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遷移,引發文化認同危機,鄉土文化被高速演進的現代社會遺忘。基于此,為了喚起全體國人的“鄉愁”意識,培育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應時而播。它以“關注古老村落狀態,講述中國鄉土故事,重溫傳承千年祖訓,尋找傳統文化基因”[1]為主題,通過影像的方式,以生活化故事為載體,深刻闡釋傳統村落的發展路徑,深入開掘中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讓厚重的集體記憶重新回歸。其敘事方式、建筑空間等都凸顯了集體記憶之美,鄉愁之悠長,更是推動“美麗鄉村”精神家園復歸的強大動力。該片引領觀眾深度感觸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迎合了觀眾的精神需求,這不是單一的傳播實踐行為,也是一種意蘊深遠的美學行為、社會行為。
一、集體記憶表達:“故事化”的敘事策略
“所謂‘故事化,一般指在堅持紀錄片非虛構的前提下,移植和借鑒劇情片的結構方式,有意識地塑造人物、設置情節、設計高潮與懸念,并在后期剪輯中打亂原先的拍攝次序和采訪節奏,使事件的發展進程顯現明顯的戲劇效果。[2]”“這種敘事方式主要表現正處于進行狀態的懸而未決的事件。紀錄片敘事中不虛構情節,但并不排斥情節化敘事;它并不單純地敘述現實生活的片斷,也不為觀眾制作‘虛擬現實的夢境。[3]”這種“講故事”的敘事策略在《記住鄉愁》中得到充分體現。《記住鄉愁》在創作即講故事的過程,憑借主體鮮明、感人細節、情節跌宕,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了觀眾的認同。這正契合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即在文學接受過程中,讀者的閱讀經驗、文學素養、生活經歷、情感傾向、個人志趣等因素會構成他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式放在閱讀活動中,讀者會形成自身的一種審美期待。[4]
(一)主題鮮明,時代感強
選題,是故事敘事的靈魂。一個好的選題,應該符合時代潮流、反映社會現實、體現人本思想的主題,以《記住鄉愁》貴州專題為例。近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化的迅速推進,鄉村的快速消亡,使原本的“鄉土中國”被遺棄,我們的鄉愁被擱置。在呼吁鄉愁的時代大背景下,貴州地區立足本土,以黔東南苗族、侗族村寨為樣本,提出獨具特色的鄉愁,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愁。岜沙,最后一個槍手部落,敬天畏地;占里,生育計劃第一村,山林是主人是客;宰蕩,侗族大歌的海洋,以歌養心;肇興,最大的侗族村寨,講規則守規矩。這些主題的總結提煉背后,凝結著紀錄片編導們翻閱文獻資料、實地采訪的辛勤汗水,準確恰當、概括凝練,體現了貴州地區綠色文明的生態觀,應和了貴州建設生態文明省的時代需求。
(二)感人細節,滿足定向期待
細節,是作品的閃光之處,也是最能帶給觀眾感動的部分。“所謂細節,是指在電視屏幕上構成人物性格、時間發展、社會情景、自然景觀的最小組成單位,是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變化的展示。電視傳播特性決定了畫面的第一性,畫面從來就是具體、逼真的,細節是這一要求最好的體現。最重要的是細節在表現主題、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細節對觀眾有極強的感染力,它能使觀眾定向期待得到滿足。即受眾在接受文學作品或電視節目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期待視野與文本或節目建立起一個相符合、印證的關系,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某種程度的心理滿足。[5]《記住鄉愁》《肇興·講規則守規矩》中,在講述鼓樓掌墨師傅陸文禮的故事時,創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人物動作細節來推動敘事。年過七旬的陸文禮師傅,是肇興侗寨有名的掌墨師傅。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從少不經事到耄耋之年,陸師傅建造了200多座鼓樓、風雨橋和吊腳樓,并繪制了第一本鼓樓圖冊,為建造鼓樓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夯實了基礎。他的傳奇人生通過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面細節得以體現,使觀眾的定向期待得以實現。
(三)情節跌宕,滿足創新期待
創新期待指的是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放開接受態度,開拓視野,突破預期,接受與自己預期有較大差異甚至背道而馳的內容或觀點。[6]“創作者在獲取一個選題后,要認真去思考,這個選題中的人物、環境、事件沖突是否有故事,獨具慧眼地發現常人所不能或難以發現的故事,最終形成主體表達的關鍵。”[7]電視紀錄片,以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為己任,影片中的情節并非人為捏造,而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肇興·講規則守規矩》一集中的主人公陸新桃,是肇興侗族表演隊的臺柱子。正值“十一”黃金周,肇興侗寨的游客倍增,表演隊增加了演出場次,陸新桃為此忙得焦頭爛額。然而,這段時間也正是侗家人晾曬侗布的最佳時期。這些侗布至關重要,是為新年時給家人做新衣服而準備的。陸新桃因為演出而錯過了晾曬侗布的最佳時期,丈夫為此感到不滿。原本和諧的家庭出現了矛盾。觀眾的心頭也籠上了一層擔憂。這時,影片情節峰回路轉,村民用侗歌這種特殊的方式為陸新桃夫婦勸和。寨中德高望重的歌師聽聞此事后,來到陸新桃家,用一首古老的侗歌來勸和。“世上的事兒都有對錯,夫妻之間的事情不要太計較,放寬心一些,兩人才能長久”。在跌宕的情節中,侗歌傳承講規則守規矩的傳統得以彰顯,影片的敘事性、感染力得以增強。
二、傳統建筑之美:鄉愁的見證與守望
建筑是鄉土性的重要承載物,是鄉村變遷的記載者、守望者、見證者,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8]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呈高速發展狀態,城市建筑層出不窮。根據世界銀行的相關數據統計,我國鄉鎮地區在同時期的建筑建設量達到城市建設量的4倍。然而,大量的現代化的鄉鎮建筑建設卻帶來了另一番景象:鄉村特色喪失、鄉土風貌趨同,通過建筑物質形態延續傳統鄉土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難題。
針對這一難題,《記住鄉愁》再現了數百個傳統村落的特色建筑,對村落特色建筑背后的故事加以挖掘,對其蘊含的村落文明加以闡述,描繪了一幅幅靜謐詩意、井然有序的鄉村生活畫卷,祠堂、族譜、花雕、城墻,乃至村落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著鮮明的文化印記,體現出鄉村環境豐富的藝術意蘊。傳統村落建筑具有設計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三大特征,《記住鄉愁》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對片中村落建筑景觀進行描繪。
(一)村落建筑的設計之美
傳統村落建筑并沒有被當做藝術品看待,工匠精神讓建筑的實用性受到重視。如《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無》中聚焦的福建龍巖培田村,其古建筑群被稱為“客家建筑瑰寶”。先民結合南方潮濕多雨的氣候,參照北方庭院建筑特點,建造出頗具客家風格的廳與庭院相結合的九廳十八井。這些建筑帶有鮮明的明清建筑特點,結構精巧風格獨特,其挑梁式梁栓結構以“墻倒屋不塌”的特點,被稱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筑,且在空間布局上主橫次,廳、廂配套,體現出“先后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連通風、采風、排水、衛生等實用功能都納入其中。每個廳或井的居住空間里都以細節昭示著秩序,展現的正是培田文化中對天地的崇拜、對祖先的敬重、對老師的尊敬,這就是片中強調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之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袓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二)村落建筑的人文之美
傳統村落建筑尊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體現出極強的人文特點,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在第三季《南潯鎮——絲韻古鎮以義為利》一集中,南潯富商大戶的低調內斂體現在建筑風格上,房屋大多外表平淡無奇,里面卻藏有乾坤,每一進的院落里都有一個門樓,所有門樓上的字都是朝向內部的,體現了當地人民內斂、不張揚的優秀品格。
(三)村落建筑的和諧之美
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并且在特定建筑風格中整合并融入這些思想,傳統村落建筑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理念。如第一季第三十集記錄的浙江溫州蒼坡村,村中街巷呈八卦形房補,以方形環狀的鼓盤巷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方開了八條通向村外的路。蒼坡村又稱文房四寶村,其建筑布局上是按“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的模式構造的,既在風水格局上體現出五行的平衡,又有利于農業生產生活。在這番祥和的山水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村落景觀見證了人類和當地自然協調的過程,是傳統村落文化和物質精神的實質性體現,是村落歷史發展演變的守望者和見證者。《記住鄉愁》通過鄉俗文化物質空間形態的塑造,再現了適應鄉土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場域,提高了觀眾對地方特色的認可度與認知度,喚醒觀眾對傳統村落建筑的保護意識,重拾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推動新農村建設中對傳統村落景觀肌理的進一步重塑。
三、美麗鄉村的精神家園復歸:彰顯厚重的文化底蘊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思想,主要來源于中國最初與大自然同拍律動的農耕文明。[9]鄉村也就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搖籃。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敬畏和愛護在這些古村落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對自然的愛護,自然也以同樣的愛回報給了古村落,這些古村落或發展成了熱門的旅游之鄉,或因為其重要的歷史價值申遺成功,或因為其環境山清水秀,適宜人們居住,成為了長壽之鄉。《記住鄉愁》節目通過大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成功事例,揭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內涵,呼吁人們保護環境、愛護自然。海南省草塘村人把他們世代耕耘的南海稱之為“祖宗海”,而守護“祖宗海”也是600多年來草塘村的文化根基。數百年來,一代代草塘村人耕耘在這里,收獲著“祖宗海”的饋贈,同時,他們也在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資源的持續發展而努力著。
人們有了敬畏之心,才會在做壞事時惶恐、在行義舉時踏實。《記住鄉愁》節目第二季第十八集中敘述上莊村慎獨修身的文化傳統時,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志超說:“人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慎獨的人每做一件事,從起心動念到具體執行,都認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叫作‘四知,所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其實,除了慎獨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很多優秀倫理道德理念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對天地存敬畏的影子。在第一季第十九集《靜升村——無信不立》中有一段講述經營糕點業的吳麗霞的故事,她做生意實實在在,從不缺斤短兩,她在節目中是這樣說的:“做人的口訣和做買賣的口訣其實是一個道理,利潤低點咱不怕,貨真價實不出格,誠實守信最重要,天長地久回頭看。起碼能夠堂堂正正做一個人,堂堂正正做生意,不用去每天拷問你的良心。”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誠信精神的背后,是對天地的敬畏之心。鄉土紀錄片關注人們的生存狀況,積極探求人們在不同自然環境、歷史傳統及文化背景中所傳達出來的人生觀念與文化信仰,從而激發起觀眾的共鳴,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10]
(二)耕讀傳承,崇文重教
《記住鄉愁》節目通過各式各樣的家規家訓、村俗禮儀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傳統村落重視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一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教育。家規家訓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這些古村落就通過著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家規家訓傳承給了下一輩,使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魚木寨是湖北省利川市坐落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古村落,整個村落都不富裕,但卻很重視教育。村民向邵紅因為家境貧寒,求學之路充滿著曲折和艱辛。30年前的一個夏末,當時初中畢業的向邵紅由于家境困難,將面臨無法升入高中繼續學習的困境。為了學費,父親想盡了一切辦法,終于借到了80塊錢。在父親崇文重教的影響下,向邵紅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成為恢復高考以來魚木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在節目中,向邵紅的父親不假思索地說出了一句話“讀書最重要,耕讀最為本”。就是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感動了電視機前的無數觀眾,也道出了中國崇文重教的優秀傳統文化。
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大地上一直都有,但最打動人心的莫過于,無論這個村落貧窮與否,無論家庭家境如何,這些村落、古鎮愿意將主要收入無償地用于教育,并形成一整套的教育理念和規范。這也讓觀眾從側面感悟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也正是這種重視教育的文化理念,中國出現了一系列有著“院士之鄉”“教授之鄉”的傳統村落,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撐。
(三)仁義興家,忠孝為本
《記住鄉愁》所記述的這些村落中,體現的文化傳統和精神風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為突出就是“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儒家文化。在這些家族聚居式的傳統村落中,熟人社會效應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只有做到仁義、忠孝、勤儉等基本的做人準則,才能在大家彼此都認識的村落中立足。所以從文化功能上來說,古村落對一個人的道德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初的文化基因。
“忠”文化在《記住鄉愁》節目中被多次提及。作為家國情懷的直接體現,忠君愛國思想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甘肅省哈南村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哈南村祖先朱氏家族曾有11人為保衛國家獻出了生命。影響比較深遠的是洪武二十七年朱氏始祖朱冠之子朱銘,他為了征討叛逆之徒張喆,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也是在此之后,哈南村村民不忘祖先的忠義精神,將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在新時代,更多的哈南人選擇入伍當兵,為保衛祖國盡綿薄之力。
“孝”文化在《記住鄉愁》中也多次被提及,如屏山村孝道傳家的思想、荻浦村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巖門村慈孝人添壽的思想……但筆者認為,《記住鄉愁》紀錄片的偉大之處在于它不僅講述了家庭成員之間和諧相處的文化氛圍,更向觀眾展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如龍湖寨的七名學生知道老師沒有后代之后,為報答老師教導之恩,為其養老送終;劉潮鵬在鄰居劉克中癱瘓后,每天照顧他吃飯,給他洗澡,喂他吃藥,毫無怨言;兒子在找到親生母親后依然照顧自己的養母……節目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忠孝、仁義的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深入挖掘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讓觀眾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感悟傳統文化的偉大,以及中國人本應有的信仰和堅守。
結語
《記住鄉愁》讓不同地區的廣大觀眾在共同觀看影像時空的過程中,催生出對集體記憶的懷想,從而有效地實現其對現實的召喚價值。[11]媒介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價值再次被彰顯,鄉愁是一座橋,連接著過去,展望未來,而“如何開拓、延續和體驗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過去曾經如何存在”。[12]“記住鄉愁”是順應時代變遷而發出的一種召喚,進而喚起集體的記憶,引導人們重新審視鄉村文化的社會意義和美學意涵,建構起美麗鄉村的精神家園,堅守本土文化,使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參考文獻:
[1]郭講用.《記住鄉愁》:儒家文化電視傳播中的價值重構[ J ].當代傳播,2016(03):34-36.
[2]王雪營.紀錄片《記住鄉愁》的文化想象與藝術表達——以貴州四集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23.
[3]雷蔚真.電視紀實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50.
[4]王麗麗.歷史·交流·反應——接受美學的理論遞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89.
[5][6]夏妍.接受美學理論視域下《國家寶藏》傳播策略探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9:12-13.
[7]宋曉雪.電視紀錄片敘事藝術研究——以CCTV紀錄片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8]周舟.鄉土性視角下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11.
[9]馮新新.央視《記住鄉愁》節目傳統文化敘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8:11.
[10]劉精科.鄉土紀錄片的美學建構與有效傳播——以《記住鄉愁》為例[ J ].傳媒,2016(20):62-64.
[11]李保森.鄉愁的文化建構——紀錄片《記住鄉愁》的文化解讀[ J ].電視研究,2017(05):72-74.
[1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