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楠
摘 要:如何有效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文章結合六年級的教學實例,從打造活力課堂的角度,論述了在科學教學原則的指導下,從科學的教學目標的確立、豐富教學方法的研討、靈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實效實踐運用的拓展四個層面,探討了其對于活力課堂建構、學生科學素養提高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活力課堂; 目標; 方法; 活動;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6?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29-002
小學科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來引領學生成長。為了有效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應從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入手,來研討、實踐能凸顯學生主體性、自主性的活力課堂模式,彰顯學生的個性、天性,在充滿民主、激情的學習氛圍中展現自我、發展自我。
下面,筆者以小學六年級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實踐科學活力課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提高的個人思考。
一、遵循科學的教學原則
1.啟發性原則
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我們開展教學的宗旨。圍繞此目標,首先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啟迪、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討、實踐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從中培養、提升學生的科學興致和思維能力。從而讓學生從中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進而益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學習《一天的垃圾》時,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垃圾對環境的危害、常用的處理垃圾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在教學伊始,展示生活中的有關垃圾的圖片資料:旅游景點的垃圾滿地;道路兩側的垃圾橫飛;小區內的亂扔生活垃圾等,啟迪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如何?同時進行探討:垃圾對我們生活的危害?然后讓學生進行統計匯報自己家庭一天產生多少垃圾。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探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張對同學家庭每天產生垃圾量匯總而成的大表格,進行班級學生家庭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類型、數量,這樣讓學生形成班級、學校一天產生的垃圾數量概念,再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探討:各種垃圾的來源?這么多垃圾丟棄后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應該怎樣處理各種垃圾?從中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互動性原則
為了將小學科學打造成人人都能積極參與的課程,在開展教學時,應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個體的認知,以科學的教學方法為指導,以豐富的教學活動為依托,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感。關注其學習動態,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凸顯其學習的主體性。
例如在學生學習、掌握了有關垃圾分類方法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垃圾問題的源頭,增強對新知——“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的學習興致,在學習之初,展示一份送給學生的包裝精美的大禮物。學生好奇心很強,爭著到前面去拆開禮物,想一探究竟。在學生的注視下,一位學生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將包裝紙拆除,最后將禮物取出,是一張賀卡。多數學生發出包裝過厚的感嘆,此時適時引入主題:我們要解決垃圾問題,應首先從源頭入手。在探索“減少丟棄”學習環節時,教師出示一盒粉筆和一盒月餅盒,讓學生思考、探討:比較這兩種包裝,看看他們有哪些不同?學生紛紛動起來,他們和同桌或前后位的同學一起交流探討。他們思維活躍,從包裝的作用、方法、材質等角度闡述,最后認為月餅盒的包裝既浪費了材料,也制造了垃圾。
3.生活性原則
了解科學的日常生活,以生活中的科學作為學生的思維起點,是我們開展小學科學教學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會將所學的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學會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去有針對性的認識自己及生活實際,體會其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從中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科學素養。
以《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學為例,考慮到水資源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伊始,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致,進行現場模擬活動:即遇到突然停水情形,我們會怎樣?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他們從語言表達和情緒演變兩個角度進行演繹,從中感受水對我們生活的意義,思維創造力和表現力得以展示。自然引出作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每人、每個家庭一天需要用多少水?在學生做了測算與統計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小組內的展示與交流,讓小組內統計數量最多的學生和最少的學生發言,介紹他們測算用水量采取的方法及結果數字,讓學生進行點評。他們的測算方法哪個更科學、準確?引導學生探討:為什么個人及家庭的用水量差異會如此大?原因有哪些?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記錄的角度、衛生習慣角度、用水習慣等角度進行分析,從中提升了學生的搜集、查找、整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二、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
科學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是:依據教材及學生的個體認知,從多個層面來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即根據每一章節的教學實際,在分析學情及教材的基礎上,從科學學科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預設三個層面,來有側重的設置教學目標。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長。在過程與方法的設置方面,側重于圍繞知識重點、難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開拓創新為核心,來有效的打造活力課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一天的生活用水》時,擬定重點為“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認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學習制定切實可行的節水計劃”。難點知識為“如何引導學生能比較科學、準確的測算、統計自己一天的用水量”。考慮到學生雖然熟悉“節約用水”倡導,但是學生沒有真正的節約用水的概念,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希望能通過本章節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切實將節約用水落實在實際生活中。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認知科學概念:即平時人們需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緊缺。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查找、搜集、整理多種資料,來對個體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從中來培養、增強學生的節約用水意識,從中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及科學態度目標。同時,讓學生學會生活中節約用水的技能,并在實踐中落實,從中完成學生的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二)研討豐富的教學方法
為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開展科學教學時,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時常研討、實踐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樂于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如小組討論法、信息搜集整理法、實驗探究法、實踐研習法、模擬創造法等,都是我們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采取的有效方法。通過這些方法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實驗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其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
如學習《一天的生活用水》時,在明確展示了學習目標后,為了有效的增強學生對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從而自覺的投入到節約用水的生活實踐中。首先以模擬探究的方法來有效引入新知,對于教材的第一部分內容即“我一天用了多少水”,是讓學生通過信息搜集整理法來呈現。學生的學習興致濃厚,學習主動性很強。在學習第二部分“用水量的比較”時,聯系學生生活實踐,以“實驗探究”的方法來進行。即通過教師準備的臉盆、燒杯、洗手液等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體驗探究:兩位學生分別用流水洗手和用臉盆盛水洗手,進行用水量的對比;用流水和用盆盛水洗杯子。組織學生對于這兩個實驗對比,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思維活躍,他們通過實驗對比,介紹了自己的感慨,即我們應該養成科學、合理的用水習慣,這樣能夠節約水資源。通過此實驗,進行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開展小組探討方法,探討:生活中還有哪些小妙招幫助我們節約水資源?學生積極的獻計獻策,并制定自己的節約用水計劃,表示會以實際行動來落實計劃。
(三)豐富靈動的教學活動
小學生活潑愛動、思維靈活。在開展科學教學時,為了有效彰顯小學生的天性,讓課堂充滿活力,遵從學生的認知,以豐富的教學活動來充實課堂。如現場考察活動、實驗活動、專題研究活動、科學制作活動、科學游戲活動、參觀訪問活動等。讓學生在教室中、在自然中積極的樂于展示自我、善于展示自我,對科學學習充滿興致,在科學學習中找到自信。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潛力,在充滿民主、活力的課堂氛圍中不斷提升其科學素養。
以《污水和污水處理》教學為例,本章節需要引導學生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處理水污染的方法;感受凈水的來之不易。考慮六年級的學生環境保護意識較為淡薄,所以需要開展豐富有效的教學活動,來從中提升學生的認識。在教學之前,準備了清水、燒杯、塑料水槽、臟抹布、臟拖把、水瓶、粗吸管、干凈抹布等材料。首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指導學生在干凈的水中洗抹布和拖把,讓學生切實感受水質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干凈的水,為何會變成污水?有哪些物質進入水中?學生體驗了水被污染的過程,積極探討:水的污染源有哪些?這些污水,最終流向了哪兒?學生開展小組探討活動,展示自我的認知。他們從農業的農藥、肥料角度;工業的廢水角度;家庭的污染;動物的角度等多個角度進行闡述。啟迪學生進一步探討:現在這個污水,我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將污水進行處理?學生開展探討、實驗。通過開展沉淀和過濾的實驗活動,進行有序的分工、記錄、匯報,讓學生重點探討其處理污水的程序,增強了學生的保護水資源意識和責任感。
(四)拓展實效的實踐運用
培養學生能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技能認識自己及世界的能力,是我們小學科學課程需要達到的要求。圍繞此目標,在開展科學教學時,結合教材內容,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身邊入手,讓學生通過積極的觀察、記錄、體驗等方式,開展多種有效的實踐運用活動,讓學生感受科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其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有效激發其學習的意識及潛能,積極地開拓創新,發揮其創造性學習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完《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時,讓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護環境的事情,養成廢舊物利用的良好習慣。所以在開展實際教學時,讓學聯系理論學習,在實際生活中真正的踐行減少垃圾和廢舊利用的理論。從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做起,讓每位學生給每一天的生活做一個簡單的記錄,周末進行匯總、點評。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他們從來學校自己帶水杯,以減少買瓶裝飲料;盡量不去使用一次性的用品,如手套、口罩、塑料杯、筷子等;在打印紙張時,用雙面進行打印,來減少紙張的浪費等入手,減少垃圾來源。同時積極研討、實踐廢舊物的有效利用。如有些學生將其他學生丟棄的飲料瓶,將瓶口進行剪裁,裝些水在里面,然后插些吊蘭放里面,作為班級的綠化點綴,既美化了教室環境,又有效實踐了廢舊利用理念;還有些同學將小區內丟棄的鮮花拿來,進行風干,然后裝在廢棄的玻璃瓶內,外面用彩紙簡單包裝,又成為班級內的靚麗風景線……這些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設計能力及思維創新能力,提升了其科學素養。
全面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我們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指導理念。圍繞此宗旨,需要我們積極研討、實踐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彰顯科學課堂教學的活力,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的思考、探究。讓他們切實動起來,凸顯他們的學習主體性,發揮其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更益于其終身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林林.關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1(12):26-27
[2]黃仁忠.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教學理念與實踐方法初探[J]天津教育,2021(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