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彪 蔡泉源
2021年春節,電影《你好,李煥英》票房累計54.13億元人民幣,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排行榜第二名。這部由賈玲同名小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劇情較為簡單,如此簡單的劇情之所以獲得受眾的青睞,是因為喜劇的巧妙設置與母女情感的真情流露。如果僅僅從電影表層敘述的結果來看,它屬于逗人歡樂的喜劇電影類型,而該片真正打動人心并讓觀眾產生共鳴的是電影主角賈曉玲(賈玲飾)對母親深沉的思念與“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沉甸甸的遺憾,亦或是它用先抑后揚的方法將中國傳統“孝”之美與新時代孝道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中人物性格畫面顯得尤為真實,即使“穿越”帶給人以夢幻與不切實際之感,但電影末尾處的消解化敘事將之前的一切推翻,使原本的敘事線顯得波瀾起伏,從而引出了電影催人淚下的高潮點,這正是該電影獨特的審美體現。
賈玲的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很多人從中看到了自己,它是一代人的成長經歷,是一個時代發生巨變的見證者。本文從電影《你好,李煥英》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出發,以他者視角反觀自我,分析賈玲式電影人物形象的美感創造、獨特表達、審美分析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一、賈玲式電影人物形象美感驚奇創造
黑格爾說,美始于一種驚奇[1]。對于電影的表達來說更是如此。也就是說,觀眾面對電影,要產生情感的共鳴,方可獲得對電影美的心靈共振,方能獲得一種意想不到的欣喜,產生一種審美的愉快。賈玲正是在故事情節上運用電影喜劇式的表達,為觀眾制造了驚喜,從而獲得觀眾的情感共鳴。賈玲作為一個喜劇演員,一個制造歡樂的小品演員,她擅長用喜劇的方式表達小品的藝術、表達生活與電影的藝術,因此我們習慣把賈玲式的作品看成是喜劇藝術的表達。喜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大眾一般理解為笑劇或笑片,它以夸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臺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從而引起人們對丑的、滑稽的嘲笑,對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2]。《你好,李煥英》正是運用這樣的表達方式,用喜劇的力量折射出導演兼主演的賈玲獨特的心路歷程與審美情趣。
賈玲是一個喜劇演員,從她的舞臺小品表演和在電影中的傾情演出,可以看出她有著一種單純的創作心態和真誠的電影情懷。她的作品創作和表演都來源于對生活的感悟,常常是現實生活中日常的劇情和場景,卻能夠讓觀眾思緒轉跳、眼眸一亮,產生一種難得的驚喜,獲得賈玲式的場景思考與人物畫面感悟。
二、賈玲式電影人物形象美感的獨特表達
賈玲的電影人物性格畫面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你好,李煥英》在國內甫一上映,立即在影壇引起人們關注。也有很多人通過不同的途經來尋找這部電影成功的密碼,人們對她的關注即認為賈玲不再僅僅是個制造歡樂的小品演員,而是開始喜歡她的電影。她的電影正是因為呈現了人物性格畫面美感的獨特表達,才使網絡上出現了許多關于這部電影的描述與評價,這也意味著一個導演獨特的思考模式呈現。
(一)人物鏡頭歸于質樸
鏡頭是電影敘事的媒介,要求演員的表演需要為鏡頭服務,將表現力歸還給鏡頭語言。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的人物的性格命運交織著濃郁的情感表達,這種表達相對于太過“工業化”及炫技之嫌的鏡頭語言來說,顯得粗獷直接。正是人物性格畫面質樸鏡頭的場景,不僅沒有破壞觀眾觀影時的沉浸感,反而讓演員的情感釋放渾然天成,與鏡頭語言巧妙地融為一體,充分、真切地表達了電影的情感[3]。如影片中隱藏的暗線“青年李煥英不會補衣服,中年李煥英會補衣服”,這樣的懸念,讓觀眾不難理解。對于賈玲這樣一名新導演來說,一出手就讓電影引起人們的關注,與鏡頭中人物性格畫面的質樸定位息息相關。
(二)人物畫面性格契合敘事“回旋”結構
《你好,李煥英》最突出的亮點便是“隱含作者”與“穿越劇回旋跨層”完美融合的敘事結構,它使電影的情節與細節在人物性格畫面的塑造上有了更為可靠的觀影邏輯。“隱含作者”是賈玲的主體意識,其將自己構想成影片中的賈曉玲,穿越回20世紀80年代與年輕的李煥英相聚。在穿越回來的那一刻,賈曉玲,亦或是賈玲意識到母親與她一同穿越到過去,隱含著賈玲希望賈曉玲在影片中能夠與李煥英相聚。這種意識設定與“穿越劇回旋跨層”相結合,展現出深沉的母愛,人物畫面的性格特質,便有了自然的呈現。
(三)人物畫面墊起幻象場域的建構
《你好,李煥英》整部影片自身像是一場幻象,觀眾所看到的李煥英是過去式,是具有主觀色彩的形象。賈玲借助電影寄托自己對母親的思念與遺憾,并企圖在這一幻象中塑造一個脫離現實、年輕活潑的李煥英。影片中的幻象場域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幻象為2001年前,創作者用快速剪輯的方式呈現出一個“從來沒讓媽媽高興過的”女兒形象,不斷升級的戲劇沖突描繪出電影的事實,這也是賈玲現實中真實心理的投射,現實照進電影,使第一層幻想成為電影敘事的動因。第二層幻象為賈曉玲穿越回20世紀80年代,想讓媽媽快樂,這是賈玲在電影之外為了彌補對母親虧欠所創造的夢境。第三層幻象是2001年母親去世之后,賈玲用這樣的幻象接納了母親離世的事實,也體現出賈玲在成長后對母愛的另一種解讀。因此,幻象場域是人物畫面性格表達的舞臺,人物畫面豐滿了幻象場域的真實性和對觀眾帶入式的體驗感受,人物與場景是彼此建構的過程。
(四)人物畫面折射笑與淚的劇情交融
作為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電影,創作者賈玲并未沉浸在電影的幻象之中,也并沒有一味地進行個體情感表達,而是在笑與淚中創造了現實深化。影片中賈曉玲彌補了對母親的虧欠,但照進現實的卻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賈玲試圖以更為輕松幽默的方式介紹自己的母親,在欲抑先揚的表現手法中卻又制造出一種更深的幻象:女兒一心想讓母親高興,想要彌補和滿足母親,而母親卻從未想過要女兒彌補自己,只是希望女兒能夠健康快樂。中國人不善于用“我愛你”表達情感,而是將情感隱藏在心中,默默地付出。這是當代母女、母子最為常見的相處方式,因此影片得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可見,這些都是賈玲作品里人物形象美感的獨特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當代喜劇電影的內涵。有個性電影就有了生命,電影是創新的世界,只有用內心去體驗,才能感受電影的藝術生命和將要產生的巨大感染力。
三、賈玲式電影人物形象的審美分析
(一)人物形象浸透了一種難得的審美心境
賈玲的表演世界中,有著一種難得的審美心境。她的電影能夠撫慰人的心靈,產生一種歡快與憂愁并存的情懷,給人一種笑并快樂著的美與刺痛。她所表演的生活經歷是一種經過提煉的精神意象,而不是一種平鋪直敘的生活羅列。電影《你好,李煥英》拍攝的都是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場景,但普通中卻有著豐富的細致,這可以說是她的心靈,情感和思想的圖解,類似抽象理論家克萊夫·貝爾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4]。她的語言對白、20世紀80年代的生活場景、排球比賽、道路、餐桌等等,都是再簡單不過的自然物體和生活空間符號,在電影人物形象刻畫與電影畫面構圖中追求單純中的豐富,即一種獲取參與式的內含豐富,給人一種難得的審美心境。
(二)人物形象構筑于生活的審美體驗
賈玲的電影人物形象給人塑造了歡笑后的沉思美感,這是種將生活升華了的藝術,是一種真實、淳樸的品格。美的呼喚來自深層憂思和悲劇的成分,電影作品是美的,電影中人物形象的美是藝術家自己心靈的表白。好的作品一定在每個電影藝術家心里積淀著深沉的苦痛,也正如人們所說,藝術家給世界創造了美,卻把痛苦留給自己。賈玲電影中刻畫的人物美,本身就是她自己對生活痛苦認知的轉換,從而形成了感化的張力。同樣,賈玲的電影作品同化了她的人生經歷與自我。正因為這樣,她的電影產生了喜劇美的力量。
德國美學家康德說,藝術作品只有融入了他的藝術生命和情感,作品才是唯一,就是創造,就是美,才會給人美的享受。[5]賈玲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喜劇女演員、導演、編劇,她從小家境貧困,學生時代讀相聲表演專業大專班,畢業后由于女性身份接不到相聲演出工作,于是她開始四處打工,通過做兼職主持人、劇本創作者、藝人臨時助理等工作,以及姐姐賈丹的接濟來維持生計。期間,姐姐賈丹幫她找了一份在高速公路上收費的穩定工作,但被賈玲拒絕[6],這些都銘刻在她和家人的心里。她在小品作品里,經常將大眾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搬到舞臺上,傳遞正能量。
類似這樣的思考與實踐,總是深深地折磨著她。雖然大家都有同感,但人們都隨著時間的消逝,淡化著過去的印跡,或麻木心靈的情感。作為一名表演藝術家,她以藝術家的責任感來表現這一段人生、這一段生活,她想用自己的電影來表現那些抹不去的心靈苦楚,為此,不論是小品、相聲,抑或電影,她總是試圖以真實的生活題材詮釋對生活的體驗、對社會的感知、對生命與家庭的感悟。也正是有著這些方面的情感驅動,才激活并催生了她的創作熱情與表現渴望,并形成了作品的敘事情節,即表現心靈的純美,喚起人對生活、對親情的敬重與珍愛。
在這樣的理論上,她的心靈更迷戀一種淳樸之美,也希望通過電影創作一個溫情的世界,呼喚人們對生活、親情的關懷和呵護,同時撫慰人們的心靈。正如黑格爾認為美(藝術)和美的創造的本質就在于人直觀自己在“外在事物中進行”的“自我創造”[7],所以她的電影作品融于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歡樂中有著一種悲劇性的敘事情節,但都被同化被轉換,生成一種積極健康的優美。因此,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電影《你好,李煥英》雖然不是一部劇情邏輯能夠自洽的作品,但最終故事的情感濃度、笑與淚相加的觀影效果,使觀眾忽略了作品的缺憾,沉浸在情緒當中。她獨特的個人風格,穿透了“大眾化”這堵疏密有致的“圍墻”,使觀眾無意識間過濾掉了大眾電影作為傳播載體所攜帶的文化噪聲,愿意被創作者的純情所打動。[8]
(三)人物性格畫面藝術語言的探索
電影藝術是一種審美的創造,這種審美創造主要是一種電影藝術語言的探索,形成一種直觀的效果。電影藝術家想自我實現,確定自己的價值,表現自己的心靈、意象、精神,就必須創造自己的電影藝術語言。電影人物性格畫面感帶來的創造性或者說想象性是靠藝術家的語言來實現的。正如繪畫藝術一樣,藝術家手法多變,詳繪物貌,極盡寫實,人物各異,畫面生動,依托的皆是自己獨特藝術語言的表達。如宋代的繪畫可謂狀物工整,傳神極至;品鑒繪畫,氣韻傳神,因此,宋代繪畫的成功歸因于藝術語言的創造。也正是這樣,所有的電影藝術家都在探索自己的藝術語言。賈玲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和審美表現,探索了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這就是用生活中真切的場景要素體現歡快的視聽效果,來完成對現象背后生活本質的深度思考,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的喜劇效果,實現電影藝術與觀眾共鳴的情感傳達。
就單純的電影敘事語言效果來說,電影顯現的是單純中體現著感悟,歡快中體現著厚重,但是厚重里體現著悲涼與希望,整個電影的人物畫面顯得可愛可親,可以說是寓動于靜,笑中有哭,單純與可愛中有著豐富,豐富中卻有著純凈。值得細品的是她在劇中的語言表白,實際上她用喜劇的效果表達的是一種對生活的失落、失落后給觀眾又燃燒起來的希望之美。電影劇情完好地體現著人物性格畫面的動態與變化之美,豐富電影的張力感。筆者認為,《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賈玲對生活中真實感受的潛心研究與真實表達,從而給人一種參與式閱讀觀看的心理效果,讓觀眾產生一種親和性,情緒獲得緊張、壓抑后的平衡與釋放,觀后得到一種心理的撫慰。這是賈玲實現電影藝術理想的精致表達。
四、賈玲式電影人物性格畫面塑造的思考
電影藝術的繁榮,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哲學的繁榮,二是人的自覺。電影藝術家要有一種靜的創作心態,不為環境及其他左右。潛心創作,也能出現好的作品。中國當代的哲學沒有漢魏六朝的藝術自覺,也沒有明清理學的哲學語境,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信息時代,電影創作者要靜下心來創作電影,要有一份對電影藝術的真心,有一份對待生活的童心,才能創造美的電影。這是對電影的真誠,亦是電影藝術家的責任。反觀宋代,雖沒有哲學的昌盛,但是工筆畫卻達到了極至,很大程度上是藝術家把心靈的純真凈化在藝術之中,正是這樣的態度,藝術家創造出了美的作品。近20年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經濟、科技都得到迅猛發展。當整個社會都在奔跑的時候,賈玲用電影的方式關注那些“身邊的人”,她對生活有一顆平常之心,對電影有一種敬仰之情,真誠的創作與表演,體現了她對電影藝術的不同理解與執著。她的電影作品飽含著藝術的沖動和生活的真實。
當然,一個電影藝術家的成熟是多樣性的,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來完善。筆者認為,賈玲是一個有著較大發展空間的電影藝術家,也許不久的將來,她的電影藝術呈現會更豐富,帶給人們更大的驚喜。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周揚.淺談中外喜劇電影的相似之處——基于卓別林和周星馳喜劇電影的文本分析[ J ].新聞世界,2015(12).
[3]賈玲“傻大姐”說“酷相聲”[N].中華兒女報,2010-09-25.
[4]張玲玲,論“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美學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5][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務印務書館,1964.
[6]賈玲.《歡樂喜劇人》走心表演成正能量標桿[EB/OL].(2015-04-27)http://ent.sina.com.cn/zz/2015-04-27/doc-iavxeafs6361466.shtml.
[7]趙伯飛,閆星,韋統義.淺析黑格爾的美的本質論[ J ].理論導刊,2002(12).
[8]韓浩月.《你好,李煥英》票房逆襲:坦誠的心最打動人[EB/OL].(2021-02-17)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1-02/17/c_1127106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