聯網+”促進文化休閑、娛樂、商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大數據、5G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升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鼓勵數字賦能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雙創活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加快數字社會發展,提升公共服務、城市治理、社會治理、鄉村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城市軟環境競爭力。三是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政府管理服務標準化、規范化、透明化發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助力實現營商環境的大幅改善。
四、強化創新引領政策,推進產業人才集聚
一是要優化提升國家對龍江地區的創新資源配置。支持省級以上和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創新資源集聚高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立產學研市場化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二是要對龍江地區的創新創業發展給予更優惠更傾斜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比如健全以技術創新為重點導向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制定《黑龍江省鼓勵類產業發展目錄》,給予符合要求的新進入企業稅收優惠、投資補助或貼息傾斜;設立國家東北振興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在東北地區投資力度,提高一般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比重等。三是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留住人才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推進大學生留在東北就業創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和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支持東北地區加強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加強重點急需領域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五、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建設活力市場經濟
“十四五”時期,必須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構建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一是加快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進存量土地有序流轉和開發利用,提供靈活高效的產業用地保障。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促進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二是要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取消各類歧視門檻,提高公平競爭水平,形成對創新的壓力和推動力,毫不動搖地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與保護企業家精神,弘揚“鼓勵冒險、包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服務水平,保護企業創新熱情。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因企施策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緊緊圍繞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加大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在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突破。三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暢通各方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發展規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