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星球大戰》系列影片的核心是融合高科技與藝術想象的世俗神話,迪士尼為該系列影片注入了基于現代世俗代償的戲劇化神話表達,將人類傳統意象中孜孜以求的庇護、抗爭、救贖等元素進行了基于敘事視角、敘事架構、敘事時空的演繹。《星球大戰》甫一誕生,即被奉為科幻類型影片的經典圭臬,換言之,《星球大戰》系列為美國神話提供了一種現代返祖式的代償表達。
一、世俗神話敘事融合視角分析
(一)普泛性融合視角
《星球大戰》系列影片自1977年問世以來,截止2018年共計出品10部影片。導演盧卡斯少年時代深受黑澤明電影藝術風格影響,尤其是《戰國英豪》《七武士》等片為盧卡斯《星球大戰》的藝術創想帶來了重要的靈感啟迪,而《星球大戰》系列風格奇偉恢弘,更具有一種史詩般的敘事邏輯。該系列影片在敘事方面有著強烈的世俗神話特質,盧卡斯由此而創建出一個形諸于光影藝術的神話王國,片中既有高科技與魔幻并重的高概念化表達,亦有泛成人童話的高滲透性表達,該系列影片的全知敘事視角與世俗神話視角的融合,更為其提供了一種普泛性表達。例如,1977年出品的《星球大戰第四集:新希望》一片,榮獲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創配樂等六項奧斯卡大獎。該片第一次將遙遠的銀河系拉至觀眾眼前,雖然當時電影技術的科技表達尚顯薄弱,但卻成就了該片強大的敘事與情感表現。
(二)增益性融合視角
《星球大戰》系列中對世俗神話的演繹,緣起于遠古人類對神秘大自然的畏懼,這種對未知力量的恐懼,亦類似于目前人類對機器人或將主宰未來的擔憂一樣,既充滿了對未知的無盡期待,又充滿了對未知的無邊恐懼。與此同時,該系列影片在敘事過程中應用了大量電影工業技術,因此,可以將該系列影片比擬為一種工業化時代的現實主義神話;而在剝離了其工業化外殼之后,真正能夠感染與震撼觀眾的,恰恰是神話這一共鳴模因。盧卡斯顯然是一位擅長講述神話故事的天才,其以獨特的敘事視角,將軟科幻與硬科幻深度融合的世俗神話敘事有機融合。例如,1980年出品的《星球大戰第五集:帝國反擊戰》一片,踵繼前作,在宇宙級世界觀敘事表現視角下進行諸多表象化鋪墊。該片在內涵品質表現方面更趨成熟,并將人與宇宙關系探討的軟科幻敘事及爆烈交戰的硬科幻場景有機地集于一身,分別從不同的敘事視角增益著觀眾對該片的觀影體驗,由此觀之,這部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甚至具有超越后現代風格的敘事手段。
(三)大他者融合視角
《星球大戰》系列影片為全球觀眾帶來了一種重新審視世界、宇宙、人類、外星人四者的非凡視角。現實實體世界中的情感、理性、斗爭等,在光影的映現與敘事的示現下,均以一種異化的技法升格為宇宙中繽紛視角下的世俗神話呈現。在系列影片中,盧卡斯為觀眾建構出獨特的大他者敘事融合視角,這種視角使得觀眾既得以全景式地俯瞰整個銀河系及其中紛爭的諸星,又得以貼近人物角色的成長歷程,從而使觀眾獲得更加完整地的敘事體驗。例如,1983年出品的《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一片,即以獨特的大他者融合視角進行敘事,堪稱影史最成功的續作。回顧《星球大戰》系列影片既輝煌又沉寂的30年,觀者看到了一個后現代風格的世俗神話視角,從這一視角加以觀察,可以探尋出一個真實在場的銀河系,該系列影片為一個時代賦予了永恒的神話之夢,宛如燦燦星夜中的流星,雖然光影只是一閃而過,卻仿佛刻劃在夜空中一般為觀眾留下難忘的沉浸瞬間。
二、世俗神話敘事架構分析
(一)英雄敘事模式固化架構
《星球大戰》系列影片在表象化敘事視角方面,為迪士尼式的神話敘事架構賦予了一種規訓宇宙宏大敘事的成功范式。實際上,包括《星球大戰》全系列影片在內,其敘事整體架構幾乎原封不動地照搬約瑟夫·坎貝爾的典型性英雄式世俗神話敘事架構模式。這種敘事架構模式通常為影視作品先入為主地建構起一方強大的敵對勢力和龐大的弱勢群體,進而在這種強弱失衡的二元對立敘事險象危境之下,命中注定的英雄便進一步被賦予神圣使命,由此成為新一輪敘事架構的轉捩點,要么是眾人歷經千難萬險地找尋英雄、要么是英雄千辛萬苦地找尋導師、或是英雄千方百計地尋獲終極武器,從而在導師、利器、魔法等超能力、超武力的加持下,英雄進入更高的級別或層次,并最終贏得勝利凱旋。這亦是好萊塢屢試不爽的世俗神話英雄敘事模式。客觀而言,無論是該系列影片的三部前作,還是其后的續作,基本上都無法跳脫該敘事模式架構的窠臼,從抽象化象征性方面來說,這就如荷馬史詩時代所近乎固化了的長短格六步詩的模式化世俗神話體系表達一樣,為現實實體世界帶來了一種神話寓言式的反饋規訓。[1]
(二)多敘事觸發式架構
《星球大戰》中絕地武士所擁有的原力,結合了正義與邪惡、黑暗與光明、人性與神性等神奇力量。這種抽象化的原力為該系列影片解構了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人性與神性等泛二元對立表達。例如,1999年出品的《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一片,為盧卡斯奠定了美國“神話之王”的地位,數千影院同映的場景印證了該片所采取的多元敘事架構模式的成功。同時,片中用觸碰時光機的一瞬間來進行敘事切換的創意,更是為該片建構了一種融合多敘事視角、多敘事進程、多敘事回溯的扳機式的敘事架構。這種扳機式的觸發將敘事架構進行了基于時空節點的多敘事架構表達,從而令各種意象得以在類似超時空的扳機裝置中存在與流動,如同光線一般無處不在。
(三)去雷同化敘事架構
《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的多數敘事架構略有雷同之處,然而,其中亦不乏別出心裁的去雷同化敘事手法,從而為該片的世俗神話表達平添了一層藝術化、歷史化、戲劇化的非凡色彩,同時,亦以其跌宕起伏的新穎架構精妙地操控著影片走向,調控敘事節奏,掌控敘事沖突,并將傳統視閾內虛無縹緲的科幻加魔幻,透過這種更接地氣的敘事架構將劇情落到實處。例如,2005年出品的《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一片,即以去雷同化的敘事手法將龐大星際共和國的劇變表現得更加切近真實,將黑勛爵真正意義上的“黑化”表現得既悲愴又恐怖,使其兇殘肅殺的個性深深烙印在觀眾腦海中。該片為觀眾奉獻了一場華麗的宮廷劇式盛宴,去雷同化的敘事架構在片中承擔了核心表達的關鍵作用。[2]
三、世俗神話敘事時空分析
(一)敘事時空的切換與推移技巧
2010年后,科幻類型影片的創制在CG技術、電腦3D、動作仿真等諸多方面皆為《星球大戰》系列影片帶來視聽的全面升華,同時,后現代風格創制更為敘事時空表達的切換和推移帶來了更精彩的表現。在迪士尼出品的所有《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創作者皆沿用著世俗神話與科技科幻深度融合的創制思路,賦予扁平化世俗神話故事以新奇的敘事時空表達效果,同時,以透過新奇敘事時空所表現的戲劇化與故事性,持續引發觀眾對影片的強烈共鳴;而越是扁平的神話敘事劇情,越是需要透過敘事時空的變幻來進行增益。故而,在敘事時空表達方面,該系列影片漸進實現了一種極具創新意義的空間切換與推移技巧。例如,2016年出品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一片,即在扁平化的敘事劇情中,透過敘事時空在二元對立中的展布,為該片灑下了一片極具質感的移情光影,同時,亦將該片的節奏進行了時空擠壓,使得整個時空敘事在時間表達方面凸顯出扣人心弦般的窒息緊迫感。[3]
(二)敘事時空消弭現實疑慮
后現代風格的世俗神話敘事更多采用了高科技手段與影視藝術相融合的創制技法。從敘事學角度而言,《星球大戰》系列影片將人物置諸有限的敘事時空之中,并為映現這種敘事時空將整個宇宙擷取過來。這種與現實實體世界的時空對比,不僅以一種精神撫慰力量填補著實體世界中的精神空虛,并且消弭了現實世界中人類對未知科技力量的恐懼,亦消解掉了機器人倫理取位的疑慮。例如,2017年出品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一片,片中角色所代表著的信仰和精神,形成了超立體化的意象化表達。[4]
(三)敘事時空中的人性之光
從整個時空設定加以縱覽,《星球大戰》系列影片的背景貫穿了一個長達25000年的漫長維度,而其整個故事的主線,卻僅僅局限于片中兩代人的身上,這種近乎無垠的宏大背景,以其無窮無盡的時空表達向觀眾展現出一個廣闊巨大且不設限的想象空間。該系列影片中的原力,實質上是青春、積極、奮進等主觀能動意識的能指,同時,將人性之光進行了意象化的升華。例如,2018年出品的《星球大戰8:最后的絕地武士》一片,將這種原力回歸平凡,將片中所表達的無畏精神進行無差別傳承,使得整個系列作品中的敘事充斥著對美好價值的無限推崇與人性化表達。[5]
結語
《星球大戰》系列影片為全球觀眾呈現出一幕幕史詩般的現代世俗神話,這種披著高科技外衣的世俗神話,透過獨特的敘事視角切入、敘事架構呈現、敘事時空構建等手段,漸次為觀眾展示了形諸于主觀能動意識的意象化能指,同時,更在此基礎之上,完形為二元對立矛盾的精神所指。《星球大戰》系列影片因世俗神話敘事而精彩,而世俗神話敘事則因該系列影片而獲新生。
參考文獻:
[1]尤婧.電影的衍生品開發與產業鏈優化——基于系列電影《星球大戰7》和《捉妖記2》的案例研究[ J ].中國電影市場,2018(06):36-39.
[2]裴越.《星球大戰Ⅷ:最后地絕地武士》中的二元對立與平衡[ J ].漢字文化,2018(09):48-51.
[3]ASC攝影師史蒂夫·耶德林用SkyPanel拍攝《星球大戰:最后的絕地武士》[ J ].影視制作,2018,24(02):50-53.
[4]劉兆明.價值鏈視角下的電影產業IP研究——以“漫威世界”及“星球大戰”為例[ J ].電影評介,2017(24):75-77.
[5]蒲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詳細分析 新三部曲能否超越盧卡斯?[ J ].家庭影院技術,2016(0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