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峰 顧曹陽
摘 要:現代職教體系是中高職和本科貫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為例,本文分析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現代職教體系學生教學現狀及“任務激勵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的本質和意義,從任務激勵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施闡述了職業生涯意識覺醒、職業生涯自我探索、職業生涯行動決策和職業生涯自我激勵四個階段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現代職教體系; 任務激勵; 職業生涯規劃;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187-002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深化建設的新要求,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有力措施引領和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1]。其中“3+4”“5+2”是中職與本科7年一貫制分段培養項目,也是現代職教體系中的重要試點項目。這2個試點項目打通了新的本科升學通道,構建中職院校與本科院校新的人才培養工程,助力新時代中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教學現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是本科階段學生的必修通識課程。國內大學生在中學階段目標明確、學業任務大,順利進入高校后往往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會逐步喪失目標,失去前進的方向,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空虛。尤其是“3+4”的本科學生,他們通過自主考試轉段升本,高中階段壓力相對小、高中環境相對松散、理論基礎相對薄弱,有部分學生并沒有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步入大學后很快忘記自己學生身份,導致學業、職業規劃成空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訴求,對自我進行客觀評價,對學生學業指導、目標樹立和就業規劃等有重要意義。
當前,高校普遍采用課堂教學為主的模式,對職業生涯規劃規劃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且教學模式單一并不能完全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教學團隊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學生過程性評價和考核標準模糊、課程的政策和經費支持少等問題突出,導致這門課程的教育效果并不太理想。
二、“任務激勵式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的本質及必要性
1.“任務激勵式教學”的本質
“任務激勵式教學”原先在我國內起步較晚,尤其是理論研究沒有形成完整體系,更多是形式上的套用,近幾年雖然開始得到廣大教育同行的青睞并研究推廣,但更多偏向于中小學的課程體系,針對應用型本科教學還沒有系統的研究理論和實踐。因此,針對現代職教體系為主的應用型本科專業理論課程體系或類別應用積極開展任務激勵式教學研究是勢在必行的。
任務激勵式教學可以理解為是將課程要求的理論知識點、能力與技能的實踐點融入教學全過程并分設教學任務,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每個環節;在激勵機制驅動下學生能提升學習興趣,主動利用各類學習資源進行有效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難題的實際能力;教師全程跟蹤,正確引導,答疑解惑,強化任務激勵性考核機制,給予學生充分肯定[2]。任務激勵式教學對提高本科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混合式教學”的本質
“混合式教學”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傳統將傳統教學方式與網絡化教學有機結合,是線上線下結合的現代教學模式[3、4]。“混合式教學”模式凸顯“雙主”教學理念,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其優勢在于:一方面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強化,教師作為引導者、培養者、促進者的角色得到進一步體現;另一方面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進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要依據科學,教學內容既要符合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也要體現課程體系的專業性、時代性和受用性,提高課程效率;同時,課程設計要為學生量身定制,因人而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其次,要構建網絡教學平臺,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優化信息終端、教學資源和學生主體關系;最后,建立過程性反饋機制,利用信息技術控制和分析教學全過程,制定科學個性的教學活動。
3.實施任務激勵式混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任務激勵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的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學,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分階段分任務推進教學進程,學生在任務驅動和反饋激勵下,利用線上線下各類資源,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互助式學習,教師全程跟蹤指導,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學習熱情。任務激勵式混合教學對提高本科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這門課程是大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采用任務激勵混合式教學,首先能在課程進行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其次,采用任務發布式教學,可以細化和具體課程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目標會更明確,也能因人而異設置學習任務,突出個性化教學;最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拓寬了教學的時空域,極大豐富了學生學習資源,也能打破傳統的課程教學思維,真正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這門課程貫穿于大學四年,而非局限于傳統課堂。
三、任務激勵式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1.任務激勵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軸,以階段性任務為抓手,明確學生專業培養目標,鍛煉學生職業素養和實踐應用能力,開發反映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激勵式教材和教學空間。借鑒萊福斯的“經驗遷移理論”,設計“階梯狀”課程鏈,讓學生從簡單認識自我到科學規劃自我的能力遞進提升。任務激勵式混合教學進一步依托于數字化教學內容,按照學習任務分塊式建立數字化學習空間,把專業揉合進職業生涯規劃全過程,科學豐富教學內容,以職業規范為基礎,正確認識個人和團隊的關系,形成終身學習的價值觀。以能力培養為驅動,設置階段任務引導,線上線下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任務激勵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階段
傳統的教學方法由精品網絡課程學習、教師面授輔導和教學實踐三個部分組成,通常包括網絡視頻、參觀企業、職業生涯講座、模擬面試、課堂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形式。任務激勵式混合教學更注重情境式教學,線上線下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任務為引導,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文以現代職教體系學生為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分為Ⅰ和Ⅱ,分別在大一上學期和大三下學期集中授課,但其對學生的影響應貫穿整個大學生涯,而作為授課教師對學生職業生涯的關注也是持續的,具體任務激勵混合式教學實施如下[5、6]:
(1)職業生涯意識覺醒——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職業生涯意識覺醒是青年學生初入大學校園,通過本課程學習,引導對大學生活和自身發展規劃有明晰思考,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生涯理念,協助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為實現充盈大學生涯及后續理想擇業、就業和創業做好準備。教師依據現代職教體系學生生源特點、學情和課程任務,布置成長任務,激勵他們用大學生的視角去重新認識自己和所學專業。同時,混合利用好各類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教師發布人物訪談、學生干部座談、校友講座等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塑造生涯規劃意識,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理論和技術手段,喚醒學生對于大學四年規劃的思考與討論,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2)職業生涯自我探索——培養專業工程師的職業能力和道德規范
學生初步樹立理想信念,學會利用測評工具,自主探索自身的能力特點,拓展自己的職業興趣,確立未來發展方向。這一階段,現代職教體系學生已基本熟悉適應大學生活,對所學專業也會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一階段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呈上啟下階段。通過任務激勵混合式教學手段,開拓學生專業學習的路徑,增加學生企業參觀、見習或者與工程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解行業信息,獲取自身對職場的感性認知;同時發布模塊化任務,學習空間更加靈活化,在學生平時生活、理論學習、實踐學習和社會實踐服務等方面刻意去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教師通過線上平臺實時跟蹤學生,及時疏解學生在自我探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鼓勵學生樹立正面人格,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明確未來的職業定位,培養專業工程師的職業能力和道德規范。
(3)職業生涯行動決策——找準未來定位,培育終身學習理念
職業生涯行動決策是大學生自我獨立的重要體現。通過線上線下課程教學,教師對政府就創業政策和相關勞動法規、職場交際、簡歷制作、面試技巧、求職心理、職場信息收集及考研復習等方面詳細闡述,為學生職業生涯行動決策提供理論基礎。現代職教體系學生在臨近大學畢業階段會有一定的焦慮,這是由于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和缺少社會經驗引起的。因此,本課程更要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針對學生需要的去設置課程任務,提升教學的時效和針對性,尤其是畢業前學業和就業問題要多維度做好幫扶,引導學生樹立面對未來的信心,鼓勵他們大膽向前邁步,找準定位,科學決策,貴在行動,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
(4)職業生涯自我激勵——直面未來,勇于前行、敢于攀登
職業生涯自我激勵是大學生真正能面對未來挑戰的內在基石。本課程從學習任務發布到教師持續激勵,都是以塑造現代職教學生的健康心理為根本目的,課程貫穿大學生涯四年并對未來職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大學生在面對學業、就業、生活等壓力下,自我激勵、塑造信心,敢于克服困難;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的迷茫下,自我激勵、扛起責任,勇于踏出關鍵一步;在面對社會錘煉與大浪淘沙的殘酷下,自我激勵、無所畏懼,在職業生涯中永葆初心,奮勇向前,成為經得起時間和社會考驗的人。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課程中,任務激勵性混合教學模式能拓寬現代職教體系學生學習的時空域,激發學生對本課程和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鍛煉自身的職業素養,在完成任務和獲得激勵的循環中穩步前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增強對職業發展的自信心,為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教學效果明顯。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理工學院教學改革與研究一般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高職轉段學生就創業精準幫扶機制研究——以江蘇理工學院為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微時代視域下高校榜樣精神教育機制構建研究”(2019SJB400)和江蘇理工學院學生教育管理研究專項課題“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對網絡突發事件的創新研究”(KYY17511)的階段性成果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朱翠苗.“多元參與、校企協同、社會開放”現代職教集團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7(36):25-28
[2]李妙妍.基于任務激勵的Java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3,9(22):5092-5094
[3]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混合學習課程設計與開發手冊[Z]2013
[4]邱文棣.混合教學 道術統一:中職單片機課程“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0):55-57
[5]劉啟玉,于欣,范良忠.基于任務激勵的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1(4):41-44
[6]岳柳,湯幫耀.“階段化混合式教學”在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中的應用[J]高等農業教育,2017(03):74-77